漠河曾是“國中國”

洛钊寫文吖 2024-05-13 20:21:17

漠河不止苦寒,還有個“國中國”

曾經總是感歎時間過得很快,如今歲月匆匆而過,一晃我們已到垂暮之年。在大興安嶺林區走過的從戎歲月,有些事,總會讓我們難以忘懷……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生中美好的時光總是在腦海浮現,每當想起那以往在大興安嶺築路的峥嵘歲月,就心生溫暖,時光愈久,懷念愈深。

漠河,位在祖國北疆。不止嚴寒,有廣袤的原始大森林,還有沉寂的“金礦” ;更有沙俄強行劃建的“極吐爾加共和國”。

1963年初爲開發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和戍衛北疆安全,我鐵道兵三個師在這裏奉命修建一條縱貫大興安嶺的嫩林鐵路,南起自黑龍江的嫩江,終點在北疆漠河的西林吉鎮,故稱嫩林線。

漠河,是中國緯度最北的地方,這塊極寒之地,背後還有一段關于“金礦”的故事。黑龍江幹流一帶黃金資源豐裕,尤其是漠河金藏,富饒不說,還容易開采,曆來有“金穴”的美譽,但因爲這裏實在人迹罕至、位置偏遠,氣候嚴寒,一直以來乏人問津。

漠河位于大興安嶺山脈北麓,黑龍江上遊南岸,面積18 233平方千米,人口10萬余。漠河山高林密,廣袤靜谧,民風淳樸,被譽爲祖國“金雞冠上的綠寶石。”

清朝割讓給俄羅斯的外興安嶺60萬平方公裏國土

那年我們老戰友舊地重遊,來到了舉世聞名的“胭脂溝”。這裏距漠河縣西林吉鎮北43千米,北極村南32千米,後稱老溝金礦。面對礦區正在作業的現代化采金船,眼前不禁展現出一段塵封的曆史畫卷……

漠河古稱木河,明代隸木河衛。《龍沙記略》稱“末河”,《黑龍江外記》作“墨河”,《水道提綱》記爲“謀河”,《黑龍江通省輿圖》亦載“漠河,自興安嶺山陰發源,流入黑龍江”。據《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稱,上述名稱皆當地土人“音譯之轉”,漠河縣因河而得名則確鑿無疑。漠河盛産黃金,而且曆史悠久。早在200多年前,黑龍江上遊少數民族就在這裏發現了沙金……

據傳1883年,中國的一位鄂倫春獵人在漠河河谷爲其母挖掘墳墓(一說埋葬自己的獵馬)時,無意間挖到一些金塊。此事很快傳到黑龍江對岸,沙俄布拉格維申斯克(海蘭泡)的采金工程師斯萊特欽,馬上派人闖入漠河,在河谷地帶進行試采,收獲頗大。

19世紀,金礦被沙俄盯上了,他們時常越過邊境開始盜采,還將這條溝稱爲“極吐爾加”,意思是“金色的河流”。

舊中國被俄日瓜分的東三省

那年附近的俄國哥薩克人聞訊紛紛雲集到漠河,大規模的非法盜采迅即開始。“漠河産金”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傳遍了黑龍江沿岸以及西伯利亞的後貝加爾一帶,大批俄國哥薩克在秋末冬初封江終航之前乘船來到漠河。

短短幾個月,“俄人在漠河山內召集中俄4000人,大事采金造屋700余間,立窯500余所”。到1885年初,漠河人口竟達萬人以上,其中以俄國人爲多,次之爲中國人,紛至沓來的還有朝鮮、猶太、德國、法國、波蘭、美國人等。

漠河人民曆來富有愛國主義精神和熱愛邊疆、建設邊疆的光榮傳統。爲了抗擊沙俄入侵,清政府早在1683年于黑龍江東舊瑷珲設置黑龍江將軍衙門府。清軍在黑龍江上遊各地區各族人民的配合下,于1685年到1686年組織了兩次雅克薩反擊戰。把入侵的沙俄侵略者趕出了黑龍江沿岸。1689年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明確了中俄兩國東段的國境邊界。這對于黑龍江上遊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之後,清朝軍隊又在黑龍江上遊地區設置了卡倫,建立了巡邊制度,使得黑龍江流域地區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穩定。由于漠河荒僻地遠,清廷對于偏居一隅之地鞭長莫及,漫長的邊防線實在是有邊無防,給沙俄再次入侵造成了可趁之機。

大興安嶺的金秋

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中,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再次率領哥薩克兵武裝襲擾黑龍江,非法移民到江岸,強建村落。又逼著清朝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愛珲條約》,使黑龍江以北外大興安嶺60萬平方公裏國土淪喪,黑龍江亦由中國內陸河變爲中俄界河。

十九世紀80年代由于沙俄的入侵和漠河金礦非法采盜,人口劇增,使漠河物價飛漲。布拉格維申斯克牛肉一普特(32.76千克)4盧布,漠河達10—15盧布;布拉格維申斯克面包1普特3盧布,漠河爲12盧布;白酒的價格在漠河更是高的驚人。如此巨大的差價給投機商人帶來了獲取暴利的大好機遇,布拉格維申斯克、涅爾琴斯克(尼布楚)、赤塔、伊爾庫斯克等地的大批商人紛紛來此建店經商。

到1884年底,漠河礦區迅速“崛起”各種店鋪30多家,1885年發展到150多家。與商人並至漠河礦區的還有其他各種投機投資者,除出售日常生活用品的面包店、酒店、百貨店外,這裏還陸續興建起旅店、浴池、娛樂場、賭場、音樂廳等建築設施,轉瞬之間在漠河廣袤的森林中出現了一座已經初具規模的現代小城市。

大興安嶺的馴鹿(罕大犴)

市中心是一個名爲“鷹野”的廣場,此地原有一酒店,淘金者工余聚一起賭博時,用一面爲鷹一面爲字的硬幣爲賭具,以猜鷹猜字而決定勝負。“鷹野”之名即由此而來。廣場正面有一座11個窗戶的高大建築——金礦“市政廳”,正門前有一高柱,懸挂重達2普特半的大吊鍾,兩尊鐵鑄大炮分置鍾柱兩側。

“市政廳”前面還建有一錐形紀念碑,碑的左面爲教堂,右面是倉庫和彈藥庫。廣場兩側是整齊的“百萬街”,建有商店、酒店,多爲圓木壘制和土木構造的歐式建築。這裏還建有慈善機構和醫院,醫院設有診室、藥房、住院病房和廚房,病房有病床10余張,床上鋪有軟毯,以白布覆之。身無分文且重病者均可以免費治療,並免費提供朝夕兩茶、晨午兩餐。

這些非法的金礦盜采者在沙俄政府的支持和慫恿下,不僅很快在這裏形成了一個由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人組成的非法社會集團,還肆無忌憚地成立了非法的礦區自制政權——市政廳。

大興安嶺的奇乾,河對岸就是俄羅斯的大森林

這個在中國領土上非法建立的一個國中之國,曆史上被稱之爲“‘極吐爾加’(漠河別稱)共和國”。這讓中國政府感到無比憤怒和羞恥。

“極吐爾加市政廳”由“市長”及“區長”組成。礦區居民被分成若幹個區,每區選舉區長兩人,全體礦區居民大會選舉市長一人,市長薪俸爲每月400盧布,左臂佩帶白鐵像章。市長及區長不僅有行政權,而且還有司法權。區長擁有初級裁判權,其轄區內民事及輕微刑事案件由區長負責全權處理;市長有高級裁判權,通常重大案件由市長裁決;諸如殺人罪等特大要案,則要由全體居民大會最終裁定。

全體居民大會僅在極特殊時期召開,召集開會以同時鳴放“鷹野”廣場的兩門大炮爲信號,如鳴放一門大炮時則是召集各區長開會之信號。“極吐爾加市政廳”還制定了自己嚴格的法律。如殺人罪以“摩西”法論處,即殺人償命;盜竊、男色、醉酒而攜武器、僞造沙金、無正當理由鳴槍者則處鞭笞五百,行刑時以釘有尖釘如荊棘之鞭抽打,幾乎與死刑相等。在公共場合醉酒者杖二百,以采金工具做抵押者杖責三百,夜間騷擾他人者杖三百,攜女人進入礦區者杖四百。

“極吐爾加市政廳”還設有自己的警衛隊,由150名武裝市民組成,每天分三組巡邏,維持市內和各礦區的秩序,夜間還要擔任消防隊的職責。“極吐爾加市政廳”還設有稅收機構,對肉、面包之外的所有商品征收營業稅,一般商品征收其價格的10%;酒類征收營業額的25%,並須持有市政廳頒發的特別許可;飯店、遊戲場征其收入的20%。

“極吐爾加共和國”擁有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建有嚴格的勞動組織,所有勞動者都必須參加勞動組合,每組10~15人不等。住宅、器具及其他勞動必需品的購買資金由組員平均分擔,采金所得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後按月平均分配。

參加淘金組合者必須事先征得全體組員的承認,如果組員打算離開金礦則需要提前雇好短工接替自己的工作,並說明離開的原委;如所雇的短工不能勝任工作,則取消其應得之人均份額;組員離開金礦之日即上報市長予以除名,但因病離開者除外;組員退組,其股份由其所在組合優先收買,組合不買可賣與他人。

初冬的大興安嶺

“極吐爾加’共和國”自1883年出現,至1886年初共非法存續3年多,所盜采沙金共達500普特,其中1883年秋至1885年春是這裏沙金産量最多的時候,所采沙金總量爲400普特。

沙俄政府支持的“‘極吐爾加’共和國”對我國漠河地區金礦的瘋狂盜采,很快引起清政府的注意。1884年冬,黑龍江副都統即派佐領穆通額帶兵前往漠河地方察看,穆通額查及:盜采者“掠金之溝長20余裏,寬2裏許,有華民400余人,俄人2000余名,俄人搭蓋鋪、館、木房40余所,俄人、華民均有軍械”。

針對這種無視中國主權的非法盜采,穆通額當即提出抗議,要求俄方立即停止盜采,馬上撤離中國領土。但是,這些非法盜金者卻詭辯稱其並非盜采,均持有俄國護照。在沙俄政府公開支持和袒護下,“‘極吐爾加’共和國”對漠河地區的盜采依舊肆無忌憚瘋狂地進行著。

初春的冰河

1885年春,黑龍江副都統再次派員前往漠河察看,漠河此時已有俄人5 000多名,每人都有大小洋槍,另有俄國婦女150多名,華人500多名,蒙古人80多名。俄人的木房、地窨子有500余處,大小商店90余家,街市4道,運送糧米馱馬40多匹、浴池15家,酒店80余家,醫院1處,賭場、妓院3處,新蓋教堂一座。

中國官員隨即再次提出抗議,並要求所有非法淘金者限期離境。但“極吐爾加共和國”當局卻在沙俄的支持和袒護下對此置若罔聞,不予理睬。

面對這種情況,清政府多次照會沙俄政府,要求沙俄政府盡快撤回在漠河地區持有俄國護照的非法淘金者。但是沙俄政府一面繼續縱容“‘極吐爾加’共和國”依舊盜采,一面賊心不死地向中國政府提出在漠河“租地采金”的無理要求。

清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于1886年初派出官兵對漠河地區的所謂“‘極吐爾加’共和國”采取武力取締,強行將所有非法采金者驅逐出境。至此,這個非法長在中國領土上的毒瘤,才得以徹底割除。

爲了防止漠河金礦再次被非法盜采,清朝政府在黑龍江上遊增設卡倫20處,以杜絕非法采金者入境。同時,爲了“開利源而杜邊患”,黑龍江將軍恭镗上奏朝廷:“漠河金廠亟應舉辦並擬調派吉林道員候補知府李金镛會辦。”光緒皇帝很快批複了恭镗的奏請。1887年初,清政府派李鴻章督辦,調吉林候補知府李金镛主持辦理漠河金廠。1887年5月,李金镛奉旨率員來到漠河,經過近兩年的籌辦,1889年初,金礦正式開工。從此,漠河金礦開采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李金镛一方面積極引進外國機器和技術,另一方面鼓勵真才實學,學習先進技術,除此之外,他還懂得調動金礦工人積極性,采用招集商股、均分余利等方法。在李金镛的苦心經營下,漠河黃金開采逐漸走向頂峰,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大批人群奔向漠河,這個極北苦寒之地,隨著采金業的發展,逐漸聲名遠揚。漠河的經濟和戰略地位在黑龍江流域上遊驟然上升位至第二位,僅次于黑河。

春到大興安嶺

雅克薩聖戰和取締“國中國”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在遼闊的東北邊界爲保衛邊防而進行的長期反複鬥爭的一次勝利,它挫敗了沙俄跨越外興安嶺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企圖,遏制了幾十年來沙俄的侵略行徑,使清朝東北邊境在其後一個多世紀裏基本上得以安甯,譜寫了一曲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勝利凱歌。

0 阅读:36

洛钊寫文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