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非遺:七代傳承,160年曆史,西柳行太平車會保持曆史原貌

龍騰津沽 2024-04-25 21:58:48

具有160年曆史的西柳行太平車會,是我市唯一一道保持曆史原貌的民間花會。作爲武清區的市級非遺項目,西柳行太平車會表演時演員唱跳結合極具觀賞性,也因此深受當地人喜愛。在第五代傳承人張炳厚和其他幾位傳承人的努力下,通過10年的進校園傳承,西柳行太平車會目前已經傳承至第七代。

傳承七代保持曆史原貌

花會是來自民間的一種傳統歌舞表演藝術形式,活動內容有高跷、秧歌、舞獅、旱船等,是傳統節日期間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活動。西柳行太平車會主要流傳于京津冀地區,深受百姓喜愛。說起西柳行太平車會的曆史,張炳厚介紹,清朝末年北京通州一位河北梆子藝人到武清定福莊教授了太平車會。西柳行村一潘氏莊戶變賣了自家六十畝地,組織了一撥人到定福莊拜師學藝。之後潘氏又把通州四位教師請到西柳行村進一步教授。

張炳厚說:“我是第五代傳承人,通過10年的非遺進校園活動,西柳行太平車會已經傳承到第七代。最爲難得的是,這個項目至今依然保持曆史原貌,從文武場到演員的動作、服裝、化妝,160年來沒有改變。”之所以能夠較好地傳承,跟這個項目的表演內容和表演形式相對固定不無關系。“我們的太平車會表演的是晚清小說《施公案》中,八臘廟會捉拿費德功的故事情節。不同于其他民間花會表演,太平車會的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都具有戲劇特征。前幾代傳承人還曾經長期在天津大戲院的舞台上進行表演。”

戲劇性特點觀賞性強

作爲觀賞性較強的花會表演,西柳行太平車會對傳承人的表演有嚴格的規定。角色定位明確,每位演員或樂手由前輩指定學什麽就學什麽,不得兼學其他表演行當,中途也不能改行。一個鼓點上,七個演員的動作各不相同,每個人都各有特點。主要表演段落有走場、跑場、上橋等,其特點有文場、武場、唱跳結合。行場和文場是捉拿費德功來回路上的動作情節,跑場是捉拿費德功時的武打和敵對時的驚險場景,表演時既優美又逼真。在音樂的配合上,大多用跺頭或四擊頭等鼓點。全場還有大十二月、小十二月,共二十四段唱腔。

爲了很好地傳承西柳行太平車會,77歲的張炳厚付出很多努力。“我對這個項目的情況比較了解。我從14歲開始跳會,1980年開始擔任‘會頭’到現在44年,是天津市民間花會裏幹的時間最長的‘會頭’。這些年爲了傳承,我們幾位老人進校園去教孩子們。教的過程中難免在藝術性上會有缺失,但動作都保持原樣。”說到傳承,張炳厚略顯憂心,“在傳承方面,我有兩件事比較著急。一件是文武場伴奏的傳承,一件是‘會頭’接班人。通過10年的進校園,在動作表演上培養了不少傳承人,但文武場的伴奏傳承情況並不樂觀。文場表演是笙管笛箫伴奏,武場表演是鑼镲鼓伴奏,這些還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學會的。還有我今年77歲了,一直想找能夠接替我的‘會頭’接班人,但始終找不到合適的人。”張炳厚希望能夠遇到有心之人,幫助自己解決目前的難題。

(據4月25日今晚報 記者 劉桂芳)

0 阅读:4

龍騰津沽

簡介:複合型資深媒體人,重視原創和內容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