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浪姐爆瘦70斤,女明星減肥法是新騙局?

她刊 2024-04-30 16:24:38

比起那些虛妄的概念和元素,我們更需要的大概是透明的健康管理。

在減脂這一龐大市場的作用下,我們已經或被動或主動地學習了人體所需營養的構成,也在自律與放縱的搖擺中學著好好吃飯。

而與此同時,食物本身也應當回到它的本來滋味,至少能夠幹淨透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能夠真正決定自己每天吃什麽,而不是在低卡零糖的陷阱中,一次次自以爲自律地滑向健康的反面。

減脂餐,光明正大賣預制菜

減肥,一個隨時隨地都有新話題,隨時隨地發現新商機的紅海賽道。

前年劉耕宏的《本草綱目》健身操大火;去年的秦昊減肥法劉亦菲減肥法雞蛋減肥法一次次挑戰人類身體極限;今年一部《熱辣滾燙》,讓女孩們年夜飯都沒吃完就直奔健身房;何潔爲上浪姐,爆瘦70斤又成最新話題……

從減重到減脂,從健康餐到維持生命體征餐,從看吃播到酸奶碗,圍繞著減肥的話術層出不窮反複更新叠代,永遠都能造出新花樣。

不過無論什麽樣的減肥法,都萬變不離其宗。

三分練七分吃,最終都是在這兩塊下功夫。

所以減脂餐,已經成爲了穩賺不賠的財富密碼,教你如何做減脂餐、如何靠吃掉秤,也成了可以不斷翻新的熱點話題,永遠有博主在以此爲噱頭,吸引流量。

所以,如果你對減脂餐的印象還停留在沙拉和粗糧飯,那你已經失去了成爲新一代減脂KOL的機會。

如今的減脂餐,講究的是蛋白質碳水膳食纖維脂肪缺一不可,每頓搭配出新花樣。

圖源:小紅書@阿白-Lisa

總之,在這些紛繁複雜的減脂食譜中,一生吃家常菜的中國人突然接收到了各種過去從未接觸過的營養學名詞。

減脂餐的萬能公式是優質碳水+優質蛋白+維生素+膳食纖維、優質碳水指的是紅薯玉米土豆、我們常吃的精米精面都是劣質碳水。

水果也不能再當代餐吃,得分清高GI低GI高糖低糖高纖維低纖維,每一樣都有對應的營養價值和食用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無數套計算公式,嚴謹地測量出你一天所需的能量。

于是,你常常能看到健身博主的vlog裏動辄拿出廚房秤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只爲測算出一塊餅幹是否會打亂今天的減脂計劃。

人體變成了需要精密計算的儀器,食物變成了唯恐避之不及的“攝入熱量”。

也難怪有人說:從我知道米飯饅頭粉面都叫碳水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單純吃飯的快樂。

于是我們看到,以前的減脂還只是“管住嘴邁開腿”的六字箴言,如今的減脂,已經是一場營養學的全面比拼。

在這種“擔心攝入不夠又擔心攝入太多的”劑量焦慮下,沒時間做飯的打工人只能一股腦湧向低卡代餐,爭相購入酸奶粗糧燕麥代餐粉,試圖搭上順風車,成功減脂。

代餐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的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的美國人幻想有一種合成藥丸能夠代替食物。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宇航員把能量棒和一種叫做Tang的飲品帶上太空,成功地讓這種“身體燃料”火遍全球。

圖源:網絡

2013年,萊因哈特創立代餐品牌Soylent,其産品被稱爲“最具顛覆性”——品牌宣稱它能夠達到完全的營養平衡,包含身體所需的一切營養。

而在國內,2019年代餐輕食迎來首輪爆發,全年注冊企業超過3200家,達到2016年的近9倍,在美團app,輕食搜索次數同比上年增長235%。

歐睿國際數據預計,2022年中國代餐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功能營養代餐市場消費趨勢》顯示,近一年來,國內代餐市場的消費金額和消費人數均呈現50%的高速增長。

詭谲的現象也發生了:餐飲業別的領域都在罵預制菜,但在減脂這條賽道裏,預制菜光明正大一統江湖。

畢竟,我們吃的不是預制菜,是健康。

當減脂餐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不過,減脂代餐的神話講了幾輪之後,還是被聰明的網友們發現了新解法——既然只需要保證多樣性,那何不從外賣裏挖掘健康餐?

但這又很快催生出了新的商機。

如今,在分享平台上搜索“外賣”,最先跳出來的就是“外賣減肥吃什麽”。

在這個類別下,不少你未曾想到的外賣都可以被吃成減脂餐。

以爲是垃圾食品的麥當勞,實際上有碳水有蔬菜有脂肪,熱量能控制在500以內,只要杜絕炸雞類,吃麥當勞也能瘦。

麻辣燙和麻辣拌是更適合中國寶寶的水煮菜,多放蔬菜少吃預制丸子,再加一份主食,完全的營養健康餐。

圖源:小紅書@今天吃什麽(無痛減肥版

就連曾經被怒斥爲糖油混合物的煎餅果子都能巧妙變身成爲減脂晚餐,去掉薄脆換成生菜,這比三明治好吃太多倍了。

另外還有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搭配。

沙縣的鴨腿飯,去皮食用熱量不足五百大卡,不僅很有飽腹感滿足感,還能制造熱量缺口;熱氣騰騰的窯雞王,不僅熱量低,還因其優質蛋白榮登放縱餐第一名——猛猛吃完第二天還能瘦。

商家顯然也是最先嗅到這波風潮的人。

過去,只有沙拉店輕食店會把熱量食材標注得清清楚楚,會在菜名裏就打上低卡減脂的字樣。

但如今,各種相關的不相關的商家都趕上順風車,推出了低卡套餐。

麻辣燙是可以沒有主食的,纖維蛋白減脂的組合一擺出來,即便是個紅油鍋也讓人覺得自己吃得健康放心。

紫菜包飯可以是低卡的,海苔換成紫薯,蔬菜換成黃瓜,一頓下去,你分不清肚子裏的是紫菜包飯還是健身沙拉。

就連曾經被減脂人避如洪水猛獸的奶茶,也打出了明晃晃的128kcal字樣。別人還在算著三分糖五分糖的微小熱量差異,它直接從源頭上讓你感覺喝得健康,

更別提那些隨處可見的無糖飲料無糖酸奶低卡零食了,都一路高歌猛進,憑借著健康概念殺穿年輕人的錢包。

現在去逛超市,可樂邊上擺的是無糖可樂和烏龍茶;膨化食品旁邊放的是代餐奶昔主打控糖飽腹;巧克力上寫著“0蔗糖生酮”;就連肉類也是大多低脂高蛋白無澱粉,成爲了減脂零食的top1。

再不自律的人,看到這聲勢浩大的口號也許都得猶豫一下。

雖然低卡的比正常的貴了不少,雖然都知道脫離劑量談熱量是耍流氓,但買回這包0油0脂無添加的雞胸肉,今晚的夜宵是不是就沒那麽有負罪感了?

減脂,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萬物皆可低卡,三餐皆可自律。

我們需要的不是減脂,是健康

然而,當各種各樣的外賣店都開始研究低卡套餐、當減脂變成一種“看起來很美”的生活方式時。

她姐更想問的是:“我們真的有那麽需要減脂嗎?我們真的有那麽不健康嗎?”

爲什麽減肥變成了刻在每一個女性DNA裏的耳提面命,爲什麽減肥這件事看起來總是永無盡頭?

事實上,放在世界範圍內來看,中國傳統飲食習慣無論是攝入熱量還是飲食結構都更加健康。而如今包裝營銷出的這些健康概念,不過是爲了催生出新的商機。

首先,那些用魔芋、燕麥、全麥、無糖等健康概念包裝出來的零食,很多時候並不完全健康,甚至可以說是在利用漏洞玩一場文字遊戲。

圖源:小紅書@小夏很熱呀

你所以爲的低卡,可能遠比正常吃飯的熱量要高。

另外,所謂的低卡零食也會讓身體與食物的關系變得混亂。

很多人都分享了自己食用低卡甜品、低卡零食後的感受:那些號稱飽腹感強的食物並不能夠真的讓人停止進食,反而會因爲不滿足而吃得更多,調動更強烈的食欲。

到最後,人們還是回歸到了健康的本質——吃得幹淨,吃得放心,才能真正瘦下來。

減脂的盡頭,是家常菜。

把白米飯換成糙米、把蔬菜的比例提高、盡可能吃得幹淨衛生營養均衡。食物不是毒品,脂肪碳水不是洪水猛獸,偶爾一次放縱餐也不會讓人迅速胖到兩百斤。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如此恐懼熱量,之所以如此焦慮于減脂和健康食物,之所以對各種所謂的低卡産品孜孜以求。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爲我們對食物的了解太少了。

一頓正常外賣到底多少大卡?一杯奶茶裏到底有沒有植脂末?一瓶便利店裏的烏龍茶到底是不是真無糖?

從2022年12月30日起,新加坡政府宣布,所有在本地銷售的飲料必須在包裝上注明A、B、C、D的營養登記標簽,還必須列明飲料含糖分和飽和脂肪比。

當品牌被強制貼上標簽後,人們這才發現,不少自己以爲的健康飲品、低脂飲品都“暗藏殺機”。

甜牛奶被評級爲D、生椰拿鐵含糖8%、很多號稱100%無糖的純天然果汁也被評級爲D。

圖源:小紅書@Chestnut

去年7月,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布將阿斯巴甜列爲“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等級爲2B,又讓無數喝著無糖飲料的人徹底驚恐。

在此之前,阿斯巴甜被普遍用作代糖,從未被科普過危害。

盡管阿斯巴甜的2B評級仍然是對致癌無明顯證據,但作爲人造甜味劑,長期效應仍不明確,也並不意味著長期服用沒有風險。

以上種種,都在傳遞著一個更爲嚴峻緊迫的現實問題:

比起那些虛妄的概念和元素,我們更需要的大概是透明的健康管理。

在減脂這一龐大市場的作用下,我們已經或被動或主動地學習了人體所需營養的構成,也在自律與放縱的搖擺中學著好好吃飯。

而與此同時,食物本身也應當回到它的本來滋味。

至少能夠幹淨透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能夠真正決定自己每天吃什麽,而不是在低卡零糖的陷阱中,一次次自以爲自律地滑向健康的反面。

0 阅读:81

她刊

簡介:提供最潮流的時尚和娛樂資訊,陪你遇見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