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銅牌賽事將作廢,馬拉松需要什麽樣的等級評估體系

江湖馬拉松 2024-03-01 08:38:53

2月28日,田協發布了召開2024全國路跑工作會議的通知,會議內容中,第四項爲“中國田徑協會路跑賽事等級評估體系發布及解讀”。這意味著,走過十年的金銀銅牌等級賽事體系將作廢,新的評估體系將粉墨登台。

早在春節前,2月4日,田協在《關于征集2023年路跑賽事典型案例的通知》最後的“其他說明事項”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執行了十年的國內路跑賽事金銀銅牌等級評定體系將不再沿用。

把非常重要的事情,以一種非常隨意、不顯眼的方式披露出來,這是我們有些部門時常做的。自然,其中是有“深謀遠慮”的。不想引發公衆關注,又不能不正式說一下,于是趁著一件事的時機,似是無意地那麽一嘴,妥了。

只是,遮遮掩掩,事情的重要性就不存在了?即便將關鍵信息隱藏在犄角旮旯,大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就是未能第一時間發現,隨後也會發覺其中端倪的。

任何行業,評價體系都是指引棒。大家都會按照這個體系去操作,以期能夠在體系中脫穎而出。

國內馬拉松的金銀銅牌等級賽事這套評價體系,談不上多麽完美,卻是在特定階段,對國內馬拉松的普及、發展,起到了極大程度的促進作用。

此一時彼一時,國內馬拉松在飛速發展,十年前制訂的這個評價體系,事實上也無法再“指引”了,相反會因爲其弊端性,影響了繼續前進。

我相信此事主管部門早有定奪的,且新的評估體系早已構建完畢,只是選擇這個節點來公開。我們在回念舊體系時,心中更多地在揣測,新體系會是什麽樣的。

曾記否

世界田聯的馬拉松標牌賽事,是2008年推出的,分金標和銀標,當時國內是北馬和廈馬入圍,均爲金標。到2010年時,多了銅標,這個三級體系一直用到2019年。

2012年,國內馬拉松剛剛有火起來的苗頭,那一年,認證賽事33場。11月14日,田協下發通知,要評定當年的馬拉松等級賽事,主要是從賽事規模、計時點、國外特邀選手數量、比賽成績、興奮劑檢測等方面進行評測。

在2013年廈馬前的中國馬拉松年會上,公布了20場標牌賽事,其中金牌7、銀牌6、銅牌7。金牌賽事分別爲北馬、上馬、廈馬、揚州半馬、東營馬、重慶馬、蘭州馬。

此後,國內馬拉松進入快車道,認證賽事在2014年爲51場,2015年漲至134場,2016年更是達到328場。相應地,每年標牌賽事都在漲,2014年26場(12金6銀8銅)【以標牌賽事公布且使用年份爲准】、2015年32場(14金7銀11銅)、2016年51場(15金13銀23銅)。

到2017年時,漲幅一下上來了,達到91場(24金19銀48銅);2018年破百,161場(44金38銀79銅);2019年更進一步,超過二百,225場(68金61銀96銅)。

最後一次是2020年,光金牌賽事都過百了,總數274場(118金74銀82銅)。此前一年的認證賽事才357場,還有27場B類認證是不參與評級的。

十年間,有八個年頭評出金銀銅牌賽事。風雲變幻,2014年就進入金牌行列的珠海半馬、李甯10K聯賽,後來因各種原因都沒了。有更多的新賽事,有些甚至是大家不熟悉的地名,都一樣跟北馬、上馬、廈馬這些頂級賽事一樣,都是國內最頂級的金牌賽事了。

是疫情阻斷了這一年一度的馬拉松評級。在2020、2021、2022這三年,國內辦賽殘缺嚴重,事實上也無法再評了。待到2023馬拉松進入常態化後,今年應該進行新一輪的評級了,“因國家政策原因不再繼續沿用”,就此束之高閣。

死胡同

回過頭來看,金銀銅牌的評級標准,還是粗放式的。不管大小比賽,只要按照規定的標准打造,三年成爲金牌賽事,已成爲很多新辦賽事的目標。

在2017年時,評級標准還進行過調整,可以跳級,新辦賽事第一年被評爲銅牌賽事後,只要符合條件,次年便有機會成爲金牌賽事,後來又取消了這一規則。有一些賽事,像武漢馬、深圳寶安馬等,都搭上了這一“便利”。

可能是爲了評級的多元化,從2018年起,又多出了特色賽事評選,也有不少賽事入圍。當然,有些賽事既是標牌賽事,又是特色賽事。

最後一次評級的特色賽事,包含紅色文化、民族民俗、自然生態和最美賽道四類,有93場了。

可能大家也發現了,這種評級到後來,已有些泛濫。大家都瞄准著金牌賽事,今年銀牌,來年鐵定金牌,金牌賽事遍地都是。

大家都掌握了在這個評級體系中的“竅門”,前面的人享受到了,後面的人也想要,那就只能不斷上漲,這就是一個“死胡同”了。

再往後,恐怕會出現只要認證賽事就是金牌賽事。大家都是最高等級了,那這個評價體系還有多少價值?

從2020年起,世界田聯的評標體系發生了變化,一開始是多了個白金標,後來保留了金標,原來的銀標和銅標,改了名稱:精英標、標牌。也許,從這個時候起,國內評級體系之變,已埋下了種子。

新體系

馬拉松不僅要有面子,更要有裏子。以前的金銀銅牌賽事,實際上屬于“面子”,現在揚棄了這些,更新評估體系和標准,實質上可以說是讓馬拉松回歸自我,在內力上更規範、有長進。

田協讓大家報送典型案例,時間段是2月4日—23日。征集類型包括八類賽事,分別是:年度具有影響力、路跑文化打造、體旅融合發展、可持續發展、城市形象媒體傳播、科技賦能品質提升、系列品牌打造、跑者服務及體驗。

從這樣的多維度評價賽事,會不會與新的賽事評估體系或標准有關呢?

馬拉松從去年底以來的一系列新政,大趨勢是要“收”,那麽這個新的評估體系,就不會簡單地劃分等級,像過去那般“分豬肉”式的,不然就沒改的價值了。

我希望新的評估體系和標准,能夠更具體、微觀地審視賽事,設定一些有一定難度和價值的標准,讓賽事能夠通過自身努力,穩定發展,一步步地達到,這樣新的等級才有價值。

若是新的評估體系和標准,能夠有大衆跑者視角的話,會顯得更有說服力。畢竟,我們的馬拉松熱,歸根到底是服務大衆跑者的,這幾年諸多賽事內卷,本質上也是在跑者服務上不斷出新,讓大家能夠有更舒心的參賽體驗。

按照先前通知中說的,待公布典型案例之日起,各組委會原等級評定標識停止使用。案例的發布將在2024路跑工作會議,這個會議,已確定3月22日在無錫馬前舉行。

屆時,會有路跑賽事等級評估體系發布及解讀。據了解,新體系有多維度的評分,涉及的面非常廣泛,又不失深度。這個新體系,惟願能夠與中國馬拉松“無縫銜接”,“指引”著馬拉松更加理性、專注地前行。

0 阅读:27

江湖馬拉松

簡介:體驗式評議馬拉松賽事,審視馬拉松及相關體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