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科學在中國的最偉大成果

涵刀筆生 2024-04-28 21:58:36

歐羅巴不出伽利略,歐洲萬古如長夜。

華夏不出毛澤東,中華民族尚在黑暗中摸索。

當今社會學家,慣于貶低人的智慧,而將一切重大事件歸功于與人無關的因素,說什麽曆史底蘊了、什麽文化傳承了、什麽宗教影響了、什麽社會環境了……這是完全錯誤的。試想,歐洲沒有伽利略,歐洲認識世界還在《荷馬史詩》和《福音書》中徘徊。試想,中國倘若沒有毛澤東,中華民族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中生活。如果不出現伽利略和毛澤東,這樣具有特殊性格的人物,社會學家羅列的所有抽象條件都是空談——制造邏輯嚴謹的空話,是當今社會學家必備的特長。

什麽是科學?

科學簡而言之,即觀察特殊的現象得出普適的公律。

說得詳細一點,即從觀察特殊的事實出發,進而建立准確的定量法則,然後籍此預見未來的發生。

用中國式語言來說,科學即是實事求是。“實事”即觀察特殊的事實,“求”即是運用一切手段,“是”即規律。

科學概括的說,要經過三個步驟:觀察、規律、檢驗。這三步,缺一不成科學,增一也不成科學。多一點,少一點都不是科學。科學簡單嗎?僵化嗎……

科學來到人間,不過才幾百年的光陰。

科學是一種認識方法,它並不局限于研究什麽聲、光、化、電……而是屬于所有學科。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進行今天本文的闡述了。

科學東傳中國只有一百年,然而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所有的成就中,我認爲當屬毛澤東思想是最大的。毛澤東將科學方法熟練地應用于中國各個時期的社會實踐,所形成的思想是科學的典範。

在毛澤東思想中,《論持久戰》是最爲輝煌的科學篇章。本文以《論持久戰》爲例,來解釋毛澤東是如何觀察的、是如何得出結論,是如何預見未來的。

說到觀察,有人說“火會燙人”的,實際上他已經經曆了觀察和判斷兩個階段,然而他的觀察並不具備科學所要求的東西——科學要求選擇有意義的、具有啓發性的事實,而不是不普通的、一般性的事實。

《論持久戰中》特殊事實的觀察——

例一:

中國的經濟不統一、不平衡,對于抗日戰爭反而有利。例如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割斷,對于中國的損害,絕沒有將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割斷對于美國損害那樣嚴重。日本就是把中國沿海封鎖,中國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無法封鎖的。

例二:

一種可能,是敵占地區將占中國本部之大半,而中國本部完整的區域占一小半。這是一種情形。但是敵占大半中,除東三省等地外,實際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說是一等的,依面積和人口來算,可能只是敵占區中的小半,而普遍地發展的遊擊區,反居其大半。這又是一種情形。如果超越本部範圍,而把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算進來,這在面積上中國未失去地區仍然是大半,而敵占區包括東北三省在內,也只是小半。這又是一種情形。

在《論持久戰》中不僅有這樣具體的觀察,還有對世界局勢、中日兩國政治形式抽象的觀察,不僅有宏觀的觀察、還有細致入微的觀察……這些觀察是科學公律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細心的讀者可在原文中體會。

公律的得出——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明確指出這些論調都是非科學的。毛澤東在分析了中日兩國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得出了這一切只能是持久戰!

“持久戰”的定律由此形成了。

對未來的預見和實踐檢驗——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預見到:一中國抗戰的形態是犬牙交錯的戰爭。二持久戰的必經曆三個階段:戰略後退、戰略僵持、戰略反攻。

他說:“盡管描繪的東西不能盡合將來的事實,而將爲事實所校正。”

從1937年的全面抗戰,到1945年結束,中華民族投入了一場規模浩大的科學實踐。抗日戰爭不但是曆史的,而且是科學的,中華民族四萬萬同胞都是參與這場科學運動的一分子。中華民族見證了從觀察開始、得出公律、實踐檢驗,科學方法要求的全部步驟。

《論持久戰》是在全面抗日爆發後一年後發表,它的發表如旭日驅散群星,中國的抗日戰爭從此與科學握手,一切都別開生面了。

“只有大商埠的富人是失敗論者,因爲他們害怕損失財産”,你看看,毛澤東這觀察……

0 阅读:29

涵刀筆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