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的發展遇到了哪些困難?曆經了怎樣的挫折?

小蘭記敘錄 2024-04-16 22:19:03
北鬥的崛起

美國的GPS一出世,完全改變了全球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打仗的方式。同時,歐盟搞出了“伽利略”,老俄來了個“格洛納斯”。中國也沒閑著,發展了自己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不過,北鬥的路可沒那麽平坦,一度差點夭折,真是曆經波折。

那時候,一位航天大咖站出來,胸有成竹地承諾解決問題,不僅立了軍令狀,還在短短兩個月內攻克了這個技術難題。但具體都遇到了哪些坎坷?這位專家又是怎麽一一解開難題的呢?

爲什麽中國要發展北鬥呢?事情要從1994年說起,當時國家財政緊張,但我們還是決定要有自己的衛星系統。一方面是因爲海灣戰爭讓全世界都看到了GPS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更是敲響了警鍾,美國居然切斷了我們貨船的GPS信號,導致“銀河號”在海上困頓,無奈只好接受美方檢查,這對中國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通過這些事件,我們明白了在信息化時代,必須擁有自己的導航系統。北鬥的發展分三步走:第一步,建立實驗系統;第二步,覆蓋亞太;第三步,

走向全球。可2007年進入第二階段時,北鬥還遭遇了複雜的電磁環境的挑戰。

王雪飛的英雄時刻

2007年4月,北鬥二號的首顆衛星進入亞洲某區域時遇到了複雜的電磁幹擾,這個問題可不小,它讓整個衛星系統都陷入了癱瘓。當時的形勢緊迫到如果三個月內沒解決這個難題,接下來的衛星都得擱淺。

科學家們在北京頭疼地開會,討論怎麽繞過這些煩人的電磁波。就在所有人都快沒轍時,王雪飛站了出來,一個航天界的奇才。

他1971年出生,少年立志投身國防,1988年放棄北大選擇國防科技大學,就是爲了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他父親曾經送他一句話:“國無防不立,民無部隊不安”,這成了他一生的信條。

王雪飛的技術才能早在學生時代就已顯露,1995年他還在校時就爲北鬥衛星地面設備的技術難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幾年後,他的團隊用微薄的資金打造出能接收微弱信號的系統,爲北鬥項目贏得了寶貴時間。

面對2007年的電磁波幹擾,王雪飛毫不猶豫地再次請纓,用實際行動書寫了自己的英雄傳奇。

北鬥守衛戰的英雄

王雪飛這位航天鐵漢,帶領他的研究團隊簽下了軍令狀,誓言必須按時完成任務。他們日以繼夜地搞研究,把衛星的抗幹擾能力暴漲了1000倍,這可是直接挽救了國家的大筆財富。

盡管這個任務難上加難,王飛雪和他的團隊做了無數次實驗,成果有時候讓人沮喪,但他們一次次把失敗踩在腳下。

只用了短短70天,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就被他們解決了。孫家棟院士也誇他們像李雲龍一樣,“敢于亮劍,必然能獲勝”。

王飛雪的名氣隨之水漲船高,雖然各地老板們紛紛抛來橄榄枝,而且都是高薪聘請,但他心裏只有北鬥,對名利全然不在意,甯願把機會留給後來人。

王飛雪一年到頭在外出,火車、飛機就是他的移動辦公室,有時候甚至連機場和火車站都比家裏呆的時間長。面對記者,他坦言:“這條路沒有盡頭,但我們必須堅持走下去。

結語

如果這就是使命感,那我們就是爲了世界上最好的衛星導航系統而終生奮鬥。”因爲有了像王飛雪這樣的無名英雄,北鬥系統才能破冰前行,開創屬于自己的輝煌道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