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業還有未來麽?

趙弘談商業 2024-04-19 09:38:32

今天對自己的老本行結合最近一段時期同業人員對這個行業的迷茫,以及失業問題寫一寫對建築行業的一些個人的看法,並基于此來對2024年乃至今後五年的建築業市場一些展望。

首先我要闡明我的觀點:短期來看建築行業由于房地産行業低迷進入了調整期,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建築業並沒有進入衰退期,而是進入了“長尾階段”,在這個階段典型的的特點是建築市場下沉、訂單小而散、競爭壓力加大,從追求量的時代走向了追求質的時代,人均效能將有所改善,但同樣帶來的也將是從業人員減少的問題。

關于上述觀點,小編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方向進行論述。

一、宏觀政治經濟環境

(一)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爲建築業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

以交通行業爲例,根據《“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所述我國 “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雖然已經基本貫通,高速鐵路運營裏程對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5%,高速公路對2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超過98%,民用運輸機場覆蓋92%左右的地級市,新建、改建農村公路超過147萬公裏,但我國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綜合交通網絡布局不夠均衡、結構不盡合理、銜接不夠順暢,重點城市群、都市圈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存在較明顯短板。

而公共服務方面國內的發展更加不足,不充分更加明顯,根據數據顯示,我國適齡勞動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約爲發達國家的一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平方米,而發達國家是15至20平方示;圖書館和博物館數量不足發達國家的20%。

而這些不均衡不充分問題都是需要在十四五期間直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前 “均等化”解決的,以綜合立體交通爲例,十四五規劃就做了相應的量和質的規劃,具體如下表。

而對于區域性的産業不均衡問題,則可以從2022年1月5日十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可以看出,其要求引導産業合理有序轉移,到2025年,中西部、東北地區承接産業轉移能力顯著提升,促進形成區域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制造業發展格局。

要知道産業遷移的前提是基礎設施尤其以交通物流設施的完備,同時産業的轉移也會帶來人口的遷移,從而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住房及服務配套設施的發展。

(二)城市的不同發展階段爲建築業提供了巨大機會同時也伴隨潛在風險。

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19+2”城市群格局基本建立,這爲未來的城市群格局以及城市圈內的各城縣的規劃奠定了發展骨架,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每一個城市都是具有生命周期的。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一些城市面臨人口持續減少的嚴峻情況,1/6的城市行政區常住人口減少,1/7的城市城區常住人口減少。特別是一些中小城市傳統産業比例高,轉型困難,經濟發展乏力,人口流失形勢嚴峻。而根據統計99%的人口減少城市是中小城市。2010—2016年行政區常住人口減少的112個城市中,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1個,位于東北地區的城市多達57個,占東北地區城市總數的比例高達63%,占人口減少城市的比例高達51%。

這樣的人口流入流出情況在未來城市群格局形成的過程中將更加劇烈,如下圖爲清華大學副教授龍瀛關于“收縮城市”的一些人口流動數據圖。

2000-2010年的人口流失城市分布圖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對不同人口的城市數量統計同樣也可以看出,100萬以下的城市數量在減少,而200萬-400萬人口城市在增加,20萬以下和4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數量相對平穩,新的城市發展結構下進一步促進了人口的遷移,而人口快速流入的城市對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及住宅的需求將呈現明顯增加趨勢,這爲建築行業提供了市場基礎。

(三)以縣域爲載體的城鎮化決定了建築業將進入長尾期。

根據《關于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來看,這兩個文件指向了縣域經濟,同時根據今年的一號文,十四五期間的農業農村發展已經從脫貧攻堅轉向了鄉村振興,這個轉向的底層邏輯是從解決貧困到解決城鄉公共服務不均勻,這和第一點僅僅相扣,同時在消費場景上文件指向了增強縣域的消費場景,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國家的基礎設施投向更多的實在在完善以縣域爲單位的市場設施配套和載體,如物流快遞、交易市場等等內容。

但我國現階段的縣域是一個“多而不大”的局面,根據2018年度的縣域統計年鑒,2018年縣均人口約50萬人,縣均GDP約230億元,縣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40億元,下圖展示了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區間分布情況,這些數據可決定了除了個別特殊縣城(如百強縣)絕大部分的縣城很難再承受得了動辄上億元的大項目,更多的是以補充縣域功能的中小型但利潤可能相對可觀的項目。

二、中觀行業環境

(一)建築行業競爭加劇,利潤率下滑,兩極分化初步顯現。

從近十年的建築行業發展可以看到,建築行業從2017年開始從業人員出現了明顯下滑,但是建築企業數量在加速增長,而行業利潤和企業平均産值則出現明顯下滑,這側面印證了這個行業的競爭激烈,頂部企業的虹吸效應。

而在此同時國企和其他企業的效能出現了明顯分化,國企的效能明顯在提升,而其他企業在降低,但如果看從業人員可以發現,在2017年以後國企和其他企業的數量均出現了回升,其中其他企業的數量增速明顯,而在從業人員方面國企在緩慢增長,而其他企業的建築從業人員在震蕩下行。

這樣的競爭格局導致未來一段時間,建築行業將面臨兩極分化和兼並收購的混雜期,頂部企業將獲得更加明顯的競爭優勢,而中小型企業將舉步維艱。

(二)建築行業工業增加值在GDP增長貢獻逐年下滑。

從下表的圖可以看出,建築行業增加值在GDP增加值的比重話,這主要因素在于GDP的增長模式和動能的轉化,這兩個轉化注定了建築行業在國家發展中所處的行業中的地位有所調整。

(三)房地産行業進入築底回升周期。

而建築行業與房地産行業息息相關,房地産行業仍在調整期,而基建行業伴隨著地方債風險的化解現階段也處于調整期,但是從近期的政策來看已經出現了恢複迹象,根據這一理論建築行業在“量”體上將跟隨房地産行業和基建行業的企穩而築底企穩,但“利潤”上將可能跟隨房地産行業定位而進一步下行,但如果轉型及時,並進入了下沉市場並有一個好的組織管理體系,那麽潤可能會出現回升的趨勢。

三、微觀企業環境

隨著2019年的恒大事件及後續的房地産市場的矩陣,很多建築企業由于業務結構多依托于房地産行業而受到牽連,應收賬款難以收回,而對于高負債的建築行業而言應收賬的質量與否關系了生死,這兩年絕大部分的企業都處于瀕死邊緣,困境難以解脫,但是隨著今年的房地産行業企穩,建築企業將得到一定的喘息機會,對于這樣的機會,建築企業應當珍惜,同時建議在今年還未啓動轉型的企業,在陣痛之中啓動轉型之路,甩掉曆史包袱,重新上路,而路的方向則如上分析所說,做好長期處于長尾市場競爭的准備:向下發展,向內改革。

0 阅读:249
评论列表
  • 2024-04-20 06:43

    有未來但是小老板沒有未來,因爲沒關系沒背景,好不容易幹點小活還都是墊資的。錢還要不回來。都被拖死了。認可不幹也不墊資

趙弘談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