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反腐的失敗

鳴可銘 2024-03-04 10:44:30

01海瑞(圖片摘自網路)

明朝中期貪腐之風愈演愈烈,雖有海瑞這樣的敢于直言的谏臣,仍舊無法扭轉官場的腐敗之風。然而正能量仍舊支撐著大明王朝的運轉,社會並未出現崩潰迹象。但是到了崇祯時期,大明王朝貪腐之風已深入王朝肌體的骨髓,國家機器抗禦社會動蕩風暴的能力已明顯吃力,加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真正顯現出瀕臨崩潰邊緣的迹象。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

02崇祯(圖片摘自網路)

崇祯是明朝少有的勤勉皇帝之一,自律甚嚴,但有個毛病是愛急于求成。國家機器病入膏肓、積重難返,他想在極短的時間內改變長期以來積累的官僚體系的陋習,結果適得其反。

03朱元璋(圖片摘自網路)

崇祯皇帝的繼位是一種特殊條件下的産物。按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祖訓,這種同爲皇帝之子但不是一個母親所生的兄終弟及的接班模式,在近300年的大明王朝只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皇弟明代宗臨危繼位,挽救了明朝的危亡。第二次就是1627年,天啓帝因病駕崩,皇弟崇祯繼位。崇祯雖然是和平交接,但這時的明朝危機更加嚴重,已是危機四伏。崇祯雖有心回天,卻中興無力。不但沒有實現中興大明的夢想,反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落得身敗名裂、自殺身亡的結局。

04崇祯(圖片摘自網路)

封建王朝兄終弟及的接班模式,一般是在危難情況下發生的特例。本身就是一種極爲嚴峻的考驗。而且這種接班模式的皇帝,結局一般都不太好。這也是明代宗、崇祯手握大權時忽視的問題。崇祯時期,在知識分子和官僚體系裏,東林黨的思想已占據優勢,完全可能開啓君主立憲的實踐。但崇祯僅僅只是利用東林黨人,在執政思路上還是走繼續強化君主專權的道路。崇祯雖然強力反腐,但是卻沒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雄才大略,最終落得失敗結局。我們對崇祯反腐失敗扼腕歎息,卻沒有注意其個人缺陷的影響。這是需要吸取的曆史教訓。

05紫禁城(圖片摘自網路)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明朝的各級言官,相當于現在的各級紀監委,有權給皇帝上書指摘時弊。這是明朝開國以來建立的一套皇帝明察社會的良好機制,就是言官說錯了或者不准確,一般都可寬容。崇祯元年,一個下層言官——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上書指責官場貪汙之風太厲害。韓一良只是就事論事,並不明確指責是哪個具體的人貪汙受賄。但是事情的發展卻成了一場韓一良想不到的風波。

崇祯元年,戶科給事中韓一良根據皇帝整頓吏治的旨意,積極響應,上書直指官場貪腐之風。他根據自己從政的所見所聞,總結了官場貪腐之風不止的原因。他分析說,一個總督巡撫的職位,沒有五六千兩銀子是到不了手的;一個道台知府的美缺,沒有兩三千兩銀子也是到不了手的;以至州縣衙門的主官及輔官的缺額,都各有定價;甚至舉人監生及衙門工作人員的選任,很多都是賄賂取得的。京官的選拔,也都這樣。

韓一良說自己原來是縣官,現在是言官,以自己的了解,縣官、言官行賄受賄最厲害。現在大臣們都說官員危害地方百姓的原因是州縣官員的不廉潔。可你們不知道的是,縣官沒法廉潔。原本薪俸就不多,還要應付上司的巧取豪奪。頂頭上司巡按,給個薦舉名額要五十兩或一百兩,在考核期結束要想獲得上朝觐見的名額,沒有三四千兩拿不下來。這大把大把的銀子畢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地上長出來的,要州縣官廉潔,可能嗎?我在同類官員裏算是很少交際的,僅僅兩個月就推脫掉了書儀500兩(巧立名目的送禮)。這些都是明著的斂財。我是不善交際的都這樣,現在的社會狀況可以想象。我最擔心的是以彈劾嚇唬人的腐敗言官,銀子可以像流水一樣收進家門。因此,我希望皇上抓一抓貪腐嚴重的典型分子,殺一儆百,樹立官僚系統裏不想貪、不敢貪的廉潔之風。

韓一良指出的賣官泛濫的社會現象,也正是崇祯整頓吏治的重要方面。崇祯十分欣賞,于是很快召集大臣討論韓一良提出的懲貪問題。

這裏我們要分析一下。韓一良指出賣官現象已經泛濫,但是沒有具體所指,絕對是對事不對人。但是這個切中要害的直言,肯定會讓那些有賣官行爲的大臣惴惴不安,有些沒有賣官行爲的官員也可能不爽。所以很多大臣注定在討論懲貪問題時不起好作用。這不,吏部尚書王永光就故意刁難說:“皇上,韓一良肯定知道誰貪腐最厲害,讓他指出一兩個來嚴懲,震懾一下那些貪官。”崇祯畢竟年輕,沒有看出王永光是故意刁難,也覺得韓一良說得不夠具體。于是就把韓一良召來,要他對貪官指名道姓。

韓一良沒有思想准備,而且並沒有哪個貪官的真憑實據,覺得一旦指名道姓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所以就跟崇祯說是聽到的傳聞。崇祯大怒說:“你一個貪官都不知道就敢寫這道上書?限你五天把貪官名單列出來。”韓一良又不是檢察機關,就是檢察機關五天之內也沒法把貪官查出來。韓一良只好找了一些坊間傳說有非議的官員來搪塞。崇祯大爲不滿,又要他說出兩月內給他送500兩書儀的是哪些人。韓一良就不肯再說了。崇祯震怒,說:“韓一良前後自相矛盾,明顯是不忠誠,本應該嚴查,念他是言官,就饒了他這次,革職爲民!”可惜反貪成了這樣的結局。

曆史上,崇祯皇帝在位17年,是勤政的17年,從未懈怠,不停的在爲挽救明朝的危亡而奮鬥,應該是值得贊揚的。但從處理韓一良的問題上看出,他不是很英明。一開始表彰韓一良的忠心和敢言,沒過多久就把韓一良打成反面人物,革職爲民。崇祯的行爲非常欠深思熟慮。從崇祯朝的很多事情來看,崇祯的應激反應是一個嚴重的性格缺陷,急于求成,急于決策,易被心懷不軌的臣子誤導。

常言道當局者迷。現在我們過去了幾百年再來看這段曆史,自然是很從容,站著說話不腰疼。受限于當時的曆史條件、思想境界,我們不應對崇祯過多苛責。拿今天的眼光我們來看一看這件事失誤在哪裏。

首先我們仔細看一下韓一良的上書核心思想在哪裏。韓一良敢于反映賣官的社會現象,是希望皇帝扭轉社會風氣,不在于整饬哪一個具體人。從這點看,韓一良對貪官還是很仁慈的。如果真的較真肅貪,韓一良可能也不完全幹淨。我們可以用廉潔度來衡量官員。韓一良廉潔度可能是95%,但有很多官員廉潔度可能不高于5%。在明末貪腐成風的社會,韓一良已經是很難能可貴的了。廉潔度100%的根本找不到,除非是海瑞。

崇祯沒有理解韓一良的核心思想,也沒有想明白自己的執政核心在于扭轉社會風氣,而不在急于處理一兩個貪官。社會風氣一團糟,皇帝想懲貪,但整個官僚體系的腐敗盤根錯節,必然把好經念歪了。崇祯應該先從多方面入手弘揚廉潔正氣。轉變社會風氣是個慢工細活,急躁不得,不是懲治幾個巨貪就可以解決的。但持續不懈的下苦功夫轉變社會風氣的做法不符合崇祯的性格,他沒有這個耐心。

06徐霞客(圖片摘自網路)

07徐霞客的遊曆(圖片摘自網路)

其次,打擊了韓一良導致官員不敢擔當。明末官員互送書儀是種陋習,不在于是誰的錯。韓一良因拒絕說出500兩的書儀是誰送而被革職。只能導致官員相互袒護,不敢再說真話了。讓臣下因反映時弊而蒙受冤屈,可見崇祯處理朝臣的隨意性。最終導致臣下不敢擔當,人人自危,對朝政都噤口不言。言路閉塞,皇帝執政的盲目性就大大增加。這是崇祯自釀的後果。于是就出現皇帝焦勞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

08崇祯自缢(圖片摘自網路)

有人評價崇祯朝政: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爲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爲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爲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爲壅蔽。崇祯就這樣發展下去,落得衆叛親離,吊死煤山。

09崇祯墓(圖片摘自網路)

1 阅读:23
评论列表
  • 2024-03-04 11:26

    [點贊][點贊][點贊]

    鳴可銘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