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該炸掉”?讓西安居民痛恨的三門峽大壩,是壯舉還是敗筆?

斯是陋室惟吾觀史 2024-05-15 03:50:32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爲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陋室觀史

編輯|陋室觀史

●—≺ 前言 ≻—●

自古以來,雖然我國對黃河有母親河之稱,但在曆史上由于黃河引起的水利災害也讓兩岸人民苦不堪言,其中黃河中下遊尤爲嚴重。

直到建國初期,由我國水利部門專家提議耗資40億打造三門峽大壩,這一現象才有所改變。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三門峽大壩建成後卻被一些人稱這是中國最失敗的一座大壩。

西安地區的人民更是直呼:這座大壩早就該炸掉了。

難道當初三門峽大壩真的有纰漏?

西安人民又爲何會說出這樣的話?

●—≺ 爲何修建三門峽大壩 ≻—●

黃河這條“母親河”,在滋潤了萬千華夏子民的同時,也給部分地區的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每到雨水多發時節,波濤洶湧的黃河水會夾帶著巨量的泥沙從上遊地區一瀉而下。

然後到了中下遊平坦地帶,河水流速就馬上驟減。

因此大量的黃河泥沙就開始在這裏層層疊疊的堆積,日複一日,最終河床高度就被不斷的擡升。

當河床高度與河堤持平時,洪水就會決堤泛濫,淹沒沿岸城鎮村莊。

曆史上黃河決溢和改道的記錄觸目驚心,自西周到民國,僅決溢事故就達1500次之多,大規模改道更是達26次。

1938年年中旬,爲阻擋日軍向西挺進,蔣介石命人在河南花園口開炸黃河堤壩,人爲引發了一場空前的水患。

而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黃河給我們帶來的災害次數更是數不勝數。

尤其是河南、山東等地區,這些本就是糧食大省的省份。

卻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畝的農田被水災破壞,導致顆粒無收。

更讓人感到痛苦的是,這些曾經肥沃的農田,在洪水肆虐過後,被泥沙淹蓋,變成了一片片貧瘠的沙土,根本無法再次使用。

爲了解決這些問題,1954年年初,中國水利部下令決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庫,用來阻止黃河水向下遊的肆意傾瀉。

甚至邀請了當時蘇聯資深水利專家伯克夫一同參與這次會議。

在伯克夫的建議下,又經過專家們的反複商討商討,確定河南三門峽地區爲最終施工地點。

因爲三門峽地處黃河中遊,自古就是黃河最險要的地段,有著"人門"、"神門"、"鬼門"三大急流。

這裏是黃河的重要泥沙沉積區,也是中遊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大壩修建在此處最爲合適。

1961年4月三門峽大壩正式建成。

果不其然,大壩一經建立,效果立竿見影,我國也從古代的"以排爲主"轉向現代的"蓄沙攔洪"。

河南爲首的下遊地區再也沒有經受過洪澇的侵害。

並且河南、山東兩省的農業産量也因此大幅提高。

但三門峽大壩的建設,卻讓上遊地區特別是陝西西安人民因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 修建後竟給西安民衆帶來這些問題 ≻—●

大壩修建計劃一經拍板兒,以陝西潼關民衆爲首的,約87萬名沿岸居民不得不離開世代生活的故鄉另擇居住地。

但這還不是最令他們痛苦的事情,殊不知大壩建設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才是最令部分民衆深惡痛絕的。

在蘇聯水利專家伯克夫的建設計劃中並沒有給黃河留出泄淤泄沙的孔洞。

並且當時的有關部門都認爲通過加強三門峽一帶的植被建設,可以有效改善流域的水土保持狀況,從而實現泥沙的自然消耗,將淤積控制在合理水平。

但事實遠非如此樂觀。

三門峽大壩建成運營後不久,巨量泥沙就開始在上遊地區瘋狂堆積。

僅僅一年半的時間,淤泥就高達驚人的15.3億噸,使得潼關的河床擡高了4.4米,形成了嚴重的攔河沙潭。

如此猛烈的泥沙入侵,不僅破壞了當地的地質環境,導致大片農田鹽堿化,嚴重影響農業生産,更加劇了上遊地區的洪澇災害風險。

大壩建成後,陝西地區的水患災難明顯增多,渭河沿岸一度面臨著河流倒灌的巨大威脅。

受泥沙淤積影響,原本"懸空"的渭河就曾發生過漫延到離西安僅14公裏的洪水倒灌事件,給這座古城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面對如此危機,民衆對三門峽工程深惡痛絕,甚至有人呼籲炸毀大壩。

有關部門深知民衆的痛苦,于是便再商討過後決定采取在壩底爆破出大洞的方式,以解決泥沙瘀滯方問題。

六十年代末期,三門峽大壩被爆破出"兩洞四管",部分堆積泥沙順利流瀉了下去。

到七十年代末期,有關部門又爆破增加了八個洞口,黃河排水量大幅增大,泥沙淤滯也有所緩解。

但對于上遊潼關地區的民衆來說,泥沙淤滯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至此爲止上遊的泥沙瘀滯問題仍是相關部門需要繼續解決的問題。

無獨有偶,和三門峽大壩同樣備受爭議的還有南京的長江大橋。

●—≺ 同樣飽受爭議的南京長江大橋 ≻—●

在新中國建設的嶄新曆程中,南京長江大橋猶如一座聳立的豐碑,見證著祖國日益強盛的力量。

通過工人們日以繼夜的埋頭苦幹,終于在1960年1月18日將這座跨越長江的鋼鐵巨構拔地而起。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正式投入使用。

作爲連通南北、暢通陸路交通的紐帶,南京長江大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騰飛和城市發展。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座曾經引以爲豪的"爭氣橋"如今卻背上了"絆腳石"的質疑之聲。

南京長江大橋的橋身只有24米的通航高度,這直接成爲阻礙沿江地區的航運事業的最大“元凶”。

因爲淨高不夠,以至于很多大型船根本沒辦法到達長江上遊的武漢等地,使長江的雲航能力大打折扣,不少外貿碼頭只能空閑著,浪費了這些好資源。

對于這些問題,有人提出或許可以嘗試將整個大橋頂起以提高淨空高度,亦或開發出一種新型江海直達集裝箱船只,實現高效的陸海聯運。

同時也可從源頭入手,對長江黃金水道加大疏浚力度,從根本上優化航運條件。

但無論是哪一種方案,都將消耗巨大的物力財力,給當地居民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

不可否認的是,南京長江大橋雖然在現在飽受爭議,但在那個年代來看,它的建設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便利了當地當地民衆的生活。

即便是現在它的可利用率在下降,但作爲當地的標志性建築物,它仍有巨大的曆史意義蘊含在其中。

所以說南京長江大橋究竟是拆還是不拆短時間內估計也不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 結語 ≻—●

總的來說,三門峽大壩出現解決了大部分民衆飽受洪澇災害的問題。

它在建設之初一定是爲了民衆安全和生活這一出發點考慮的。

也相信有關部門能在之後想出更合適的方法來徹底解決潼關地區的泥沙瘀滯問題。

參考來源:

1、人民網2019/08/29——《河南三門峽大壩開閘排水防汛》

2、人民政協網2014/07/21——《黃河第一大壩50年紛爭 全國政協委員曾聯名提案:三門峽水庫立即停止蓄水發電》

3、民主與法治網2007/10/12——《三門峽水利樞紐存廢之爭——豫陝兩地 50 年的“黃河官司”》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