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擊敗美國,所以“産能過剩”,耶倫說真話:美能補貼中國不行

袁周院長 2024-05-13 10:22:05

觀察者網報道,近日,美國財長耶倫在接受美媒節目采訪時,就中美經貿關系展開了討論。這次討論涉及最近一直很火熱的話題,比如中國的新能源産業發展,尤其是新能源電動車産業上的所謂“産能過剩”問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采訪並不是以耶倫單方面指責中國在中美經貿上的“惡行”爲主,更多看點反而是主持人對耶倫的提問和質疑,他表示美國制裁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是不是美國在這些領域被中國打敗了。耶倫的回答也是老調重彈,指責中國爲新能源産業進行大額補貼,導致出現了競爭環境的不公平。

不過主持人明顯不滿意這個回答,因爲從美國政府去年出台的《通脹削減法案》來看,美國對國內新能源電動車的補貼多達數十億美元,難道美國政府不是在刻意營造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耶倫

在主持人逼問下,耶倫直接講出了真話。她承認新能源産業是未來全世界最重要的發展領域之一,美國政府會通過大量補貼推動美國新能源産業的發展,但是美國並不希望中國爲這些産業提供補貼,因爲這會導致美國企業破産。

言外之意,也就是美國政府的處事邏輯是自己能進行補貼,但中國就不行。所以從這裏就能看出來,美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邏輯十分吊詭。承認新能源是未來人類共同的方向,也承認美國會對本國新能源産業進行補貼,並且認爲這是不可缺少的投資,但是中國不能進行補貼,只因爲中國已經處于領先狀態,這不利于美國追趕和超越。

我們深度剖析美國政府的這一態度,本質上其實依舊是發展權與美國全球霸權對立的問題。中國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大規模投資新能源電動車産業,而美國和歐洲一直在傳統汽車産業上吃香喝辣。如今在10年後的現在,中國電動車産業終于迎來了出頭之日,美歐的電動車産業卻跟不上中國發展步伐。競爭不過中國企業。

所以美國不斷制造“産能過剩”的概念,並大加炒作,起到的作用就是打壓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發展,爲自家新能源産業追上和超越中國爭取時間,同時也是爲了讓美國能繼續在該領域執全球之牛耳。因爲只有保證美國科技站在全球最高點,才能繼續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

這其實和美國的對華經貿政策異曲同工,一邊喊著不希望與中國脫鈎,一邊表示將動用所有可用的手段,對中國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行爲進行制裁。而“國家安全”和“産能過剩”,本身就是一種欲加之罪罷了。

但需要注意到,美國的說法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具有說服力,越來越多國家的學者和媒體正不斷質疑美國的立場。比如東京大學教授丸川知雄就在5月10日撰文表示,耶倫不斷炒作所謂的“産能過剩問題”屬于無事生非,耶倫作爲一個經濟學者,應該清楚貿易保護主義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

彭博社的專欄作家大衛也發表評論性文章,稱所謂的“産能過剩”並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經濟學一個非常簡單的比較優勢,其實就可以解釋中國産品競爭力不斷上漲的原因,去觀察中國新能源産業的發展情況,實際上也能發現中國新能源産業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産業。

另外我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近日也回應所謂“産能過剩”的炒作,稱耶倫的表態荒腔走板,這一說法違反了經濟學兩百多年最基礎的比較優勢原理。

在這裏解釋一下比較優勢原理,爲了方便理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資深工程師和一個實習生。工程師兩項工作都可以非常出色地完成,但幹實習生的工作成本就太高。而實習生雖然幹不了工程師的工作,但卻能完成實習生的工作,那麽實習生就擁有了比較優勢,因爲成本更低。這也是全球産業分工的底層邏輯。

中美關系

所以,中國在新能源産業的領先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之上,而美國政府和耶倫的表態,顯然都違背了這一經濟邏輯。

而在全球新能源電動車發展上,“産能過剩”的論調同樣是脆弱得不堪一擊。因爲在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1465萬輛,而中國出口的只有120萬輛,占全球新能源車輛銷售的8%,全球汽車銷量的1.3%。所以所謂“産能過剩”不是中國電動汽車生産過多,導致“滯銷”,而是搶了美歐汽車的市場份額。

總而言之,美國的一系列做法,本質上是遏制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的發展,防止中國引領全球新能源電動車産業發展,因爲這不僅會導致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同時還會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能,加速中國的崛起。但我們得勸告美國的是,動用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注定沒有贏家,比如過去美國針對本國鋼鐵産業進行保護,結果並沒能保住本國鋼鐵産業的崗位,反而導致成本不斷增加,降低了美國産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如果美國在新能源領域依舊知錯犯錯,美國新能源電動汽車很有可能也會步此後塵。

6 阅读:1708
评论列表
  • 2024-05-13 13:13

    美國的錢都讓華爾街、軍隊搞走了,美國人手裏都是國債換來的新鈔票,美債沒人認了,那就完蛋了。

  • 2024-05-13 15:28

    沒關系,美國也得付出點別的什麽

袁周院長

簡介:軍事專家,特約軍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