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眼見證一個孩子變“抑郁”的過程:父母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平等心理研究院 2024-03-30 10:50:36

昨天半夜,朋友給我發了一份診斷書。

上面顯示:經診斷,她的女兒有輕度抑郁症。

還沒等我回答,朋友又發了一大串文字:

“我每天都在努力賺錢,供她吃供她喝,她怎麽還抑郁了?

現在的孩子是不是太玻璃心了?她還有什麽不幸福的呀?我們以前每天能吃飽都覺得特別幸福。”

許多父母不明白爲什麽他們的孩子會抑郁。

但事實上,在兒童抑郁症的背後,是無數個不被理解和日日夜夜的情緒堆積。

01

被長期貶低的孩子

一生都在尋求治愈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爲什麽孩子會離奇變抑郁?”

最高贊作者王京花的回答讓人特別深刻:

小時候,父母吃飯的時候盯著我,笑著問:“期中考試想考多少分呀?”

我放下筷子,試探性地說:“98分吧?”

父母“啊?”一聲。

我驚恐不安,討好地問:“那考99吧?”

“你這孩子,真沒有上進心。”

見父母生氣還帶著責備,我忙說:“考全校第一!”

這時,父母才開心地笑了。

在我們家,如果不是第一,就會挨罵或被懲罰。

期末考試,我被別人惡作劇,眼睛和鼻子血流不止。

媽媽知道後,並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心疼我,爲我撐腰。

反而一直問我:“是不是你招惹他了?不然他爲什麽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我滿心委屈,耐心地向父母解釋。

結果,父母反而怪罪我:“這麽大人了,你不知道躲呀!”

我的錢被同學偷了,父母說我愛撒謊,自己花了錢還要推卸給同學。

高中畢業後,我越來越放飛自我,成績一落千丈:逃課、喝酒、玩遊戲、上網吧、看美女。

但是,我的父母仍然每天拿我和其他同學進行比較。

無數次,我覺得特別痛苦,想割腕跳樓結束自己,卻被各種責任感拉了回來。

我告訴父母我的真實心理狀況,結果等到的還是批評:

“自殺的人太自私了,不想想怎麽給父母養老嗎?”

所以,我再也不和父母分享了。

暑假那年,我失戀了,帶著視死如歸的心情回家了。

家裏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感受到我的情緒,反而讓我去給他們同事陪笑喝酒。

結果,回家後被罵了:“你給長輩敬酒的時候繃著個臉幹什麽,不會笑嗎?”

在那幾個月裏,白天就像行屍走肉。

晚上就開始做很多噩夢,睡眠時間不到兩個小時。

幾年後,提起這件事,媽媽說:“你們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後來,我離奇地抑郁了。

我沒有告訴父母,因爲我不知道會給我的是救命稻草還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父母總是說:“我對孩子這麽好,他怎麽會突然抑郁了呢?”

事實上,沒有什麽突然的,一切早就有迹象了。

那些抑郁的孩子,他們可能經曆了無數個難熬的日日夜夜,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弗洛伊德說:除非他經曆過不斷被否認被攻擊的童年,否則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攻擊自己。

抑郁不僅是孩子的心理寫照,更是父母的鏡面寫照,照見了父母需要成長的地方。

02

“貶低教育”和“支持教育,

養出來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央視節目《心理訪談》報道了一名33歲女大學生的案例:

這個女孩,名叫範成金。

在家啃老10年,不出去工作,也不結婚。

面對父母的指責和鏡頭的拍攝,女孩控訴道:“都是家人毀了我。”

小時候,範成金非常喜歡畫畫,腦子有服裝構想,就能立即畫出一幅畫。

結果,母親看到後,把她大罵了一頓:“做這些有什麽用!快讀書去!”

有一次獲獎,興高采烈地和父母分享,結果父母沒有半句誇獎,而是一臉冷漠。

好心爲家人做一頓飯,結果被罵:“不中用的東西,做的飯真難吃!”

高考沒考上,換來的是:“要你有什麽用?花了這麽多錢,連個大學都考不上。”

在範成金的生活中,這樣的冷嘲熱諷都成了日常生活:

“像廢物一樣,什麽都做不了。”

“我養你有什麽用?”

“你要是能成功,狗都能成功了!”

“垃圾,白眼狼……”

在《中毒的父母》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的打擊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針一樣深深紮根在孩子的心中。”

調查研究表明:

經常遭受嘲諷、打擊等其他貶低式語言暴力的孩子,比鼓勵式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性格缺陷。

心理學也認爲,從小受語言暴力傷害的孩子,長大後出現過激行爲的概率很大,這類孩子尤其容易出現激情犯罪。

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一直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孩子自然會變得消極。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消極,甚至傷害自己。

而父母用積極的語言養育孩子,可以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個小男孩喜歡在課堂上問各種奇怪的問題。

“爲什麽一加一等于二?”

甚至在課堂上做化學實驗。

這些行爲讓老師們很無奈......

有一天,老師讓他給媽媽帶了一張紙條,並告訴他只有媽媽才能看。

看到紙條後,男孩的母親愣了一下,然後讀給他聽:

“您的孩子是個天才,這所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沒有好老師可以教他,建議您親自教導。”

這個愛惹麻煩的男孩,是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

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媽媽選擇了保護。

許多年後,愛迪生偶然看到了這張紙條:“你的孩子有精神缺陷,我們決定不讓他繼續就讀,他被正式退學了。”

看完之後,愛迪生淚流滿面,他在日記中寫道:“愛迪生是一個有精神缺陷的孩子,但他的母親把他變成了世紀天才。”

哲學家詹姆斯說:“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尤其是孩子,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來自父母的反饋,智慧的父母,會不斷地向孩子傳達積極的暗示。

在撫養孩子的路上,一定不要吝啬你對孩子的欣賞和鼓勵。

03

孩子需要鼓勵

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

很多家長認爲,我打罵孩子都是爲了孩子好。

惡聲惡氣才能教好孩子,這實際上是對教育最深刻的誤解。

教育博主王人平說:

靠對孩子的接納、尊重和信任,贏得孩子對自己的尊重和追隨,還是依靠權威、羞辱甚至暴力來贏了孩子,讓孩子屈服和聽從?

父母不同的信念、價值觀和教育方式,會構建不同的親子關系,培養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1、給孩子犯錯的機會,經曆比結果更重要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並不是有意爲之。

如果父母,就因此給孩子貼上“壞”、“愚蠢”的標簽,很容易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朱永新在《讓孩子創造自己》中說:

“成長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孩子的心靈就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

假如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嚴厲批評,以後就再也不敢說,再也不敢做了,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幾十年來,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教授喬·博勒對學習規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到了打開孩子高效學習底層邏輯的鑰匙。

她認爲,只有打破大腦固化論等陳舊觀念,給孩子充分的犯錯誤和糾錯機會,鼓勵孩子多維度的思考問題……才能真正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

2、鼓勵比指責更重要,告訴他“你能行”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對一所小學一至六年級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試”。

測試結束後,他給了老師一份名單,告訴老師這是最有潛力的孩子們。

八個月後,羅森塔對名單上的孩子進行了複試。

奇迹出現了:

與上一次相比,所有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並且一個個自信樂觀。

但事實上,這些孩子都是羅森塔教授隨便寫的,根本沒有測試。

那麽,爲什麽學生們會進步神速呢?

這是因爲老師相信教授的實驗,對名單上的孩子寄予厚望,給他們超強的正面評價。

而在老師的鼓勵和期待下,這些學生自然自信心增強,從而激發了各方面的潛能。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爲“自證預言”,即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按照預言行事,最終使預言成真。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父母稱贊孩子有禮貌,孩子自然彬彬有禮。父母稱贊孩子優秀,孩子就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04

15 阅读:4217

平等心理研究院

簡介:專注解決青少年成長問題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