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了“帝王殺手”,攻滅了北齊,北周的嫁衣神功終于接近大成

北雁寄南書 2024-02-16 14:21:37

西魏恭帝三年,即公元556年,西魏的整個國家權力,都握在那位實際掌權的宇文泰手中。而宇文泰在臨終之際,做出了一個看起來深謀遠慮,但是對于他的後世子孫卻是個災難的決定。他選擇讓從小追隨自己的侄子宇文護,接管這份沉甸甸的國家重任。

宇文護不僅具備卓越的家族管理能力,更在多次東征西討中立下赫赫戰功。他的才華與能力,無疑使他在衆多人選中脫穎而出。宇文泰對侄子的信任,無疑爲年輕的宇文覺鋪設了一條平坦的道路。

然而,曆史的畫卷總是波折不斷。宇文護在接管國家大政後,又將如何輔佐年幼的宇文覺,書寫新的曆史篇章呢?這一切,都充滿了無盡的懸念與期待。

宇文護擁立北周

來年年初,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退下了皇位,由他的堂弟宇文覺繼位,將國號改爲“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北周。被降爲宋公的拓跋廓,不久後便在宇文護的陰謀下離世,成爲了第一位死于宇文護之手的皇帝。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年僅16歲的宇文覺,年紀雖輕,但性格卻堅韌果斷。他立志要從堂兄,當朝宰相兼晉國公宇文護手中奪回實權。于是,他悄然聯系了重臣趙貴和獨孤信等人,並招募了一批武士在宮中夜以繼日的操練擒拿與格鬥。他們精心策劃在宴會上對宇文護進行突襲,然而,政變計劃尚未實施,就被宇文護提前獲悉。

宇文護迅速出手,肅清了皇帝的黨羽。趙貴因此被處死,獨孤信則以同謀罪被免職,不久後在絕望中自缢身亡。宇文覺被迫宣布退位,一個月後,他被宇文護毒殺,這是宇文護殺掉的第二任皇帝。

由于羽翼尚未豐滿,宇文護並未敢自立爲帝,而是慎重地派人前往岐州,將宇文泰的庶長子迎接到長安繼位。這位新君,史稱北周明帝,名宇文毓。宇文毓秉性仁義寬厚,具有君子的氣度,但他並非如宇文護所想象的那般儒弱無能。相反,在處理國事中,他逐漸展現出自己的主見與才華,威望也日益隆盛。

眼見皇帝的威望有脫離自己控制的趨勢,宇文護心中不禁惶恐不安。爲了試探皇帝的心迹和志向,他假意舉行了一次“歸政”活動,將除了軍權以外的所有權力交還給了皇帝。然而,宇文毓卻毫不遲疑地全盤接受,甚至進一步宣布,此前北周最高統治者不稱皇帝而稱天王,不足以彰顯其號令天下的權威。從今以後,他的名號正式改爲“皇帝”。這一舉動無疑使宇文護深感震驚,也使他意識到,這位年輕的皇帝絕非池中之物,而是一頭蓄勢待發的雄獅。

宇文護心中驚恐不已。武成二年(公元560年)的四月份,他暗中指使禦廚李安于在明帝的食物中下毒。于是,在這短短三年的時間裏,宇文護連續殺害了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闵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這一系列殘暴的行爲使他成爲曆史上殺害皇帝人數最多的權臣,贏得了"皇帝殺手"的名聲。

宇文邕翻盤

在病危之際,宇文毓口授遺诏,將皇位傳給了四弟宇文邕。宇文護無法篡改遺诏,只能遵命讓宇文邕登基稱帝,成爲了北周武帝。宇文邕與兄長明帝關系親近,經常參與朝廷大事的決策。明帝曾贊歎宇文邕性格深沉,不輕易發表意見,但一旦開口,必中肯綮。

宇文邕繼位後,汲取了兩位兄長遇害的教訓,表面上對堂兄宇文護尊敬重用,對其專權獨斷也放任不管。他曾向百官宣布:“大冢宰、晉國公宇文護,既是朕的至親,又是國家棟梁,從今以後所有诏書和公文往來都不准直呼其名,以示朕對堂兄的特殊禮遇。”然而,暗地裏宇文邕卻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發動政變,奪回君王應有的無上大權。

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十八日,宇文護從同州回到長安,依照往常的習慣,他將前往含仁殿拜見太後。太後溫藹地賜座,而皇帝宇文邕則恭敬地站在一旁。然而這次,宇文邕提前向堂兄囑咐道:“太後年事已高,卻對酒有著特別的喜好,這使得她的性情有些反複,時喜時怒,難以捉摸。我曾多次勸誡,但她並未聽從。今日兄長進殿之時,還望能再次勸誡太後戒酒。我相信,相比于我的勸誡,太後更樂于接受您的建議。”

宇文護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接過皇帝遞來的《酒诰》,進屋就給太後朗讀。他讀得太投入,結果被宇文邕從後面猛砸了一下,直接倒地不起。那個叫何泉的宦官,手抖得厲害,連砍了好幾刀都沒砍中要害。就在這個時候,宇文護的親弟弟衛王宇文直沖了出來,一刀就把宇文護給殺了。宇文邕忍了12年,終于除掉了這個大權臣,開始親政,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周武帝宇文毓(543年-578年),宇文泰之子,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與才華。在初登大寶之時,他面臨著重重困境,其中最大的威脅便是堂兄宇文護的專擅朝政。然而,他以勇敢果斷著稱,成功地將宇文護除掉,重新奪回了朝政大權,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與決斷力。從此,他開始親政,爲周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宇文毓的統治下,他多次下诏釋放奴婢,使得這些可憐的人們得以自由。同時,他還禁止了佛道二教,強迫僧道還俗,寺院資産充公。這些舉措無疑對當時的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攻滅北齊

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宇文毓更是完成了統一大業,滅掉了北齊,爲華夏大地再次帶來了一統的局面。而北周也從持續多年的皇室傾軋中解脫出來,在宇文邕的改革推動下走上強國之路。

在成功鏟除宇文護及其黨羽後,宇文邕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從根本上分化並削弱大冢宰的權力,從而加強皇權。他打破了兵源的民族限制,允許全國範圍內的男子參軍,極大地擴充了軍隊規模,顯著提升了國家的軍事實力。

在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對儒、釋、道三教的地位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將儒家置于首位,道教次之,而佛教位列最後。次年,他下令禁止佛教和道教的傳播,所有的經書和佛像被銷毀,沙門和道士必須還俗。這一改革使得約300萬僧侶和尼姑重新成爲國家的正式戶口,他們需承擔納稅和服役的義務。這一數字相當于當時北方總人口數的十分之一,對于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北周來說,其意義不言而喻。

政治搞好了,經濟也發展了,社會也安定了,北周就爲滅掉北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宇文邕呢,在建德四年,不顧衆人反對,就決定要統一北方。他親自帶兵出征。建德六年,攻占邺城,滅北齊。此時就只剩下南陳在江南那邊苟延殘喘了。北周一統一北方後,爲後來隋朝統一中國打好了鋪墊,說實話,北周的“嫁衣神功”練得確實不錯,後續不管是隋還是唐都繼承了不少北周的政治遺産。

荒唐的宇文赟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在親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在返回洛陽的當天便離世,享年36歲。隨後,他的兒子宇文赟繼承了皇位。

宇文邕以嚴明著稱,對子女的要求也同樣嚴格。他深知太子宇文赟的資質,擔心其無法承擔大任,因此對宇文赟的行爲舉止要求極爲苛刻。宇文赟喜歡飲酒,宇文邕便下令禁止一切酒類進入東宮;他的言行舉止有專門的官員負責記錄,每月定時向皇帝彙報;每次犯錯,都會受到父親的棍棒懲罰,並常常被警告:“曆史上被廢的太子多如牛毛,如果你不爭氣,我的其他兒子難道就不能立爲太子嗎?”

宇文邕是個好皇帝,但絕對不是個好父親,正是因爲他對于宇文赟的過度管教,讓這個少年的太子不僅沒有變得列加賢明,其頑劣本性反而在宇文邕死後變本加厲的釋放了出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教育上,一味的嚴曆是沒有用的,一味的壓制也是沒有用的。棍棒底下也許能出孝子,但是卻難教育出合格的皇位繼承人。

宇文赟繼位後,沉迷于酒色之中,大興土木,濫施刑罰。他打破前趙皇帝劉聰創造的“三後並立”的曆史記錄,一次性冊立了五位皇後,分別如下:

天元大皇後楊麗華、天大皇後朱滿月、天中大皇後陳月儀、天左大皇後尉遲熾繁以及天右大皇後元樂尚。

在古代中國,帝王的後宮嫔妃數量衆多,成千上萬被視爲常態,然而正妻的皇後只能有一位。若想再立皇後,除非是皇後死去或者廢除另立。宇文赟的五後並立,無疑是一大創舉,你可以說他特立獨行,也可以說他荒唐透頂,但不管怎樣,皇帝如果任性起來,結果絕對是可怕的。

登基次年,字文赟突發奇想,將皇位傳給了年僅七歲的太子宇文闡,自己則成爲了太上皇,自封天元皇帝。他對臣下自稱“天”,要求大臣們在觐見他之前必須齋戒三天、沐浴一天,住所則被稱爲“天台”。然而,這位太上皇並未真正放下權力,他仍然緊握著大權,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選拔美女,以充實後宮。一年後,宇文赟病逝,享年僅22歲。

楊堅建隋

大定元年(581年),北周靜帝因丞相楊堅得衆望所歸,故宣布禅讓,標志著北周24年的統治結束。當然禅讓只是官方的說法,至于這背後隱藏著多少血腥和殺戮那就另當別論了。

楊堅在三次謙讓之後,終于接受天命,于臨光殿正式即皇帝位,定國號爲“隋”,並改元開皇,從此隋朝屹立于中華大地。這不僅標志著一個新王朝的開始,更是預示著中國即將結束300多年的南北分裂,迎來繼秦漢之後的又一次國家統一強盛時期。

相對于北齊的荒淫無道,北周的帝王們則展現出了較爲開明的治國理念。他們推行儒學教育,尊重士人,努力營造一個較爲清明的政治環境。然而,曆史總是充滿了曲折與無奈。北周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太久。在經過短暫的統一之後,北周後繼者無力守護先祖基業,使得北周最終成爲了隋唐輝煌的鋪墊。

當然,也正是由于北周的鋪墊,隋唐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崛起。隋朝的統一爲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隋朝的基礎上,唐朝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國家建設、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此,中國曆史進入了著名的唐宋元明清時期,開創了中國文明的嶄新篇章。

綜上所述,北周雖然短暫,但其在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可以說大隋的強大,有一多半功勞歸于北周朝庭。

1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