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點評北京車展:合資品牌,真的蹦跶不了幾年了!

汽車扒一扒 2024-05-08 22:26:09

今年北京車展的主旋律是:國産、電動化、智能化、高端化。

非常明顯的感受是,傳統的合資品牌熱度明顯不如過去,相反,自主品牌的熱度在持續高漲,尤其是比亞迪、騰勢、吉利系、小米、智己、長城等品牌,熱度極高。

主要原因是,中國品牌通過新的賽道,快速實現了産品多樣化。

不僅僅設計要更加優秀,同時尺寸、配置、性能、科技以及舒適度,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在面對更高價格的合資車甚至豪華車時,中國品牌已經有了初步的對抗資本。

用戶的選擇轉移是需要時間的,但今年北京車展的信號,就是中國品牌崛起。

合資品牌方面,日産、豐田、本田、大衆、奧迪、寶馬、通用等,依然是傳統的競爭力,的確也有一些品牌拿出了新東西出來,比如說別克的GL8混動、大衆的全新邁騰。

相比于自主品牌,這些合資品牌的升級速度相對較慢。

當然,並不是說自主品牌通過這一個車展就能超過外資品牌,這同樣不現實,但自主品牌的升級,就是以這樣的車展爲節點,一次次的縮小與外資品牌之間的差距。

車展前,乘聯會發布數據,國內電動化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50%,這意味著以電動化爲核心發展方向的中國品牌,已經占據了接近50%的細分市場。

用戶在選擇時,會首先考慮自主品牌。

因爲自主品牌在各個板塊的競爭力已經全面提升,雖然有一部分用戶仍然在質疑自主品牌的可靠性、耐久性、穩定性,但電動化的制造方式、供應鏈正在高度統一化。

並且自主品牌的核心供應商已經承擔起爲外資品牌供貨的責任,電機、電池、電控、屏幕、雷達、芯片等,自主品牌的出貨量在逐步提升。

比如說,馬自達全新發布的EZ-6,采用的就是長安EPA的平台架構,供應鏈也大量采用了自主品牌體系,馬自達負責設計、調試工作。

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不僅僅代表著固執的日本人開始向國內需求妥協,也意味著外資品牌躺贏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想要在未來的國內市場生存,真的需要爲國內市場考慮,在設計、定位、定價、産品力的打造上,應該全面考量年輕、智能化、電動化用車生活。

過去,外資品牌憑借著燃油車領域的技術、專利封鎖,獲得了巨大的增長空間,在自主品牌毫無技術積累、品牌建樹的時候,整個市場被合資品牌大量收割。

自主品牌的崛起足以對抗外資品牌,不僅僅充分擠壓了外資品牌的定價,還推動了外資品牌在國內的研發速度。

比如說,豐田在凱美瑞上裝備了華爲的車機系統,甯德時代的電池組大量裝備在了外資品牌的車型上,這些都是國産供應鏈得到肯定的重要標識。

同樣,這也意味著自主品牌在核心技術的研發、制造上進一步逼近了外資品牌。

外資品牌目前正處于擠水分的階段,在水分被擠幹之前,需要拿出更具有誠意的技術、産品出來,並且要定出一個足夠合理的價格出來,才能夠對抗不斷崛起的中國品牌。

當然,不是說中國品牌已經超過了外資品牌,而是在産品本身的設計、制造上,中國品牌的能力已經很強,並且得益于賽道的優勢,讓自主品牌擁有更好的優勢,加之尺寸大、配置豐富、舒適度高等特點,讓大量的用戶開始逐步放棄外資品牌。

所以我說,外資品牌的生存空間,變弱了不少。

0 阅读:132

汽車扒一扒

簡介:懂車,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