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華佛教協會執行會長慈善家張明芳號(明一居士):自己淋過雨,爲他人撐把傘

鷹眼大視野 2024-03-24 14:30:57

張明芳,廣東省廣濟慈善基金會主席、廣東佛協常務副秘書長、雲浮市人大六屆代表,第七屆雲浮政協委員、第八九屆羅定政協常委、第一二屆雲浮禅宗研究會執行會長、第三四屆茂名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明芳從2009年開始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扶助山區老人、兒童、捐書助學、捐資建校。爲凝聚更多慈善力量,2012年,張明芳發起成立廣東省廣濟慈善基金會。多年來,張明芳身體力行,帶頭助危救困,尤其致力于老人扶貧和助學方面的慈善工作。至今爲止張明芳個人資(幫)助過的老人和學生近200人,金額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

圖爲慈善家張明芳

出身貧窮,後經努力成才致富

據張明芳介紹,他的善心善舉與他的成長經曆息息相關。20世紀70年代張明芳出生在廣東羅定的一個貧窮家庭裏,他渴望讀書,時常羨慕其他同學能夠領到新書,而他自己的學費卻經常到期末才能湊齊。家裏一共有六兄妹,因爲他是最小的孩子,只能穿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家裏也經常出現缺衣少食的情況。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張明芳早早被迫辍學,14歲就孤身到佛山謀生。短短幾年裏,他做過水泥工、流水線工人、酒店服務員,也經曆過生意失敗,身負巨債。也是在這幾年裏,張明芳有了學習的機會,他會在工作的閑暇期間閱讀傳統文化書籍,了解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並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在學習中他逐漸找到經商的思路,重新在商海中摸索,很快便成爲了擁有百萬身家的成功商人。

自己淋過雨 爲他人撐把傘

生意上得意的張明芳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把賺來的錢都用來享受。自小受過苦的他,非常明白幫助別人做慈善的意義,他把“利益他人,升華自己”作爲自己的座右銘,開始他的慈善事業。他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失學兒童,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能夠幫助到更多像自己幼時一樣吃不飽穿不暖讀不起書的孩子,幫助不起眼的貧困山區,幫助沒有親人關愛的孤寡老人,他想用自己的一顆善心去溫暖這些鮮少得到關愛的人們,把自己的行善理念傳播給他們,希望有朝一日他們有能力的時候也能幫助更多弱勢群體。這樣的善舉一做就是十幾年,張明芳爲弱勢群體撐起一把傘,讓這些弱勢群體少淋點他曾經淋過的雨。

深入貧困鄉村 致力反哺社會

從農村走出來的張明芳,功成名就後也一心惦記著貧困鄉村裏的人們。在教育方面,他帶頭發動海內外各地的善心人士爲十多所學校進行基礎建設的幫扶,爲貧困學生提供生活補貼,希望他們能夠在吃得飽穿得暖的同時,能夠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實自己,將來走向社會後不會因爲自己出身農村而感到自卑;在改善農村人民生活方面,出身農村的張明芳深知很多農村的生活環境惡劣,有的地方連喝上一口幹淨的水也成了一種奢望,于是他積極參與到各種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的慈善項目中,在河源一村的飲水改造工程中,張明芳捐出15萬元,爲該村村民在飲用水衛生上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發起成立廣東省廣濟慈善基金會凝聚更多慈善力量

在張明芳的慈善公益事業開始後不久,他便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聚沙方能成塔,需要更多的人一起爲慈善事業發力才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有了這樣的想法後,2012年他便籌備成立了以回饋社會爲宗旨的廣東省廣濟慈善基金會,招納一批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的能人志士,組成基金會的班子,以基金會的名義爲慈善事業牽線,在張明芳及其團隊的努力下,由社會各界人士捐獻的善款更爲精准地流向各地貧困地區,從成立至今爲止,廣濟基金會的籌集並用于慈善款項超2000萬人民幣。

近年來,廣濟慈善基金會的隊伍日漸龐大,但張明芳依舊堅持親力親爲。在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裏,張明芳都帶隊到社會機構對爲社會默默做奉獻的勞動人民進行慰問,讓他們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節日的溫暖。中秋節是中國人團圓的美好節日,每到中秋節,張明芳總會想起小時候家裏窮買不起月餅,家裏6個孩子只能分一個小月餅,兄妹幾個因爲搶月餅而用刀誤傷三姐,看著三姐手上的疤痕,他暗自發誓,等有能力了一定要讓貧窮山區的人們都能吃上月餅。在他有所成就後,也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每年中秋節張明芳都會采購優質精美的月餅爲特困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送去,一個個月餅就是他兌現承諾的最好體現。

圖爲張明芳在廣濟慈善基金會發言

慈善沒有國界 善耀一帶一路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張明芳也開始留意周邊國家人民的生活狀況,他發現很多鄰近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較低,生活環境比較惡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這些國家也還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很多地方甚至連學校都不夠錢建。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張明芳覺得很難受,他很贊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因此萌生了把慈善事業範圍擴大到這些“一帶一路”國家的想法,不僅是把他以及團隊的慈善事業帶到外國,更是把中國人骨子裏的“盡己所能,幫助他人”的優良傳統展現給世界。

2015年至2017年兩年間,張明芳以及團隊數次募集善款共達80余萬元人民幣,帶隊出發到老撾,把善款用于支持老撾公益文化事業以及貧困山區的扶貧物資的購買。每當老撾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張明芳都會迅速帶領團隊動用一切力量與條件,爲老撾送去救災物資。每次前往老撾扶貧慰問,張明芳並不是單純地把物資與款項交給當地政府,幾乎都會深入貧困地區,親自派送扶貧物資,確保物資都能精准送到山區人民手上。張明芳及其團隊對老撾的幫助堅持了十余年,十年間對老撾開展的慈善項目金額共達1000余萬元。

走到國外,他便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去幫助這些有困難的外國人。張明芳曾經到巴基斯坦一個村子探訪時,發現這個村子有一個只建了一半的學校,村裏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就要到外面讀書,但大部分村民家裏是負擔不起這個費用的,這些孩子也因此而辍學。張明芳感到很痛心,他決定出資幫助這所學校完成後期的建設,他並沒有希望通過這次的出資獲得什麽榮譽,他只是單純的希望這裏的孩子能讀上書,他表示這是一個中國公民的義務,希望通過這樣的舉動能夠把中國愛好和平、樂于助人的優良傳統傳播到世界各地,倡導更多在外的中國人說好中國話,講好中國故事。

十余年間,張明芳已經帶領團隊到柬埔寨、緬甸、蒙古、斐濟、印度等數個國家進行探訪,以大愛精神助力鄰國發展,以民族情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圖爲張明芳在老撾做慈善公益活動

把慈善作爲終身的事業.談起做善事的初衷,張明芳表示,“自己淋過雨,希望能爲他人撐把傘”。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張明芳都不留余力地完成慈善事業,他帶著最大的真誠去做慈善,個人賬戶裏總是不超過2萬元,他認爲錢財乃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不如在世時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因此賬戶裏一有多余的錢他便立刻尋找新的幫扶對象捐贈出去,幫助弱勢群體。正因爲有張明芳這樣身體力行、一心爲他人的慈善家的出現,號召更多的人從善向善,社會才能逐漸形成互助互愛、樂善好施、關愛弱勢的風氣。

有知情者介紹,至今爲止,張明芳共收養了80多名兒童,每一年當這項開支就超過60萬。他承諾,一直助養到他們18歲成年爲止。近年來,張明芳先後獲得“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廣東省第三屆十大敬老之星”,“茂名民族團結先進模範”,優秀政協委員…等稱號。“做慈善是我終身的事業,我會一直做下去,把它發揚光大”張明芳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通訊員:蔡汶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