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引無空腹妙”

時代領航者 2024-05-12 08:54:14

香港美食“引無空腹妙”

文/劉曉林

近日,讀古廣祥先生爲第14屆香港冬日美食節所撰中藥對聯,又有了說的沖動。先生出身中醫世家,父親是名醫,醫者仁術,濟世救民之心,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古廣祥先生浸淫于中,錘煉了正直賢良的品質,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下層人們的生活,善德仁心,感人至深。比如作者對時事政治的關心,正是“以天下爲己任”的士子情懷;對中醫文化傳播活動的積極推介,是古代士人“良相治國、良醫救民”的人生理想;對傳統藝術的介紹與推崇,則是充分體現了古代文人風範;對親人師友的回憶,可以窺見作者的孝悌忠信的高尚靈魂;而爲人作品所撰序文,既表現了作者的藝術修養,也體現了文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爲香港冬日美食節所撰中藥對聯,作者別出心裁,藥名入聯,構思巧妙,意趣盎然。比如“引無/空腹妙;當道/麝臍香”;“別不/鹧鸪茶/八角;常思/糯米果/三元”;“別不/常思/遼五味;常思/別不/謝三娘”等聯,殊爲佳制。

我們知道,對聯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相傳起于五代後蜀主孟昶。只有形音義統一的漢字,其一字一音的特點,才能産生對聯這種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

古人雲:“文之妙者爲詩,詩之精者爲聯”。在幾千年的民族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對聯藝術不斷成熟完善,繼承創新,形式多樣,內容紛繁,蔚爲大觀。而傳中醫藥與對聯的結合,創作的中醫藥對聯,更是獨具特色,別出心裁,妙趣橫生,令人耳目一新。從發展的角度看,一開始人們是以中藥入詩,即在詩中巧妙聯綴藥名,使其意脈貫通,過渡自然,仔細辨識,又有藥名,別具詩趣。

比如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寫過一首《答鄱陽客》的藥名詩,頗具代表性。其詩曰:“江臯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詩向松桂,心中萬事喜君知。”

這是一首贈答詩,語言淺白,不加雕飾;前兩句寫出作者與友人(鄱陽客)相逢的季節、地點及景色,後兩句寫夜半賦詩于青松丹桂之下,心志相通而終成莫逆,雖抒情懷舊,誠摯深切,但算不上佳構。而是詩之巧妙,是在詩中嵌入了數味中藥。其中第二句中的“半夏”是最容易看出的,但“地黃”、“枝子”、“桂心”三味藥,卻巧妙地在第一句與第二句、第二句與第三句、第三句與四句的尾首交接處。更難得的是,作者還將一味中藥“喜君知”藏于末句,諧音字爲“使君子”。作者在短短的七言四句詩中,把這四味中藥在特定的位置上,既是藥名,又不呆板地表現爲藥名,和其它字詞一樣,起到了渲染詩情、烘托詩景的作用。

與張籍這種離合詩同體的還有陸龜蒙《夏日即事》:“避暑最須從樸野,葛巾筠席更相當。歸來又好乘涼鈎,藤蔓陰陰著雨香。”用藥名作離合詩,頗有情趣。

後來,人們在藥名入詩的基礎上,以藥名入聯,形成饒有風趣的中藥對聯。比如:

一匹天青緞;六味地黃丸。

一陣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紙防風來。

人參在世爲官桂;厚樸傳家要細辛。

國老牽牛耕熟地;將軍打馬過常山。

一身蟬衣怎進將軍府;半支木筆敢書國老家。

破故紙糊窗,防風不住;黑牽牛過嶺,滑石難行。

這樣的中藥藥名對聯很多,舉不勝舉;也正是這個基礎上,人們又將中藥藥名引入小說和戲曲創作中,通篇幾百幾千乃至數萬字,蒲松齡《草木傳》是傑出代表;還有以中藥藥名創作燈謎的。所謂萬紫千紅,群芳竟豔,爲中華文化之一絕。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從上文所引藥名詩詞對聯中可以明顯看出,以藥名入詩聯,只是把藥名穿插在其它文字之中,而古廣祥先生的中藥別聯,則全爲藥名成聯,不要任何文字襯領串連,這就大大增加了創作的難度。個人愚見,要讓純藥名能夠完美地表情達意,就必須做到以下二點,一是對中藥名稱要特別熟悉,尤其是要了解它的別名,否則,可以成聯,而無可成意,只是一串文字垃圾。比如:

“別不/鹧鸪茶/八角;常思/糯米果/三元。”聯中的“別不”是“小葉眼樹蓮”的別稱;“鹧鸪茶”是“鹧鸪葉”;“常思”即“蒼耳”糯米果又稱“冷飯果”;“八角”即“八角茴香”“三元”是“龍眼肉”。一聯六味中藥,除了“八角”以外,其余均爲別稱,這樣才達到了藥名與義理上的一致。如果不用別名,這副對聯就成了“樹蓮/鹧鸪葉/八角;蒼耳/冷飯果/龍眼”。這是什麽意思?全是文字的垃圾,連文字遊戲都不是。再比如“引無/空腹妙;當道/麝臍香”一聯,如果不熟悉藥名,就成了“蚯蚓/刺菠;車前/麝香”。“別不/常思/遼五味;常思/別不/謝三娘”就成了“樹蓮/蒼耳/五味子;蒼耳/樹蓮/紫雪花”。全都成了笑話。

第二,除了熟悉中藥名稱尤其是別名之外,還必須要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藥名,進行巧妙的構思,這樣才能成爲優秀的對聯作品。作者撰聯的生活對象是香港冬日美食節,面對的是香港特色小吃,雲吞面、醬焗龍蝦、烤乳豬、過橋客家鹹雞、煎釀三寶等等;于是作者選取“鹧鸪茶”“糯米果”等藥名以取代美食,非常切合實際,如果是陝西的“臊子面”,東北的“小雞炖蘑菇”,則斷然不可用“鹧鸪茶”“糯米果”等藥物名稱的。然後作者又選取“八角”“三元”標示美食價格;再用“空腹妙”“謝三娘”“引無”“當道”“別不”等作爲連詞副詞形容詞乃至人名,構建出具有明確意義的對聯。

香港是美食天堂,物美價廉,花色繁富,作者既贊揚了一些店鋪的普通小吃,依然是“八角”的價格低廉,也委婉道出“三元”的低廉已成過去。再以“別不”的勸喻口吻,耽心店家的利潤;而用“常思”,充滿了對往昔價廉的懷念與。同樣,“引無”,寫出參觀者就食者衆,吃飽喝足,絕無“空腹”之人。人流潮湧,食客“當道”,餮饕之際,連呼“麝香”太香。表情達意,天衣無縫;情景融合,境界高妙。

寫于2024年5月11日

劉曉林,湖南衡陽人,教授;出身中醫世家,曾隨父學醫業醫十數年。後考入大學,學習中文專業。長期從事古代文學、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從事教育教學的研究,從事中醫理論與中醫文化的研究。

早期著作有《中醫文化與古典文學》《明清小說與中醫文化》《宋詞婉約十二家》《明清小說新論》等16部。近年出版《五味集》《落葉無痕》《閑人閑談》《綠楊堤畔賦初荷》等散文隨筆集12部。

先後在《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馀篇。

編發 常策科

0 阅读:2

時代領航者

簡介:新時代,新風氣,藝術見證,善行天下,領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