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河文化看中華民族的文化戰略縱深

傳統文化學者黃海濤 2024-02-26 17:31:55

從黃河文化看中華民族的文化戰略縱深

作者|黃海濤(文化學者)

一、中華民族的文化戰略縱深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幅員遼闊,民族衆多,中華民族大一統、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與維護,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中國最大的特點是有自己的地緣戰略縱深,由政治縱深、經濟縱深、軍事縱深、文化縱深構成。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戰略縱深。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實質上是文化複興,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澱是其核心競爭力。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就是偉大複興的文化戰略縱深所賦予的。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所以連續不斷、屹立不倒,就是因爲我們具有強大的文化戰略縱深。也就是說,我們在格局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和能力。從硬件上看,地大物博,提供了回旋余地。從軟件上看,黃河文化給我們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提供了底層邏輯和法則,這是中華民族一路連續不斷地發展至今的保障。而世界上其他三大古代文明都沒有以原創的狀態傳承、赓續至今,就是它們文化戰略縱深的不夠,致使其文化回旋余地不夠,導致它們原生態的文化中斷或者被吞滅。

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座和基礎。因此,在黃河文化戰略縱深賦予的文化自信基礎上,我們就有了理論、道路、制度等自信。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就是當今國家領導人講的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也是黃河文化主要特點和內涵。

有這種戰略縱深的國家,只要實現了大一統,尤其是形成多民族文化共同體,它的回旋余地是巨大的,將是不可戰勝的。歐洲爲什麽建立歐盟?就是爲了實現這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戰略縱深。當年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就是爲了獲得這種戰略縱深。世界格局的競爭,就是戰略縱深格局的競爭,這是世界多極合作與對抗的底層邏輯和法則。

用西方專家的話說,“中國的戰略縱深,是所有國家中最深不可測的”。而且,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是雙向的,不僅有回頭看的五千年,還有向前看的五千年。當代中國領導人自信地說:我們的文化是非常文明的、進步的、先進的。將來傳下去,還要傳五千年,還不止五千年。

什麽是人類曆史正確?上述我是用中國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了黃河文化戰略縱深的曆史特點。如果用所謂西方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來看,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不同體制的樣板量、連續五千多年的試錯,結果是黃河文化在四大文明中一支獨存。這個科學事實就是黃河文化戰略縱深最好的結論,這是黃河文化戰略縱深合理性、合法性的依據。

黃河文化的高度、深度、寬度、溫度,一方面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又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可資借鑒的標的,黃河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因此,黃河文化戰略縱深給我們的最大啓示是,一切的征服都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征服,一切的勝利都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勝利。有了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中華民族將會以獨立的姿態永遠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戰略縱深的根和魂

黃河文化參與了中華文明的發轫,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記載了中華文明的發現,助力了中華文明的赓續,傳承了中華文明的根脈。黃河文化見證了中華文明發展至今的全過程,這是解讀中華文明發生發展的密碼。圍繞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個使命,習近平主席講何以中國,我們講何以黃河,最終彙聚成何以中國的一個個支點。

以黃帝、炎帝和蚩尤三位先祖爲代表的華夏先民主流族群,主要活動區域就是在黃河流域。他們共同在這裏迎接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開創了中華文明原生態的起點和標志,解決了華夏兒女維系民族命運的現實工具和曆史傳承這兩個基本問題,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爲根基的中華文明。

萬事萬物都是依賴于底層法則和結構才得以運行的,這就是文化生態。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自然策源文化。黃河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形成獨特的天人合一、海納百川、包容共濟的宇宙觀、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給中華民族文化提供了修複標准和建立了修複機制,發揮了重要的文化載體和文化工具的價值與作用,形成了中華多民族的文化共同體。國家認同,源于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源于民族認同;民族認同,源于血脈認同。而且這種文化的大一統、文化共同體,又是文化戰略縱深的基礎。特別是對多民族、地域廣泛的華夏來說,如果沒有統一的文化共同體,那麽這種文化的戰略縱深也就不可能實現,也將像歐洲那樣割裂成很多小民族、小文化,最後被其他文化所吞沒。

我們看到,黃河文化的傳承,非常清楚地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特別是以其生生不息的靈魂,回答了中國共産黨人在新時代提出的四個講清楚。可以說,黃河文化的傳承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提供了曆史根基、當代價值、國際視野、人類高度。黃河文化的傳承同樣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中國貢獻的邏輯起點和內生動力的重要組成。

三、從曆史文化學的角度看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

中華文化之所以強大,除了早期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蜂擁而出了一大批以老子、孔子等爲代表的治國理政思想家,到了漢代,又出現了以董仲舒等爲代表的治國理政權貴。這些先人都出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興起階段重要的時間節點。

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興階段的最重要的代表,是萌芽于東漢、興起于隋唐的科舉制度,這種廢除門閥傳襲士族制度、選拔天下精英的文化智慧,一直延續到今天。因爲有了科舉制度選拔天下精英治國理政,那麽使得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大一統,文化的戰略縱深,得以更加紮實有力地來推進,就是在科舉制度推行中,中華文明實現了一次偉大的黃河文化中興。也正是黃河文化的中興,爲後世的文化縱深、文化堅定與文化複興奠定了可持續性的基礎。

早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原的時候,以及後來隨著西域各民族文化傳入中原,強大的黃河文化始終沒有被更替。相反,是所有的外來文化,都被黃河文化吸收消化在了中國的文化之中。所以,黃河文化的最大特點是海納百川,包容共濟。而且,中國廣闊的疆域是黃河文化華夏文明歸化的結果,不是掠奪擴張的結果。正是因爲我們有如此強大的黃河文化戰略縱深、主體定力和文化修複機制,所以我們自從清朝以來,多次地開放學習外國的文化,而沒有被外國的文化所更替。

黃河文化戰略縱深造就了民族信仰的連續性、穩定性、廣闊性,確立了民族文化修複的標准。黃河文化戰略縱深下的民族文化修複機制,是中華文明留給華夏兒女的一筆寶貴財富。黃河文化源于先民的心理依賴和族群凝聚,源于農耕文明共同抵禦天災人禍的和合相聚。在經曆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的考驗下,許多國家的滅亡與分裂,根本原因是民族修複的失敗。

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因爲有了民族信仰,就有了民族修複的標准,因爲有了民族文化,就有了民族修複的能力。當中國在19世紀中期遭遇到歐美列強的沖擊時,已是一個有著五千年連續曆史的偉大文明,無論遭遇到什麽樣的挑戰和沖擊,甚至是血腥的殺戮,中華民族曆史深處那種“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都不曾消失。因此,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與民族定力,不是口頭上宣講出來的,而是用不斷戰勝最強大敵人的反複打擊證明出來的。甚至有西方的學者認爲,中華文明可能是全人類最終的精神歸宿。1970年代,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認爲:人類的未來在于東方的中國,中華文化會引領全球,中國會是全球的領導者。

四、從天人合一的認知邏輯看黃河文化的戰略縱深

“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之道”是中國古代先人創造的偉大學說,是黃河文化孕育出的宇宙觀、世界觀。

《易傳·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個源于中國智慧的學說,貫穿于中華民族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華兒女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中華民族與天地和諧相處的知識與智慧,對于今天人們的生態、世態、心態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之道”與中華文化主體結構對應的表述是:

黃河文化是天道,宇宙孕育生靈。《荀子·天論》曰:“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是之謂能參。”又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管子·形勢解》亦雲:“天生四時,地生萬財,以養萬物而無取焉。”

河洛文化是地道,乃華夏文明中心聚集區。“地道”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區的中華民族主流文化。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迹,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黃河文化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曆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于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位。

黃帝文化是人道,代表中華文明核心原點。“人道”黃帝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歸納起來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多元一體幾個方面。包括了建立華夏大地各原始氏族部落第一次大一統;建立了華夏民族最初的全域信仰,即以龍爲圖騰;建立了華夏子孫延續了五千年的對家國的信仰;開創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模式和文化生態。可以說黃河、黃土地、黃皮膚的首席代言人就是黃帝。

“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之道”,是黃河文化共同體特殊性的重要表達,也是黃河文化的主要打開方式,它還是黃河文化共同體的工具,又是講述何以中國的重要的載體和文化要素,更是黃河文化戰略縱深的重要節點和標志。

“天地人三才具,則霸王之業興”是中國古代政治家、謀略家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我們今天重提三才之道,源于對傳統文化的知行合一。抓住了黃河文化、河洛文化、黃帝文化,也就抓住了天地人三才之道。這種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和諧發展的“中國智慧”,這種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榜樣”,是世界曆史文化發展的奇葩,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曆史文化的偉大貢獻。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