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流浪貓效應:一個不聚財的家庭,有以下三個共性

布衣粗食 2024-05-16 15:32:30

有一個女人,外出散步的時候,遇到一只流浪貓。

女人可憐貓,就把貓帶回家餵養。

接著,女人遇到第二只流浪貓,同樣帶回家。

不知不覺,女人家有了一大群貓。

好端端的家,因爲貓太多,開銷變大,並且家人互相抱怨。

更可怕的是,貓太多,家很亂,誰都不願意多待一會。

這就是“流浪貓效應”。

任何一種關系,一種心態,都要有邊界感,有底線,否則就會給家庭帶來災難。

我們都希望家庭聚財,因此很相信一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本想通過善行來改變家庭的運氣,促進家業的發展,沒想到把家庭的財運破壞了。

看看你的家庭,若有以下幾個共性,就要改正了。

01

過分的善良,只會傷害到自己。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發布了一個案例。

在上海闵行區,吳某與同事在羽毛球館內打球,不小心踩到流浪貓的肚子上後摔倒,構成了十級傷殘。

之後,吳某把投餵流浪貓的肖某,羽毛球館都告上了闵行法院。

經過一審,法院認定,肖某賠償吳某二十多萬,羽毛球館附帶補充責任。

很快,事情就被大家關注,也有媒體進行跟蹤。然後事情進行再審。

肖某發聲,自己根本負擔不起賠償金,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

當然,我們相信,真相終究會來到,但是這件事確實給肖某帶來困擾,爲什麽自己好心卻沒有好報呢?

還有人指出,要有責任,這個抛棄貓的人也有責任。但是我們去哪裏找這個人呢?

《奇葩說》辯手柏邦妮,說了這樣一個觀點:“善良是很珍貴的,但善良要是沒有長出牙齒來,那就是軟弱。”

不管什麽人,向你借錢,要東西,你都大大方方地給。

來了外地的人,你不認識,也讓他到你家借宿,吃飯,還給他路費。

萬一對方是騙子,是一個逃犯,你還對他客客氣氣,這不是被他連累了?

就是貓貓狗狗,你都帶回家,萬一這是病貓病狗,你不是撿來一個大麻煩,甚至讓家人很不安全。

還有一種情況,你一直對某個人善良,一旦你不持續幫助他了,他就對你厭恨。

“碗米恩,擔米仇”的情況,我們也不是沒有遇到。

你做一百件好事,但是一次拒絕做好事,就被對方認爲,太惡毒,不值得信任,所有的善良,都清零了。

一家人都善良過度,這是更不可取的,被坑的機會很大。

02

什麽都舍不得扔,只會麻煩不斷。

爲什麽發現一只流浪貓之後,會接二連三發現流浪貓呢?

爲什麽你不舍得抛棄貓呢?

貓被抛棄過,因而擔心再次被抛棄,就會做出更乖順的樣子,你就于心不忍了。

當家庭裏很亂了,你還是不扔,這就讓家庭不再幹淨,甚至臭氣很大。你的鄰居,會因此對你很不客氣。

心理學上,有一個“視網膜效應”。就是你發現某樣東西之後,會持續去發現類似的東西。

以此類推,發現垃圾的人,會不斷發現垃圾。這就是爲什麽一些家庭裏,人人都喜歡帶垃圾回家。

一塊沒有用的塑料,你認爲可以賣錢,就帶回來;一塊木板,你認爲可以用,就帶回來。滿屋子,都是囤積的垃圾。

屋裏很多東西,毫無用處,你卻認爲,未來的某一天,可能用得上。

再深層次分析,就會發現,不舍得扔東西的家庭,越來越摳門。一分錢都會使勁藏起來。

這就說明,大家不懂得“有舍有得”的智慧,只是摳錢,而不是投資興業。錢到了家裏,就是一筆存款,並且一直不用。

錢如水,不流動起來,而是不斷囤積,這也會導致錢貶值。

家庭裏亂了,生活環境差了,人的脾氣就大了,家人的爭吵也多了。

03

不自量力的行爲,只會適得其反。

在電視劇《歡樂頌》裏,樊勝美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

她對家裏的每一個人,都竭盡全力地幫助。

可是她三十歲還沒有對象,淪爲了剩女。反過來,家人嫌棄她,怎麽就嫁不出去呢?

樊勝美忍不住,發牢騷了:“作爲一個30歲的女人,沒有一分錢存款,哥哥結婚的房子首付是我出的,還貸也是我,連生孩子的錢都是我出的......”

樊勝美,是一個白領,在上海打拼。

本來收入不錯,但是她不知道,一個人是撐不起一個家庭的。一個人也改變不了一家人的命運。

不自量力的行爲,從來不會帶來財富,而是讓自己虧損,這是高估了自己的社會上的地位,在別人心中的位置。

大量餵養流浪貓的人,不也是看不清自己的實力,導致虧損嚴重,從此站不起來嗎?

人、家庭有幾斤幾兩,應該看清楚。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作爲家庭,應該想一想,大家一起努力,到底能夠做成什麽,千萬不要好高骛遠,不要認爲無所不能。

根據能力去開店鋪,打工,創業,那麽每一步都是胸有成竹的,會帶來財富。

04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中寫道:“我爲我的生命負責,你爲你的生命負責,絕不輕易越界。”

家庭內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每個人都按照角色去努力,各司其職,然後大家湊攏,就能做成一件大事。

相處的時候,需要善良,但是更需要彼此善待,而不是單方面付出。

家庭和外部,幫人要看對方的人品,要看自己的能力,更要懂得拒絕,避免對方不斷索取。

幫人的方法,不是持續投餵,更不能包養,而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任何一樣物品,一旦超量,多余了,就應該及時扔掉,學會丟包袱。

一家人,善良有尺,待人有度,量力而行,有舍有得,不愁不富。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2 阅读:407
评论列表
  • 2024-05-16 23:14

    你是積善之人對嗎?你害我無家可歸,卷走我的錢,你害我兩代人啊。你讓我怎麽生活?[哭哭][哭哭][哭哭]

布衣粗食

簡介: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