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寫下《虞美人·琵琶》給予諷刺

無語者愛文化 2024-04-09 13:20:25

琵琶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開元盛世”期間的唐玄宗就非常喜歡琵琶,他聽完別的樂器演奏後,還說趕緊找人來彈彈琵琶,來洗一洗被其它樂器聲汙染了的耳朵。

公元1081年6月,陳季常去蘇東坡家拜訪,蘇東坡家中藏有唐朝開元時期的珍貴樂器,他拿出來讓其他人彈奏。

在雲起雪飛的樂聲中,蘇東坡思古傷今,聯想到當時的王安石變法,不禁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虞美人·琵琶》。

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詞的上片懷古傷今,嘲諷那些凡夫俗子對傳統樂曲的低級欣賞水平。

定場賀老今何在。

第一句中的“賀老”是指唐朝開元時期著名的樂工賀懷志,他擅長彈奏琵琶。

作者以問句形式開篇,賀老的琴藝出衆,能夠壓住全場,現在這樣技藝高超的樂師還有嗎?

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傳統而高雅的樂曲被改得面目全非,成了新曲,讓人難受至極的新曲迫使傳統的舊曲日漸衰落。那些水平低下的人占領了樂壇,他們只會胡撥亂彈,根本不懂得什麽叫演奏。

在這裏,作者無情地嘲笑了現在的樂師,他們把傳統的東西改得亂七八糟,演奏水平已經到了無知和低微的程度。

詞的下片以古論今,作者深信優秀傳統的樂曲會永遠流傳下去的。

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

琴弦斷了,樂曲的聲音變了,誰能聽出來?只有七歲的蔡文姬才知道斷了哪根弦。

詞中所提到的“文姬”是指蔡文姬,她是漢末女詩人,博學多才,通曉音律,所創作的“胡笳十八拍”流芳百世。

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如果有人能把琴彈出炸雷一樣的聲音,那麽開元時期遺留下來的音樂前輩,一定會高興地熱淚盈眶。

在這裏,作者將蔡文姬和“開元遺老”稱爲真正的知音,他們是傳統樂曲的真正繼承者,也會把傳統的樂曲繼續傳授下去。

這首詞表面是寫蘇東坡對琵琶演奏技藝的看法,實際上是暗喻蘇東坡對王安石變法的批評。

蘇東坡認爲王安石的變法改革太過于激進,“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他在多首詩詞中批評諷刺變法改革。

在這首詞中,蘇東坡認爲舊的琵琶演奏手法已經是非常絕妙的了,而現在的“俗耳”只會把“舊聲”、“繁手”亂改,造成民間百姓“怨聲坐使”,這也是蘇東坡反對變法改革的根本原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