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已經取得共識並完成商業模式閉環,下一步是賺錢。

Move 2024-04-13 11:54:08

八年前的2015年,SpaceX首次提出了星鏈計劃,如今它已經擁有了八年的發展曆程。在這段時間裏,有人對該計劃持負面態度,也有人對其抱有樂觀看法。那麽星鏈到底取得了怎樣的進展?是否已得到廣泛認可?星鏈的成本是否可行?其商業模式是否已經完善?

在探討上述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星鏈目前所處的階段:在商業模式上已實現閉環,在技術上已經完成首次串聯。最關鍵的是,目前尚未出現第二家公司或第二個國家能夠複制其成功,形成了技術壁壘,基本上確立了壟斷地位。

2023年的進展:

在2023年,SpaceX在星鏈發射方面明顯加快了速度,平均從2018年的10.7天縮短至了5.8天就能發射一批衛星。全年SpaceX成功通過獵鷹火箭進行了59次"星鏈"發射,總計部署了1903顆"星鏈"衛星。在軌衛星總規模已經達到了5559顆,這一數量實爲驚人,若與過去60年全球發射的總衛星數量相對照,則發現星鏈衛星數量已超過全世界的總和。

星鏈的目的:

盡管全球的4G和5G網絡運作良好,但爲何還需要衛星通信?數據顯示,全球5G基站已超過364萬個,其中中國擁有231萬個,然而5G網絡僅覆蓋全球30%的人口,其覆蓋範圍仍不及全球70%的人口,其他國家和地區只有20%的人口受到覆蓋。這一比例說明,4G和5G只能覆蓋部分理想場景。由于世界經濟、人口密度和地區環境嚴重不均衡,4G和5G無法實現全範圍覆蓋,這爲星鏈的初衷提供了基礎,因爲全球半數以上的人口仍有通信需求。

星鏈的成本:

過去,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曾以失敗收場,主要原因是高昂的成本。通信衛星的主要成本包括發射成本和衛星成本。SpaceX成功以內部研發制造方式,將衛星的各項方案設計、零部件和研制都在公司內部完全閉環生産,這降低了成本的同時還提高了衛星的産能。

目前星鏈衛星的生産線規模是全球最大的,每月産量達到了120顆,平均每顆衛星的成本已降至50萬美元,這樣的價格才能夠承載4.2萬顆衛星的部署。此外,通過獵鷹9號火箭多次重複使用的方式,發射60顆星鏈衛星的成本可降至3000萬美元,平均每顆衛星的成本也從而降至50萬美元,而長遠目標是將這一成本降至28萬美元,而未來的"星艦"更將大幅減少發射成本。

星鏈的商業模式閉環:

Starlink不是第一家提供衛星網絡服務的公司,休斯網絡和衛訊是美國兩大衛星網絡服務提供商。休斯網絡擁有123萬寬帶用戶,遍布美國和拉丁美洲。衛訊也有60萬寬帶用戶,年收入達12.11億美元,因此用戶需求已內在存在。

星鏈也采取了多種收費套餐模式,從家庭用戶套餐(120美元)、企業套餐(140-500美元)、房車旅行套餐(200美元)到海事和應急響應套餐(5000美元),星鏈所提供的價格雖未優勢于已有有線寬帶接入條件的地區,但對于偏遠地區和海上用戶卻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到2023年11月,Starlink已在全球七大洲六十多個國家提供服務,擁有230萬戶用戶。其收費方式包括終端和流量套餐,基礎終端價格爲599美元/台,基礎流量套餐價格爲120美元/月。宣布實現了收支平衡,這在資本密集型的産業中極爲重要,說明它已克服了最大的困難。

星鏈已實現了網絡初期部署、用戶收入、衛星更新替換等良性循環。按照馬斯克本人設定的目標,星鏈的首要目標是覆蓋全球3%-5%的人口,即潛在市場規模爲2.3億至3.8億人口,並計劃每年實現300億美元的服務收入。

星鏈與運營商的定位:

雖然星鏈的通信場景並非與4G和5G網絡通信場景相交叉,但5G永遠無法覆蓋到的場景卻是星鏈的優勢所在。2024年,星鏈將推出DTC功能,實現星鏈手機直連業務,采用的是移動通信運營商的頻段。這種直連業務會從運營商處收費,而不是直接向終端用戶收費。

雖然星鏈與運營商短期內是合作和互補的關系,但從長遠看,星鏈已將成爲主導,成爲以後5G、6G甚至更高G的主導,星鏈已實現了與運營商的互惠互利的關系。

綜上所述,星鏈在商業模式、成本控制以及用戶覆蓋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其與傳統通信領域的差異化定位和先發優勢,爲未來的通信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

0 阅读:12

Move

簡介:堅持是爲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