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沒大沒小,該反思的是父母

心鏈讀書 2024-04-27 20:14:47

最近看到一位博主曬出聊天截圖,表示自己不明白媽媽爲何生氣。

看完聊天內容,評論區都在批判博主,責怪她沒素質、沒良心,說父母養了個白眼狼。

而我,更多的看到了博主作爲女兒,說出的那句“他天天開這種不好笑的玩笑”。

不說究竟誰錯的更多,只因爲一個家庭裏,沒有一個人能好好溝通、好好說話。

父母說話也不對,爲什麽錯的就必須是孩子?

1

冷嘲熱諷,給了孩子無形的傷害

言語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每個字所組成的句子不只可以傳遞溫暖,也可能造成傷害。

之前看綜藝《向往的生活》,有一期嘉賓是宋丹丹和她的兒子巴圖,鏡頭前,宋丹丹一直在貶低調侃兒子。

“給我兒子找點活幹,他太胖了。”

“我生了一個廢物。”

“他小時候就愛咬腳趾頭。”

……

完全不顧及兒子的尊嚴。

綜藝《向往的生活》

事實上,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中國家長,他們很少表揚和肯定孩子。

取笑、挖苦、打擊,是他們慣用的教育手段。

這種教學方法有一個專用名詞,稱爲“打擊式教育”,常見的術語有許多:

“看看別人多懂事啊,你呢,能有人家十分之一我都感激涕零了!”

“你還想做XX?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鍾的熱度。”

“這麽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還有什麽用?太笨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言語虐待”。

言語虐待不像肉體傷害那樣,易于察覺和引起別人注意,畢竟它不留下可見的痕迹。

但是,這種精神上的創傷往往比肉體損害,更爲深遠和持久。

根據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著作《中毒的父母》中的觀點,她指出,孩子們無法准確區分事實和玩笑,他們會信任父母對他們的所有評價,並將之內化爲自己的信念。

在社交媒體上有一位用戶分享了自己的經曆:小時候在家庭聚會上,被媽媽當衆嘲笑唱歌難聽,從那時起她再也不敢在公衆場合唱歌了。

當她試圖與媽媽溝通這件事時,表達了自己受傷的感受,但媽媽卻責備她:

“你怎麽這麽脆弱,連這點批評都受不了,將來怎麽在社會上生存!”

有網友評論道,這種邏輯就像是我刺了你一刀你疼,然後我說,沒事,我再多刺幾刀你就習慣了,就不疼了。

“好吧,我不疼了,因爲我已經死了。”

打擊就是打擊,用“教育”的名義掩蓋,只是爲不當行爲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而父母常常在言語上打擊子女,卻又不明白爲什麽子女總是缺乏自信。

我有一個朋友,即使房間已經整潔,他總覺得還需更好;即使做得很出色,他依然覺得不夠;一旦犯錯就會感到慌亂……

是因爲在小時候,無論取得何等成就,父母總是告訴他,還有許多人做得更好,你的成就只是微不足道的。

任何心理問題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創傷。

那些童年缺愛、受傷、受虐、缺乏安全感和尊嚴的孩子,長大後可能變得自閉、抑郁、焦慮、有暴力傾向等問題。

成長不易,父母期待我們道謝,而我們在等他們的道歉。

2

父母好好說話,教育才能起效果

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大概率也不會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前文提到的博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有一句名言說:“許多父母一輩子都沒能走進孩子心裏,因爲他始終沒有找到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卻一直怪罪孩子不好溝通。”

溝通是一門技巧,我總結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5種親子溝通策略,與大家分享:

01

認可的話,贊揚著說

很多父母從來就不會贊美孩子,而是更喜歡給孩子潑冷水,擔心一表揚孩子就會變得自負。

宋丹丹對兒子巴圖就是如此,節目中巴圖的尴尬回應,不正是節目外的,常被父母潑冷水的我們嗎?

在巴圖准備搭雞窩的時候,作爲母親明明想鼓勵兒子,結果說出口的話卻變成了“你要能把雞窩做起來,媽媽這個孩子就真的沒白養。”

綜藝《向往的生活》

但事實上,人類最深層的需求之一,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贊和認可。

而父母的肯定,對孩子建立自信和塑造自我意識至關重要。

因此,當孩子取得成就時,我們應該真誠地稱贊:

“孩子,你太棒了,我爲你感到驕傲!”

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也把愛和自信的種子埋進了孩子的心中。

02

批評的話,鼓勵著說

許多父母總通過批評來打擊和嘲諷孩子:

“我怎麽會生下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剛才講的東西你都忘了嗎?你腦子怎麽這麽笨!”

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傷害孩子自尊心,破壞親子關系。

要真正幫助孩子進步,或許可以嘗試“批評的話,鼓勵著說”。

尹建莉的女兒有一次數學考得不理想,老師在家長會後特意找她說這個事兒。

回到家後,尹建莉沒有責備女兒,而是說:

“老師告訴我,雖然你最近數學考得不太好,但她認爲你在數學方面有很大的潛力。”

女兒因此受到鼓勵,自信心也被激發,之後她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好。

家長的信任和鼓勵,是激勵孩進步的強大動力。

03

請求的話,商量著說

之前,我跟兒子說話,總喜歡用命令的口吻:“你的房間怎麽這麽亂,快去收拾一下!”

每次我說老半天,兒子都沒有動靜,甚至還頂嘴說:“如果你想整理,那就你自己去,別來煩我!”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終于意識到,發號施令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尊,激起叛逆情緒。

所以,當我再想讓孩子做某事時,就試著用商量的語氣:

“兒子,亂丟衣服可不是好習慣哦,你願意和媽媽整理一下嗎?”

兒子猶豫了片刻,最終走過來開始收拾房間。

當我放下強硬的態度,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以柔抑剛時,孩子自然也願意放下抵觸情緒,愉快地解決問題。

電影《清潔》

04

質疑的話,溫柔著說

在《非暴力親子溝通》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樂樂一個月花掉了1000多元的零用錢,媽媽感到很生氣,但她選擇了溫和地詢問孩子:

“這個月你爲什麽花了這麽多零花錢呢?”

樂樂坦誠地回答媽媽:妹妹想要什麽就得到了,而自己卻總是被忽視,但當媽媽願意爲自己花錢時,會讓他感到被關心。

媽媽這時才意識到,原來是自己過于關注妹妹,而忽略了對哥哥的關愛。

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無論發生什麽事情,都不應該直截了當地質問孩子。

父母以平和的態度和柔和的語氣,就像是給孩子的一顆定心丸,讓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信任父母,敢于打開心扉。

05

反對的話,尊重著說

從兩三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意識會變得更加明顯。

當孩子表達不同的觀點和需求時,不要認爲他是任性的,也不要與他對抗或粗暴地反駁。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整天沉迷于手機和上網,你可以嘗試用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與他溝通,而不是直接生氣地說:“不准玩手機!”或者“再玩就沒收!”

你可以說:“手機確實很吸引人,但長時間玩手機不僅傷害眼睛,還會影響學習。作爲大孩子,媽媽相信你有自律的能力。”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時,他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並更有可能接納你的建議。

養育孩子不是在訓練動物,只有當你尊重孩子時,他才會尊重你。

父母是人,不是神,也會有情緒失控、言語沖動的時候。

關鍵在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用溫和、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對待孩子,還是充滿怨言、抱怨和不信任。

也許有些家長感到困惑:難道作爲父母,對孩子說話也要謹小慎微?

沒錯,畢竟來自最親的人的傷害,才最是致命。

- End -

1 阅读:20
评论列表

心鏈讀書

簡介:用心理學鏈接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