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苦日子,換不來高端純電的好日子

iautopress 2024-03-11 13:33:59

關于自動駕駛的認知,如今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情況:

在網絡上,無數財經報道、汽車KOL、吃瓜群衆言必提及“自動駕駛是未來”“城市NOA”“自動駕駛大模型”等各種各樣的新概念層出不窮。

但在線下銷售渠道,幾乎沒有人願意爲所謂的智能駕駛買單。

2023年,在中國市場,只接受免費高速NOA的消費者占48.2%,而只接受免費城市NOA的消費者占到了62.3%。沒錯,大部分人不願意花錢買智能駕駛功能。

而特斯拉FSD軟件,是目前全球最貴的自動駕駛軟件,在海外市場開通率並不高,盡管特斯拉將FSD的價格不斷下調,但仍未扭轉其低迷的開通率。

在2023年初的一場業績交流會上,王傳福曾說:“無人駕駛那都是扯淡,弄個虛頭巴腦的東西那都是忽悠,它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這話不一定沒道理,如果我們看當下市場的銷量情況,新能源汽車車主裏面到底有多少肯爲智能化買單?凡是主打智能駕駛賣點的車企幾乎沒有一個是賣得特別好,小鵬、極越慘淡的銷量是一個很好的參照系。

你再看看,最近新上市的極氪001的高階智駕功能都可以“零元購”了。

有人會提特斯拉,但實際上,在國內市場,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FSD還沒有被許可進入中國市場,在海外市場,FSD的開通率一直很低。而大熱的華爲問界系列,能夠賣得好最根本的因素還是性價比,而非華爲的智能駕駛。

爲什麽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度剖析。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遙遙無期

先澄清一個概念,現在大部分人都把自動駕駛和AI大模型混爲一談。

沒錯,網絡大V和吃瓜群衆可以混著用,但是在嚴肅正規的AI論文中,大模型是有嚴格定義的,以ChatGPT爲代表的AI大模型的參數量大約在數百億到數千億量級,而自動駕駛模型的參數規模,則還在十億量級努力,所以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大模型”。

更進一步說,自動駕駛對實時性、可靠性的要求比只會聊天的ChatGPT有更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連ChatGPT都必須依靠雲端海量算力維持運行,僅靠車載智駕芯片那點功耗和算力,就想運行自動駕駛,這難道不是天方夜譚嗎?

當下,只有五家企業有資格說自動駕駛大模型,它們分別是:

特斯拉:特斯拉與NVIDIA合作建設了特斯拉超算中心Dojo。

吉利汽車:吉利汽車與阿裏雲合作,建設了名爲“星睿”的雲端算力中心,用于提高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研發能力。

小鵬汽車:小鵬汽車建立了名爲“扶搖”的雲端算力中心,其算力達到600 PFLOPS,用于加速算法叠代和提高研發效率。

理想汽車:理想汽車與火山引擎合作的雲端算力中心,2023年第3季度正式成立。

自動駕駛供應商毫末智行:作爲一家自動駕駛廠商,毫末智行也建立了自己的雲端算力中心,命名爲“雪湖·綠洲”,它的DriveGPT,采用了類GPT的結構,在雲端擁有1200億參數。

在雲端訓練大模型,是自動駕駛産業最靠譜的做法,工程師團隊可以利用它完成數據標注、場景挖掘和大模型生成的工作。一般的做法是,大模型在餵飽數據之後,通過量化、剪輯等手段,把“大模型”變成“小模型”,再把它導入車機系統內。

筆者在之前的深度文章《自動駕駛大模型,千萬別入戲太深》《城市NOA開城競賽:工程師的難題,廣告人來解》《智駕決戰2024:激光雷達或成最大贏家》已經得出了基本結論:

自動駕駛永遠都不可能達到L4水平,因爲這件事情從數學原理出發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下,自動駕駛能商業化落地的方案就是城市NOA和高速NOA,從技術原理上講,任何車企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鋪開。

退一步說,就算鋪開了,願意爲此付費的消費者占比也不大。爲啥呢?因爲車企的信譽被嚴重透支了。

自動駕駛行業的現狀就是,它自我標榜爲“因爲相信,所以看見”,以此不斷吸引資本和車企加碼投入,通過不斷過分誇張的宣傳引導消費者買單,大部分車企已經把自動駕駛從工程學變成了廣告學。

然而,對于花了真金白銀買車的消費者來說,車企對高科技智能駕駛神乎其技的宣傳,一開始確實能打動很多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很快發現,許多車企把智能方案做成了時髦的噱頭,把許多功能做成了熱搜的話題,把精密零部件當成了愛馬仕包包般的奢侈品,“誇大宣傳”的本質迅速暴露出來。

最典型的期貨就是硬件預埋——這真的很尴尬,雖然動辄高喊“我們是智駕第一梯隊”,但是軟件相比硬件大幅落後,誇張地說,就好比裝備了頂配4090顯卡的電腦,安裝的卻是Windows98系統。

也就是說,裝備了最主流,最頂配的硬件,卻要等猴年馬月才能通過軟件升級,才能達到車企在發布會上承諾的強大功能。當然,車企的營銷部門也不是吃素的,每每發布産品,都會用“更多高階駕駛輔助功能將通過OTA陸續發布”“等算力大爆發以後你就懂了”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搪塞消費者。

于是,按照6到8年的換車周期,許多消費者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無法使用車企承諾的酷炫的智駕功能,結果讓消費者成了“花大錢買功能,硬件卻成了真擺設”的“韭菜”。

然而人們都知道,最高明的騙子可能在某個時刻欺騙所有的人,也可能在所有的時刻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刻欺騙所有的人。

廣告學吹起的泡沫不可能永遠進行下去,自動駕駛總要尋求商業化落地,最終車企發現,自動駕駛要實現簡直遙遙無期,商業化落地的重任就交給了車機AI語音助手。

汽車生態,終究是黃粱一夢

既然硬核技術不行,那麽車企開始把落地方向變成智能座艙。

2023年2月,百度文心一言在內測階段就收到了吉利、長城、紅旗、東風日産、岚圖等車企的合作請求,不僅是自主品牌在行動,外資品牌也不甘落後,2023年6月,奔馳宣布將爲90萬輛車的車載語音助手接入ChatGPT的能力。

借著這股風潮,供應商們開始爲智能座艙定做聊天機器人,把健康監測、文檔解讀、兒童對話、車上看診、車上辦公等五花八門功能搬上車,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們做不到。

刹那間,智能座艙的語音交互的能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畢竟這項技術在國內已經非常成熟了,它能很好地勝任人機交互的角色。

敘述至此,很多人就會馬上想起小米汽車,2023年12月27日,小米公司在微博發文稱,小米汽車正式加入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換句話說,小米將把自己在手機和智能設備的軟件優勢延伸到汽車上,從而完成“人車家全生態”的閉環。

這不就是所有車企渴望的生態夢嗎?那麽這會是智能駕駛商業化落地的可行路徑嗎?

今天,還是會很多人會把汽車軟件生態和智能手機相提並論,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二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首先從數量上看,每年汽車的銷售量遠遠低于手機。今天幾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機,但絕對不可能每個人都開上一台汽車。要知道2023年光小米手機就賣出了1.58億部,就因爲智能手機有如此巨大的出貨量,才能支撐龐大的軟件生態。

與之對比的情況是,世界第一大車企豐田2023年賣出了826.5萬台汽車,如此巨大的差距,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汽車軟件生態規模,根本不可能與手機相提並論。

其次我們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有一個概念叫“國民總時間”,也就是說商業競爭在從空間維度轉向時間維度,時間成爲新的戰場。很多原本不是競爭對手的公司,發現自己在時間這個維度上都是對手。

奈飛CEO裏德·哈斯廷斯說:“奈飛的對手不是某個電視台,遊戲公司、電影公司、出版公司,twitter、Facebook,所有這些占用用戶時間的公司,其實都是奈飛的競爭對手。”

玩手機的低頭族已經是普遍現象,有數據指出全球用戶每天至少花費5小時使用手機。但除了駕駛員之外,有多少人願意長時間留在汽車裏?又有多少人爲了使用智能座艙裏的軟件系統,頻繁地往來停車場?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人們使用汽車軟件的時間遠遠比不上智能手機,畢竟新能源汽車再智能,其本質是出行工具,消費者根本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待在車上看電影玩遊戲,這是汽車軟件生態的死穴。

沒錯,在理論上能夠支撐汽車軟件生態的,也就只有自動駕駛了,自動駕駛生態是有成熟的商業藍圖的。

這個藍圖並不是簡單的自動駕駛軟件收費,而是電動車時代的出行服務商。

早在2020年,理想汽車的李想就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透露了兩種可行的商業模式:

第一種是賣車送司機,自動駕駛當服務來收。

第二種是賣司機送車,車當服務費來收。

沒錯,這也是特斯拉汽車生態的真正野心。

按照馬斯克的設想,一台車96%的時間,都在停車場閑置。馬斯克幫車主算了一筆賬,只要車主的車加入特斯拉的出租車隊,你人在寫字樓上班,汽車去路上接活,每年最多能分你3萬美元。按照特斯拉的測算,如此豐厚的收入,起碼有10%的車主會加入,也就是說,只要特斯拉的累計銷量達到1000萬台,這個百萬自動駕駛出租車車隊就能開張了。

根據馬斯克的規劃,2025年左右,特斯拉的銷量能達到千萬級。當然,這個大開腦洞的構想,建立在兩個前提上:

第一,特斯拉必須在自動駕駛上獲得突破,至少得是L3級別,車企能承擔駕駛責任了,特斯拉的管理中心可以派操作員遠程管理了,政府才能允許它接管車主的汽車。

第二,汽車銷量要達到千萬級別。2023年特斯拉剛剛下線第500萬台電動車,在之後的兩年內把銷量漲上去。

但經過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大家都已經明白了,現階段,這就真的只是一個夢想。

尾聲

由此,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基本結論:

第一,智能駕駛行業正陷入“共享單車陷阱”。

執著于自動駕駛和軟件生態概念的車企,正陷于“共享單車陷阱”,也就是幾家巨頭爭取以燒錢來排擠對手的困局。在遲遲無法變現錢的困境下,錢全燒光了,市場做爛了,投資者想退場了,巨頭們也兩敗俱傷了。最終變成鬧劇收場。

第二,華而不實的智能駕駛正在拖垮高端純電市場。

如今,一台標准的高端純電車的畫像大抵是,城市NOA等功能遙遙領先、強大的語音交互功能、800V快充或者換電。除了像特斯拉這樣有強大品牌號召力的玩家,如果一家車企的主力産品是“高端純電”,那銷量大概率一定好不了。

舉例來說,主打高端純電的蔚來汽車累積虧損800億元人民幣;而主打自動駕駛的小鵬汽車則更加悲慘,2024年1月銷量腰斬墊底;與之相反的是,動力形式采用增程的理想汽車和華爲問界系列成爲市場上的大爆款。

爲什麽賣不好?當我們把高端純電這個詞拆解來看,是什麽讓純電高端?答案是自動駕駛功能,沒錯,在“三電”系統日漸趨同的情況下,只有智能駕駛能打出差異化,但是經過本文的分析,想必大家都了解了,所謂智能駕駛,形同雞肋,消費者不願意支付這個溢價。如此一來,高端純電的神話也就難以爲繼了。

沒錯,當下汽車市場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性價比,無論車企抱有何種藍圖,沒有現實主義支撐的理想主義,注定只能是鏡花水月。對在牌桌上苦苦掙紮的大部分玩家如此,對仍未上桌就已困難重重的小米汽車更是如此。

0 阅读:12

iautopress

簡介:全球汽車商業資訊,盡在汽車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