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董慧出獄,有人勸她離婚,董慧:我不應該撇下潘漢年一個人過

興衰五千年 2024-02-25 09:08:29

前言

1955年4月,潘漢年被逮捕。5月19日,潘漢年的妻子董慧也被執行逮捕。6月26日,董慧被押入監獄,熬過了非常艱難的7年。

1962年6月,以“參與潘漢年內奸活動”的罪名,對董慧進行了結案處理。後來,董慧獲得了“免于追究刑事責任”的寬大處理,被安排在秦城監獄的家屬宿舍裏生活。

潘漢年:何日重逢續舊緣

得知董慧出獄後,她在香港的兄長特意寫信,要她到香港居住,但被董慧拒絕。

董慧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爲她對潘漢年的感情很深。董慧認爲她必須要留在北京,爲丈夫潘漢年奔走呼籲。

那時候,許多人都認爲董慧這樣做不值得,甚至勸她和潘漢年離婚,並表示這樣一來就可以恢複她的黨籍和職位。對此,董慧堅決表示了拒絕,並冷笑著說:“爲了榮華?爲了富貴?我連生命也視若等閑了!”

一次,在和好朋友張麗敏聊天時,董慧提到了有人勸她和潘漢年“離婚”的事情,並爽朗地說:“就算我倒足了黴,也不應該撇下潘漢年一個人過;要享福的話,當年我就不會去延安了。”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董慧的眼睛裏充滿了堅定。的確,對于董慧來說,如果不是有著革命信仰,她也沒有必要千裏輾轉到延安,參加革命青年的活動。那樣,她完全可以過上富足一生的生活。

1918年,董慧出生在香港一個愛國的實業家家庭裏,原名董奉然。董慧的祖籍在廣東,她的父親董仲維是香港總商會會長、道亨銀行董事長。可以說,董慧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個千金小姐。

在董慧小的時候,父親董仲維認爲香港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教育制度有明顯的殖民教育痕迹,對于子女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十分不利。因此,董仲維將愛女董慧送到廣州求學。

在廣州培道中學求學期間,董慧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內心開始追求進步,向往革命。

1937年,董慧從廣州培道中學畢業。隨後,在父母的支持下,董慧從香港出發,前往北平報考大學。

在北平考學期間,董慧恰逢盧溝橋事變。然而,董慧卻沒有返回香港,而是與流亡學生一起到了西安。

在西安,董慧考上了由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大學合並而成的西北聯合大學。

上學期間,董慧心中的愛國熱情高漲,主動找到了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要求報考延安的革命學校。

考核合格後,董慧不懼道阻且長,毅然踏上了前往延安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在延安,董慧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參加了學習。

1938年1月,董慧加入中國共産黨。半年後,董慧轉入延安馬列學院,進行了學習。期間,董慧系統接受了革命理論的教育熏陶,更堅定了爲革命獻身的崇高理想信念。

8月,中國共産黨隱蔽戰線上的優秀戰士潘漢年,奉命從香港返回延安。10月,潘漢年受邀到延安幹部訓練班作了報告。

期間,潘漢年在講台上侃侃而談,董慧在台下和學員們則熱烈掌聲,表達了對潘漢年敬佩。這也是董慧第一次見到潘漢年。這一年,董慧20歲,雖然性格沉靜寡言,但出落的亭亭玉立,十分招人喜歡。

在幾天的授課過程中,董慧了解了黨在隱蔽戰線上曲折艱難、驚心動魄的鬥爭曆史。此外,董慧還知道了潘漢年的革命經曆,油然萌生了對潘漢年的敬慕崇拜之情。

此時,董慧和潘漢年之間並沒有更深一步的交往。然而,不久後,命運再次將他們聚到一起。

1939年,中共中央決定加強上海和香港地區的隱蔽戰線領導工作,便決定將潘漢年派回上海,從事秘密工作。

那時,考慮到潘漢年肩負的重要任務,組織決定給他配備一名機要工作者。經過篩選,選定了有著顯赫家庭背景的董慧。

因爲董慧特殊的家庭背景可以提供特別的安全保障,而她父親開辦的銀行,也可以爲她提供最佳的職業掩護,再加上董慧堅定的信仰和工作細致的特點,完全具備了一個忠誠可靠的地下黨員的全部條件。

很快,組織上便將董慧安排到中央社會部,擔任潘漢年的助手,協助潘漢年工作。

不久後,董慧奉命從延安出發前往香港,在潘漢年的領導下,以董家大小姐的身份,在道亨銀行當了一個小職員,實際上從事情報工作。

期間,潘漢年經常通過董慧 ,把黨的重要文件和秘密材料安全送到香港。每次出任務時,潘漢年都會千叮咛萬囑咐,悉心爲董慧安排好一切。對此,董慧十分感激。

那時候,潘漢年與黨內的其他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進行的聯絡交往,大部分是由董慧安排的,就連黨組織所需要的經費,也是由董慧經辦處理的。

爲了革命,董慧願意付出一切,就連她的家,也成爲了潘漢年開展工作的重要場所。有時候,潘漢年在董慧家裏約人見面,董慧便留心是否有可疑之人在附近活動。

在多年的革命過程中,董慧和潘漢年之間逐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41年,在潘漢年生日那一天,董慧將一套精裝的《資本論》送給潘漢年。對董慧送來的生日禮物,潘漢年十分珍惜。

1942年,潘漢年奉命撤到淮南根據地,而董慧依然憑借董家大小姐的特殊身份留在上海,繼續從事情報工作。

離開上海後,潘漢年對董慧十分惦念,于次年五月寫下一首詩,取名爲《五月寄慧》,其內容爲:“處處烽煙離恨天,孤燈獨坐覺春寒。山光館內當年夢,何日重逢續舊緣。”

年底,董慧來到淮南根據地短暫停留。期間,潘漢年向董慧表達了深切的關懷之情。在董慧離開的時候,潘漢年又情難自抑,賦詩一首,名爲《寒風曲》:“寒風吹曉日,大道鎖青霜。馬蹄聲聲得,方寸益惶惶。此別傷心處,無言淚幾行。”

次日,面對月光下的孤單影子,潘漢年一直喝酒到深夜,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眠,又起身來到辦公桌前,寫了一首《別後》:“別後貪杯且抑情,醉鄉豈可托浮生。星殘月落天將曉,燭盡樽空淚有痕。脈脈相思難入眠,淒淒久別最傷神。恩怨滿腹難分說,不必千言苦字真。”

在這些詩篇中,無一不是表達了潘漢年對董慧的思念和愛戀之情。

1944年10月,特務闖進新知書店上海辦事處逮捕了一些人。想到其中有一個人和董慧有過聯系,潘漢年的心裏萬分焦急,一方面派人通知董慧轉移,一方面准備通過一個控制的漢奸進行營救。

在見到那名同志時,董慧表示事情並不嚴重,目前沒有什麽危險,並且已經和那個人割掉了聯系。聽說董慧臨危不亂,潘漢年心裏十分高興,也非常佩服。

1947年,在解除了由父母包辦的、名存實亡的婚姻後,潘漢年與董慧在香港結爲百年之好,成爲了一對情投意合的紅色伴侶。這一年,潘漢年41歲,董慧29歲。

董慧:將來死後我們就埋在一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潘漢年先後擔任了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社會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和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領導上海市的反特工作;董慧也在上海市統戰部參加了工作。

1963年2月,潘漢年以“刑釋管制分子”的身份走出秦城監獄,前往北京市南郊大興縣境內的團河農場,參加勞動。

得知潘漢年在團河農場後,董慧也趕來與丈夫團聚。在這裏,潘漢年每月領著200元的生活費,還被安排了一個小院居住。

在這個小院裏,潘漢年和董慧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也比較自由。那時候,潘漢年和董慧在小院裏養了花、種了樹,到附近的河溝裏釣魚,還被允許進城去探親訪友。

對于這樣的生活,潘漢年和董慧都比較滿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對黨和政府這樣的處理心懷感激。

在多年的夫妻生活中,董慧對潘漢年有著很深的感情。在那段日子裏,董慧和好友聊天的時候,從來不掩飾這種感情。

因此,董慧和張麗敏提到有人勸她和潘漢年離婚時,在說完“就算我倒足了黴,也不應該撇下潘漢年一個人過;要享福的話,當年我就不會去延安了”後,又加了一句態度堅決的話:“好在沒有子女拖累,將來兩個老人死後,埋在一起算了。”

1967年,潘漢年與董慧再次被帶到秦城監獄,接受審查。1975年,潘漢年和董慧被安排到湖南省茶陵縣洣江茶場,參加勞動。

在這裏,因爲潘漢年和董慧的身體都不好,兩人得到了特殊的照顧。對此,董慧還幽默地說:“潘漢年的勞改任務就是照顧我。”

1976年10月,身患重病的潘漢年心中感念愛妻,寫了一首長詩《給董慧》,表達了這種感情:

“相愛成遺恨,奈何了此生。憐君猶少艾,爲我困愁城!昨日同生死,今朝半殘身;但求息怨恨,勉力覺新人;道路分明在,火星鑄忠魂。抗敵隱地下,十載爾同行;北上延安路,朝夕共苦辛;南旋千萬裏,悄然居海濱;六年留上海,解放更相親。倘有千般罪,當有風先聞;堪歎莫須有,一脈貫古今!沉冤二十載,欣聞四害平;翹首望雲天,何日見清明?”

1977年,潘漢年病情嚴重,被轉到長沙接受治療,董慧因爲身體不好,不能隨行照顧。對此,董慧十分難過。

在離開的時候,潘漢年使了很大的勁,對愛妻說:“我一定會回來的!”然而,潘漢年卻再也沒有回來。

4月14日,董慧接到潘漢年病情加重的消息,忍著雙腿的疼痛,趕到長沙醫院,見到了丈夫最後一面。

當天,在愛妻董慧的陪伴下,潘漢年病逝,享年71歲。

潘漢年去世後,董慧的家人從香港來信,勸她到香港生活,卻被董慧拒絕,她堅持要留在了洣江茶場,期待潘漢年平反昭雪到來的那一天。

1979年2月24日,董慧在湖南洣江茶場醫院裏病逝,享年61歲,最終沒有等到爲丈夫平反的日子。

1982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爲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複名譽的通知》。在這個通知裏,推翻了強加在潘漢年頭上一切莫須有的“罪名”。

1997年7月22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國家安全部隆重舉行了重新安放潘漢年和夫人董慧骨灰盒的儀式,實現了董慧在死後與丈夫潘漢年埋在一起的願望。

5 阅读: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