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期,若臣子高舉免死金牌,皇帝會如何處理?

一點兒曆史事 2024-04-01 15:37:26

封建時期,若臣子高舉免死金牌,皇帝會如何處理?

先說結論,這個情況其實用一句古語就可以形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作爲封建時代的絕對統治者,皇帝要某個臣子去死,那個臣子有且僅有一個選擇——乖乖去死。

當然也有例外,特別是王朝末期,統治氣數已盡,那些權臣或者反賊就不會聽皇上的。

比如說清朝末年被光緒帝和攝政王載沣恨透了的“反骨仔”袁世凱,就活得好好的,甚至他老人家還沒有“免死金牌”。

不過上述情況只是特例,今天的文章中筆者也不會爲大家特別強調。

在封建時代,皇帝想要殺某個人,幾乎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情,就算有“免死金牌”,只要換個理由重新定罪就可以了。

畢竟“免死金牌”不是萬能的,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用的。

皇帝在頒發“免死金牌”之前,肯定就把各個條條框框都給你限制好了。

縱觀中華兩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時代,發“免死金牌”最多的莫過于明朝,而“免死金牌”最沒用的也是明朝。

由于明朝“免死金牌”案例過于突出,所以下文主要以明朝大將李善長爲主要目標進行講解。

1.李善長其人

李善長是朱元璋身邊最爲重要的謀士之一,因爲通曉人性,計謀奇絕,因此還被後人稱爲“前知三百年,後知三百年”。

李善長因爲計謀出衆,屢屢讓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占得先機,因此被朱元璋尊稱爲“蕭何”。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冊封群臣,李善長憑借出色的政治功勳成爲了明代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爲了表彰李善長的功績,朱元璋特意給了他兩個“免死金牌”並許諾他本人可以“免二死”,孩子“免一死”。

可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李善長最終還是被朱元璋無情殺掉了。

公元1390年,因卷入胡惟庸一案,擁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長最終被朱元璋賜死。

到底發生了什麽讓本應“情同手足”的君臣最終選擇了撕破臉皮、大打出手,又爲什麽擁有“免二死”的李善長最終沒有用上?

關于李善長的事迹,《明史》上有以下記載:

“李善長字百室,漢族,定遠(今屬安徽)人。少讀書有智謀,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從下滁州,爲掌書記。拜右相國。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韓國公。四年致仕。十年複命與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黨追問,一門七十余人被殺。”

從這段介紹中,我們很清晰地可以得知:即便李善長爲大明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即便他很是無辜,可還是因爲胡惟庸案遭到牽連,一家七十余口全部被殺。

這裏筆者還要給李善長喊一聲“冤”。

2.冤枉的李善長

李善長本是安徽定遠人,與牽連他的胡惟庸是老鄉,與朱元璋也算是老鄉。

李善長是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爲人正直。

《明史》是這麽介紹他的:“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

感歎元末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李善長于是便出山,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和計謀爲天下謀一份太平。

投靠朱元璋後,李善長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人主,更是不遺余力地爲朱元璋出謀劃策。

在李善長的盡心輔佐下,朱元璋陣營裏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事業蒸蒸日上。

朱元璋成爲太平興國翼大元帥後,第一件事就是冊封朱元璋爲元帥府都事。

後來朱元璋被任命爲江南行中書省平章後,李善長也會成爲了其中最重要的參議。

李善長謀略過人,什麽賞罰章程、軍機進退,都由李善長裁決。

正因爲李善長過人的謀略,使得朱元璋對其非常信任。

朱元璋自立爲吳王後,立刻加封李善長爲右宰相。

在這個職位上,李善長將自己的曆史功勳發展到了頂峰。

《明史》記載如下:

他娴于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饷無乏,恢複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

吳元年(公元1367年),李善長因功被封爲宣國公。

因爲吳國官職以左爲尊,所以李善長由右宰相改爲左宰相,同樣位列百官之首。

朱元璋對李善長極爲信任,贊稱他爲“在世蕭何”,並命令他和劉基裁定律法。

這時的李善長逐漸來到了人生的頂點,他不僅一手策劃了朱元璋的登基典禮,還成爲了朱元璋的親家。

洪武三年,朱元璋更是大獎李善長。

雖然李善長並沒有親自去過前線,但朱元璋確認爲他的功勞比上了戰場的還要大。

《明史》記載如下:

“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乃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除了這些,朱元璋更賜給李善長丹書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長本人憑此鐵券,可以赦免兩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

要知道,當時封公的人只有六個,而李善長位列第一。

這些都能說明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器重。

按照大家的常理來看,擁有“皇親國戚”、“聖上信任”、“免死金牌”的李善長絕對是大明最安全的人之一。

可就是這個看似擁有三重保護的人,在不久後的“胡惟庸案中”卻受到了牽連,全家老小一個也沒有留下。

這裏李善長也是真的冤枉,胡惟庸在朝執政的時候,想要拉攏李善長,便派人討好,李善長不從。

無奈之下,胡惟庸只好親自前來,李善長還是不願意。

豈料胡惟庸就是不肯善罷甘休,竟然聯合李善長的弟弟來勸說李善長。

李善長萬般無奈,只好說了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爲之"

就是這麽一句話,把李善長推到了懸崖邊緣,朱元璋更是給他定下了“謀逆之罪”。

這裏還有比較戲劇性的一幕。

按照《明史》記載,李善長剛被定罪,那些星象大師就跳出來“言星變”,還煞有其事的蔔了一挂,告訴朱元璋“上天示意移大臣”。

中國古代生産力低下,神學泛濫,天象就成爲了政治正統性的重要依據。

唐朝末年,權相就曾憑借藩鎮節度使以此爲借口大肆清洗同僚,導致“朝班爲之一空”。

此時的李善長本就讓朱元璋恨之入骨,又受到了上天的憤怒,自然不會有什麽好結局。

至于那本可以“免二死”的“免死金牌”,更成了笑話。

結語

封建時代,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絕對不會允許任何人挑戰皇帝的權威。

而如果某個存在有了威脅皇權的可能(哪怕只是猜測),即便他擁有再多的功勞,再厚的“免死金牌”,都不能改變最終身死的結局。

李善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借著“胡惟庸案”,朱元璋開始了大肆清洗朝堂,開國功臣包括李善長、鄭遇春、朱亮祖等一公十二侯遭到誅殺。

牽連的人多達三萬余人。

把威脅皇權的大臣全部誅殺後,朱元璋美滋滋地罷丞相,裁撤中書省,將皇權至上推廣到了頂峰。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爲一點兒曆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