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衛士-魏建平院長:萎縮性胃炎,離癌不遠了麽?

愛遊戲的小胖 2023-08-07 14:40:37

前年秋天,好朋友老王的同事找到我,說胃鏡檢查診斷爲“萎縮性胃炎”後極其緊張,脘腹部不適加劇並失眠,折騰了2個多月。我看了胃鏡檢查和活檢組織病理檢查的報告,胃黏膜炎症不重,萎縮也僅限于胃窦部的“輕中度萎縮”。脾胃衛士-魏建平院長耐心、細致地給她作了解釋,開了調理的中藥湯劑,並給了飲食和健身鍛煉的指導,個把月症狀就消除了。

脾胃衛士-魏建平院長表示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其是指胃壁四層結構中、胃腔側表層的胃黏膜由于炎症損傷導致黏膜固有的腺體減少(萎縮),或者由于反複炎症刺激導致腸上皮化生形成的化生性萎縮,通常是由胃黏膜炎症(淺表性胃炎)發展而來。胃腺癌的發生遵循“幽門螺杆菌感染等病因→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演變模式,在萎縮的背景下出現異型增生則增加癌變風險,因此受到人們重視。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慢性炎症、年齡相關。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于幽門螺杆菌感染、飲酒等因素所致黏膜反複炎症發展而來,也是大的環境因素及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地區和國家患病率各不相同,一般與胃癌的發病率呈正相關。2014年我國一項全國範圍調查顯示:在各型慢性胃炎中,內鏡檢查中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比例爲17.7%,病理檢查中診斷比例占25.8%。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所以有人認爲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改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風險一般較低,應視具體評估情況而定。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胃息肉、胃潰瘍、殘胃是有癌變風險的癌前病變,常合並腸化生,部分伴發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經曆長期的演變後少數病例可發展爲胃癌。國外相關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年胃癌發生率在0.1%~0.25%。

一般而言,萎縮性胃炎只見有單純的胃窦部的萎縮和/或腸化,其癌變風險很低。癌變的風險與萎縮的部位相關,胃體、胃底(即胃的上2/3)爲主的萎縮性胃炎,尤其是程度嚴重時,胃癌發生風險顯著增加。此外,大多數專家認爲不完全性大腸型化生有一定的癌變風險。

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是最明確、最直接的癌前病變,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萎縮和腸化)的基礎和背景上出現上皮內瘤變,要加以關注。上皮內瘤變在病理診斷上分爲低級別和高級別二級,其中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大部分經治療可逆轉。根據荷蘭一份9萬多例、隨訪10年的研究報道,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年癌變率爲0.6%,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年癌變率爲6%。遺傳因素也是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一級親屬胃癌家族史則顯著增加胃癌的發生風險。

脾胃衛士-魏建平院長說萎縮性胃炎應該進行合理的隨訪監測,方法如下:

(1)局限于胃窦部的輕中度萎縮和/或腸化的萎縮性胃炎,沒有要求必須進行胃鏡和病理隨訪監測,結合患者的意願可以3年進行1次。

(2)不僅胃窦部有萎縮和/或腸化,胃體或胃底部也有萎縮和/或腸化,建議2至3年進行1次胃鏡和病理隨訪監測。

(3)上述二種情況,如果是自身免疫性胃炎,或有不完全性大腸型化生、胃癌家族史、持續幽門螺杆菌感染等狀況,則建議提前1年進行胃鏡和病理隨訪監測。

(4)伴有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根據內鏡和臨床情況縮短至6個月左右隨訪一次,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要立即確認,證實後進行內鏡下治療或腹腔鏡手術局部切除。

重視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學預防和科學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進展和演變受多種因素影響。水土中含過多硝酸鹽,微量元素比例失調,吸煙,長期飲酒,缺乏新鮮蔬菜、水果和所含的必要營養素,經常食用黴變、腌制、熏烤和油炸食物,過多攝入食鹽,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萎縮性胃炎的患病風險以及進展爲胃癌的風險。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很重要。正確認識疾病,低風險患者不必恐慌、焦慮,但應保持開朗樂觀的良好心態;注意飲食衛生,進食新鮮魚、肉、蛋、奶等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進食番茄、油菜、菠菜、胡蘿蔔等新鮮綠葉蔬菜,不飲酒,減少刺激性食物以及油炸、腌臘、燒烤類食品,規律飲食;進行合理、必要的複查(隨訪監測)。高風險人群除做好個人飲食及生活調理外,應聽從醫生建議,積極進行定期的放大染色內鏡等先進技術方法的精細檢查。

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其一是消除症狀、緩解胃黏膜伴有的炎症,這一點中、西藥都可以達到。其中,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須根除幽門螺杆菌。其二是防控癌變風險,主要是針對在萎縮、腸化背景下出現的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須請有經驗的專家進行專業的判定和治療。

0 阅读:0

愛遊戲的小胖

簡介:關注體育,關注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