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紫色羅蘭 2024-05-10 04:47:21

周國平曾言:“若讀書有用,圖書館的座位將供不應求;若鍛煉可保健康,醫院將門可羅雀;若旅遊能放松身心,熱門景點將不再擁擠;若真誠能贏得友誼,世間也不會有那麽多孤獨的靈魂。”

劉震雲亦有類似之語:“如果拜佛有用,你連廟門都擠不進去。”

這些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就像一個行業很賺錢,一定擠破了頭;一個崗位工資高,這個崗位必定人滿爲患;一個行爲很流行,大家一定趨之若鹜。

這是我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生存規則(現實主義真理)。

但,老一輩的人卻說: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讀書,富不長遠;三代人不讀書,一家人笨如豬。

大家都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因爲他們經曆更多,對人性和社會關系的思考更有經驗,他們用自己的經驗教訓和智慧總結出了不少的爲人處世的道理和生存之道。

他們說讀書有用,那自然是有用的。不然,他們爲什麽不說種田有用?不說養魚有用呢?

可就在讀書有用論風頭無兩的時候,新銳的年輕人們也表達了他們的困惑:

“他們總說: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

卻又說: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他們總說:

“笨鳥先飛”

卻又說:

“槍打出頭鳥”

他們總說: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卻又說: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他們總說: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卻又說:

“這種考試不會考,不講了”

他們都說:

“學校就是你的家”

卻又說:

‘真把學校當你家了’”

年輕人離開烏托邦,來到現實的人間,也通過不斷碰壁發現了一個真相:道理總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們更加困惑,並且帶著怨氣發問了爲什麽聽了那麽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生活?道理千萬條,我究竟該聽哪一條?

網友們紛紛說,有困惑去讀書啊。

讀書正是可以讓你用所學的書本知識去化解去解釋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從而讓你在跌宕起伏的生命路途中,有方向,有信心,有處變不驚的內心。

我個人覺得所謂書中自有顔如玉,不是你去看書,天上就會掉下來一個林妹妹,但是書中會教你如何談朋友,如何與女友相處,溝通,如何處理與女友家人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先愛自己再戀愛。

誠如網友所說,讀書可以讓你成爲有溫度,懂情緒,會思考的人。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是讀了書就可以賺很多錢,更不是不用工作光讀書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或者實現理想。

董宇輝說讀書能滿足精神需求,向內求,成爲更好的自己 。

你想要讀書既能幫你解決生存問題,又能獲得精神滿足,還能實現遠大理想,這跟天上掉餡餅有什麽區別?任何技能都做不到吧。

古人說過一句話“衆生皆苦,人們來到這世上就是來受難的。”當時只覺誇大其詞,難道人們努力生活不是爲了追求幸福的嗎?直到看了畢淑敏的《心理小組》後,讓我對這句話有了很深的體會。

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董宇輝曾在直播裏說:

讀書,能在你遭遇低谷時,給你一種崛起的力量!

董老師是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而他自己的經曆也證實了這一點。

很多人說,他的爆火是一種現象,由衆多因素造成。誠然,雖然很多讀書博主也因爲讀書改變了命運,或者賺到了第一桶金。但是不可否認,這種人物畢竟鳳毛麟角。

所以,我認爲讀書不一定會崛起,但一定是一束光,能驅散黑暗,並帶給你披荊斬棘的力量。

就像知乎網友所說:讀書不是想你站在頂端,是爲了讓你至少不跌入谷底。

讀書無用論最愛引用的就是清代詩人“黃景行”的一句話。

確切來說只是半句話,即“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句話出自黃景行《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谶,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是宋朝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後代。他名不見經傳,很多人大概從沒聽說過他。黃景仁出生于1749年,1783年去世,只活了短短的34歲,一生沒做出多大的成就。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意思是什麽呢?就是說世界上的人,10個裏有9個只值得用白眼看——這裏表達了他對世俗的鄙視。

所以黃景行的原意,只是發發牢騷,表示那些俗人都混得風生水起,自己這種有才華的人反而吃不開,並不是黃景仁做了什麽綜合調查,然後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

像黃景仁這種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古代並不少見。

但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人雖然會寫詩自嘲,但他們還是一輩子都在追求地位。如果你真的相信了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你就輸了。

畢竟讀書人懷才不遇還可以用詩情畫意的方式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讀書的人看到美麗的風景會說“池晚蓮芳謝,窗秋竹意深。”而不只會說“我c,好美。”

網友有句話說得好:讀書,世界就在你眼前。不讀書,你眼前就是世界。

我真的深以爲然。縱然如此,我也不會勸我的小孩讀書,我只會說,

不是錢買不到快樂,而是你的那點錢買不到快樂;不是讀書沒有用,而是你讀的那點書沒有用。

如果你想靠讀書解決一切問題,那讀書是沒有這個作用的。如果你想靠讀書賺錢,那讀書也沒有這個能力。

但是讀書可以讓我們看到前人總結的經驗,因爲曆史總是不斷地重複,很多我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過去的人也曾經曆過,並且凝結成寶貴的經驗寫進了書裏。

書中幫我們總結了諸多爲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法,通過看他人的故事給我們啓發,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有人說書上教給我們的知識,我們在生活中也總會獲得。是的,但是讀書可以讓你早幾年獲得這些知識,至少讓你知道有某種方法可以更高效更高端更精准。

你要先知道才能讓這些知識在你頭腦中發酵,發芽,再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成參天大樹。

知道尚且難以做到知行合一,不知道更是要花費更多時間慢慢摸索,除了時間,這其中又會消耗多少資源。

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過——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他在《論讀書》中又說,知識在書本之中,運用知識的智慧卻在書本之外。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他們這些大智慧的人都這樣說,說明死讀書、讀死書是無用的,更不能紙上談兵,要帶著目的去閱讀,要學以致用。

網友說,

傾聽每個人的意見,但要有自己的判斷。

接納每個人的批評,但要有自己的主見。

讀書更是如此。時代在變化,文化也在不斷進化,所以讀書也要與時俱進。

現在信息科技發達,導致我們獲取信息更容易,從而讓我們的大腦信息過載,看書雜亂無章,反而成爲一種負擔。

所以看書一定要明確目的。明確目的,才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裏得到什麽”,再去閱讀,這樣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這樣不僅節省時間,也更容易驅動執行。

最後,如果要讀書,有時間讀書,那就讀吧,讀對自己有用的書。

讀書可以讓你在刷視頻的時候見識了世間繁華,在旅行的時候見識了光怪陸離,在人間磨砺的時候見識了人心叵測之後,即使依然窮困潦倒,也能微微一笑,坦然擁抱宿命,接受平凡。

人生若是美好,便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就叫做經曆。

一切皆可付之一笑,世間萬物可期,一切皆有可能。

​​

2 阅读:16

紫色羅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