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女、造黃謠,品牌無底線營銷多下頭!

品牌觀察員 2024-04-25 08:00:48

來源/品牌觀察官作者/品牌觀察官

引言:營銷玩得溜,品牌猶如把財神爺迎進門,財神爺還住下不走了。

就看最近熱度居高不下的小米汽車,在雷軍勞心勞力籌謀的一套營銷組合拳下,首款車型小米SU7不僅被捧成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頂流”,還收獲了意外之喜。

據雷軍本人透露,小米SU7購買者裏女性用戶接近30%,她們被小米汽車好看、防曬、收納所打動,預計之後女車主可能會到40%甚至是50%。

▲ 圖源:微博

不得不說,雷總是懂女性用戶需求的。

小米作爲一家天生有著「理工科直男」氣質的科技公司,如今都開始關注和傾聽女性消費者的聲音,懂得用一些更樸素更有用戶感知的差異化功能去打動女性消費者了。

反觀某些以女性爲主要消費群體的品牌,卻頻繁栽倒在女性營銷事件上,仿佛陷入了“辱女”怪圈,連基本“好好說話”的能力都缺失了。

01、低俗營銷,羞辱消費者

品牌本想玩點刺激的,刺激一下消費者消費,可要是自身功力不足,很容易將刺激消費變成刺激消費者。

近幾年,倒在女性營銷大門前的品牌數不勝數,隨便挑選幾個例子出來分析,都屬于顛覆三觀、震驚五官的程度。

比如,2022年3月寶潔官方微信公衆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女人的腳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現在聞一下》,僅看標題就已經十分炸裂了,再看文章裏面的內容,實在是讓人無法容忍。

▲ 圖源:寶潔公衆號

除了“女人腳臭是男人的五倍”,寶潔在廣告中還揭露了多個“真相”:“女人也有體臭,而且胸部最臭”,“再愛幹淨的女人內褲都比男人髒”,“女人頭發比男人髒一倍”等充滿噱頭的內容,最後爲的是給女性用戶推薦寶潔自家的“全身香香五件套”産品。

衆多網友認爲寶潔此舉是“汙蔑女性”“看不起女性”,典型的拿起飯碗砸向自己的“衣食父母”。

這個廣告出來後,某些不懷好意的樂子人就拿該文章嘲弄女性,還表示“事實都不能說了嗎?”

然而,這真的是事實嗎?

爲了讓論點更具可信度,寶潔在文章中提到“男人足部細菌繁殖速率是400%,女人的是2300%”,但據廣州市黃埔區市場監管局調查結果顯示,證明寶潔涉事廣告的數據是虛假的,而且細菌繁殖速率和臭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女人腳臭是男人的5倍”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最終,寶潔中國就侮辱女性文案一事道歉,並表示嚴肅整頓該賬號的運營,還因虛假廣告被廣州黃埔市場監管局罰款70萬元。

▲ 圖源:微博@中國新聞社

同樣主打女性用品的婦炎潔,也曾多次因發布侮辱女性的虛假廣告被罰款。

▲ 圖源:婦炎潔

虛假就是虛假,冒犯就是冒犯,這已經超出了拿“敏感”來當借口就能隨便糊弄過去的程度。

對于涉嫌違法的廣告宣傳,我們就應該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就如處理該案件的上海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的鄧高靜律師所說的,“尊重女性不只是道德義務,更是法定義務。”

02、擦邊球,用黃謠引流

不擦邊,就不會打廣告了?不開黃腔,就不懂得寫文案了?

不可否認,“搞黃色”確實能爲品牌帶來最直觀的數據表現,所以不少品牌秉承著“黑紅也是紅”的原則,大玩特玩擦邊球。

前幾年,絕味鴨脖把“小網站”上慣用的圖片直接copy到了自家産品的宣傳頁中。

▲ 圖源:絕味鴨脖

並配文,“鮮嫩多汁,想要嗎?”“抵不住的誘惑”等,整個畫面充滿了低俗的“性暗示”。

這已經不是在擦邊線上瘋狂試探了,而是明目張膽的低俗營銷。

當年,絕味鴨脖就因涉黃違反了《廣告法》,被要求責令停止發布違法廣告,並處罰款60萬元。

▲ 圖源:微博@人民網

至今,這個汙點仍沒有被消費者忘卻。社交平台上,有網友表示自己有多年不吃絕味鴨脖了,因爲想到它多次擦邊,想吃的心情都沒有了。

喜歡“搞黃色”不只是個別品牌方,他們可能是獨立的個人,也可能是帶著特殊目的出發的某一類群體。爲的是給互聯網上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看客貢獻話題,以博取流量與關注。

在網絡世界中,從來不缺“黃謠”,也不缺趴在“黃謠”上大快朵頤的“吸血鬼”。

從素人、網紅、明星藝人到著名企業家,一旦被卷入“黃謠”風暴中,幾乎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僅憑三言兩語,甚至是莫須有的一張截圖、一段聊天記錄,就足以“毀掉”一個女孩。

▲ 圖源:微博@電影保你平安

更可怕的是某些“黃謠”已經悄無聲息地成爲了刻在DNA裏的一種刻板印象。

面對生活中一些放在男性群體身上再平凡不過的事情,只要性別一轉換,就變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套敘述劇本。

工作能力被領導認可而升職,“她是靠潛規則上位的吧?”

女性開豪車、穿名牌,“絕對是被包養了。”

長得漂亮學曆又高,“讀書就是爲了賣個好價錢。”

甚至,看到女性報警被強奸,“一定是價格沒談攏。”

……

有人連取個快遞都能被硬生生地杜撰出一段黃謠。

▲ 圖源:人民網

即使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格力董事長董明珠都沒能躲過被造黃謠的劫難。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的“張嘴就來”,映射的何嘗不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人吃人的社會”。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羞辱女性、造黃謠事件,不管放在哪個年代都是自帶流量的焦點話題。但從此刻起,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出一點點改變,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世界或許會有大大的不同。

而被黃謠的當事人,千萬不要落入對方的圈套、陷入自證陷阱,直接讓對方拿出證據來,如果黃謠性質嚴重,就勇敢拿起法律武器送造謠者進去“踩縫紉機”。

▲ 圖源:知乎@她刊

相對開放的互聯網環境,給予了我們更加廣闊的討論空間,與此同時,也更加考驗我們辨別真假與是非對錯的能力,如若錯把這種“自由評論”的權利當做隨意給他人“定罪”的權力,不僅成了“劊子手”任意擺布的一枚棋子,嚴重的也有可能會淪爲“階下囚”。

03、關于女性營銷的一些小建議

隨著“她經濟”的崛起與壯大,女性消費市場規模已經來到了萬億級別。

很多品牌都意識到了伴隨女性話語權的提升,需要在營銷策略上做進一步的升級調整,然而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雖然出發了,但走上的卻是一條“背刺”女性的道路。

關于女性營銷,請不要延續“慣性思維”先入爲主,去物化去冒犯甚至醜化女性,也請不要費盡心思地一味討好女性。

作爲擁有絕對投票權利(用錢包投票)的大衆消費者,我們也應該向那些始終追求“黑紅流量”的品牌堅決說不,明確自己的態度,有些禁區和紅線不是以“不要太敏感”爲借口就能被隨意踐踏的。

在兩性話題上刻板印象的扭轉,不僅需要“被侵害”群體去發聲,更需要整個社會達成共識。不論是女性營銷,還是男性營銷,對于這些容易挑起性別對立的情緒化內容,不妨先抹去性別,把ta當成獨立的個人來看待。

引用“廣告教父”奧格威的一句名言,永遠不要制作那些你不願給自己家人看到的廣告。

品牌方是時候放下傲慢與偏見,跳出傳統思維的桎梏,與消費者來一場真誠平等的對話,多傾聽ta們的心聲,試著從生活場景中進行細致入微的洞察,正視ta們面臨的困境與真實需求,做産品的切忌盲目自嗨。

一些正面的案例有:非常懂女生們痛點的高跟鞋品牌7or9,爲寬腳女生特別設計的鞋楦、32-42全碼段的鞋款、還有防磨腳跟的小設計……

▲ 圖源:微博@7or9

精准捕捉到男性也有護膚煩惱等問題,一些專門針對男性需求的護膚品牌應運而生。它們摒棄一味強調“MEN”、“男人味”、“陽剛”等敘事手法,打碎重組關于男性使用護膚産品的傳統價值觀,幫助男性消費者脫離性別框架,勇敢追求自己的真實所需。

正確的營銷打開方式,從來都是以人的切身需求爲先,以人爲著力點,用發散的思維去譜寫那些正面積極的、有力量的、能引發共情的故事,而不是用充滿刻板印象、販賣焦慮、汙名化女(男)性等容易造成精神汙染的糟粕長期“毒害”自己的衣食父母。

最後呼籲,“垃圾廣告”請收手吧!

熱點人物辣評,商界奇趣,互聯網資訊,更多優質有趣內容,歡迎關注

0 阅读:2

品牌觀察員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