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後秦國王權的至暗時刻

舊時堂前 2024-04-06 10:27:00

公元前307年,一生孔武好強的秦武王嬴蕩意外崩逝,由于秦武王逝世突然又無子,秦國朝野爲爭奪王位迅速分爲兩派,一派以惠文後爲首擁立公子嬴壯,一派以芈八子爲首擁立公子嬴芾,兩派相爭不下內戰一觸即發。

出人意料的是,在趙武靈王和燕昭王的強力支持下,武力護送在燕國爲人質的公子嬴稷登上了王位,史稱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繼位

那麽如日中天的秦國爲什麽會接受趙燕兩國的要求轉而迎立嬴稷呢?趙燕兩國又爲何要插手秦國王位繼承爭奪戰呢?

由于惠文後支持的嬴壯和芈八子支持的嬴芾的王位爭奪日益白熱化,國內的各實力派以及貴族已經開始擔心真的會引發內戰,導致秦國被六國乘虛而入,導致兩派的王位爭奪必須要達成妥協;由于王族代表樗裏疾和軍方代表魏冉都表態支持宣太後,所以雖然是折中妥協,但新秦王的人選必須得在芈八子所生王子中選擇才能得到芈八子一派的認可。

嬴稷長期在燕國爲人質,在秦國毫無根基,也是處于下風的惠文後一派可以接受的;而秦國的貴族也有意推動虛位秦王和實權太後的雙頭政治組合,這是因爲太後掌權從法理上站不住腳,太後如果要權力穩固必須要向秦國國內的貴族讓利,否則秦國貴族完全可以高舉虛位秦王的大旗制衡太後。也就是說嬴稷繼位是各方妥協的産物,符合各方的利益。

芈八子稱宣太後

公元前314年,齊國發兵吞並燕國,但三年後不得不在燕國的激烈反抗下退兵。同年趙武靈王迎立公子職爲燕王,稱爲燕昭王,燕國與齊國至此成爲敵國,燕昭王招賢納士開始變法圖強報仇雪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當年,趙武靈王開始發動對心腹大患中山國的滅國大戰,爲解除消滅中山國的後顧之憂,趙國決定介入秦國內亂,通過迎立在燕國爲人質的公子嬴稷來實現與秦國的戰略聯合;中山國疆域幾乎嵌入在趙國境內,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領土與燕國接壤,爲了抵禦虎視眈眈的燕趙兩國,不得不向齊國臣服,因此趙國燕國通過迎立嬴稷爲秦王和秦國達成了連橫,共同對付齊國日益強勢的擴張。

公元前307年各國態勢

隨著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5年)公子嬴壯,惠文後政變失敗被殺,芈八子(後文稱宣太後)以及其弟魏冉掌握秦國大權,與秦國各貴族共同執政;秦昭襄王親政之前的四十一年是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王權的至暗時刻,在此之前,由于商鞅變法通過設置客卿制度引進了大量外國無政治根基的人才制衡國內王族勢力,經過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兩代經營,秦國王權得到大大加強,而秦昭襄王時代,魏冉掌權後客卿一度被壓制和禁止,秦昭襄王曾希望拜孟嘗君爲相,沒有成功,孟嘗君被逼的不得不用雞鳴狗盜之徒才得以逃離秦國,乃至後來範睢入秦時也不得不隱瞞行程以躲避魏冉的搜查,君主集權加強的勢頭被暫時抑制。

魏冉掌權三十多年

秦國貴族和外戚的權力狂歡無法阻擋君主集權加強的步伐,隨著宣太後的日益衰老,在位四十一年的秦昭襄王終于看到了機會,他開始任用範睢爲客卿作爲試探,後利用秦魏結盟的機會將楚系太子質于魏國,剪除外戚羽翼,後太子死于魏國,後世猜測與秦昭襄王有關。

宣太後不可能不明白兒子的一舉一動,但隨著她即將走向生命的終結,她明白她不得不選擇與兒子妥協,因爲她的太後身份注定她的權力來源名不正言不順,而楚系外戚勢力不可能再進一步了,所以最穩妥的方式就是與兒子完成權力交換,用自己的手中的權力換取楚系外戚的平穩著陸;國內實力派也看到了宣太後的示弱,加上宣太後日益衰弱,君主集權日益加強的勢頭,他們也不得不選擇向秦昭襄王交權,最終秦昭襄王只選擇將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兩個舅舅趕出鹹陽了事,以和平的方式奪回了自己的權力。值得一提的是,宣太後也不是沒有暗埋伏筆,她爲秦昭襄王的第二任太子安國君娶了一位楚國女子爲妻,保留了楚系外戚的一枚火種。

範睢任秦國丞相

秦昭襄王能夠順利的奪回權力,除了與宣太後順利達成政治妥協之外,還與戰國後期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大背景有關,戰國中後期隨著各國均開啓了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變法,中央所控制的資源遠遠大于貴族所控制的資源和領地,經濟基礎決定了國內的貴族無法長時間維持虛位秦王和實權太後的格局,這種畸形的格局隨著範睢入秦,大量外國士子重新進入秦國終被打破,秦昭襄王終于可以擺脫王權束縛,獨掌大權。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