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翔:以閱讀爲橋梁,探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總財 2024-04-19 09:40:40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文雯】在推廣博物館教育和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張曉翔女士以其豐富的學術背景和職業經曆,成爲了一位獨具匠心的引領者。畢業于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她,不僅在上海圖書館從事文化藝術展覽工作,還作爲上海博物館學院的課程研發與授課教師,致力于將博物館與閱讀的故事講述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環球網公益頻道記者有幸與張曉翔深入交流,了解她的閱讀推廣和博物館教育方面的獨到見解。

張曉翔的學術生涯始于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畢業後便踏入上海圖書館,致力于文化藝術展覽工作。她的專業知識和對博物館的深厚情感,促使她在工作之余還參與到上海博物館學院的課程研發與授課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發現了自己對博物館教育的熱愛和使命。

談及如何成爲一名博物館教育者和閱讀推廣人,張曉翔回憶道,這源于近九年前她帶著孩子逛博物館的親身經曆。那時研學等概念還沒有興起,她發現,適合學齡前孩子的文化活動非常有限,于是決定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以有趣的方式帶著孩子逛博物館。這個小小的嘗試竟然一發不可收拾,于是,她重拾大學的專業知識,邊行走邊學習,帶著孩子們走遍了上海的博物館。在這個過程中,她積累了豐富的博物館教育案例和經驗,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

在授課過程中,張曉翔發現博物館(特別是曆史、藝術等類型的博物館)與孩子尤其低齡娃的距離有點遠,所以就結合遊戲化教學、建構主義教學等理念,設計出了多元化的課程模式。一次課程需要有突出的主題、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邏輯清晰的教學脈絡,所以她往往會打破展廳原本的敘事主線,去找到一個抓點。隨著課程研發的深入,又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閱讀這個腳手架去輔助教學,形式多樣的繪本是幫助低齡段兒童理解文博知識的最佳載體。她和上博老師們一起研發了針對5-7歲兒童的“博物館是什麽”繪本系列課,這門系列課最終還獲得了上海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優秀教學設計項目獎、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十佳”教學設計獎。現在“博物館裏的閱讀課”系列已經拓展到了不同的年齡段,閱讀書目也從最初的繪本擴展到非虛構類讀本、整本書閱讀等。

她曾受邀與不同類型的文化機構合作,和學校教育相比,它們都屬于非正式教育,所以有更靈活的方式和多元的教學方法。在話劇藝術中心,曾經開啓過好玩的“mini後台之旅”;在思南書局,孩子們于濃濃的讀書氛圍中體驗從讀書、“寫書”、“做書”再到新書發布的全部流程;在玻璃博物館,孩子們通過色彩的啓示尋找“創意感覺”……她不斷探索如何平衡教育性與趣味性的關系,如何利用獨一無二的場館資源爲活動的教育目標服務。她強調,我們會不斷經曆這個“思考-實踐-驗證-完善”循環往複的過程,每一次課程設計都會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探討,這種跨學科的實踐是場景教育的核心所在。她表示,這些經曆讓她思考場景教育的多種可能性,並嘗試將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景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以更靈活、多元的教學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閱讀推廣方面,張曉翔有著獨特的策略和方法。她側重于結合不同的場景展開閱讀活動,認爲閱讀與行走密不可分,閱讀可以看做行走的預熱或回顧,行走則可以看做閱讀的求證與升華。此外,她還喜歡使用可視化工具梳理閱讀文本,以提升孩子的理解力與興趣度。這些獨特的方法使得她的閱讀推廣活動備受孩子們喜愛。

除了教學工作外,張曉翔還出版了一系列文博類和傳統文化類繪本。她談到,這些繪本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文物背後的故事和知識點。其中《大克鼎上的小怪獸》一書就是取材于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克鼎。她從大克鼎上的變形獸面紋獲得靈感,通過塑造一個可愛的小怪獸形象,帶領孩子們探尋西周時期人們的生活與信仰,慢慢揭開這件青銅重器背後的秘密。繪本創作分爲有趣的故事明線和有用的知識暗線兩部分,充分體現“文物繪本”的屬性。張曉翔說,期間也發生了一件讓她很有獲得感的事。一次上博的課程結束後,一個孩子特意拉著她合影,原來孩子帶上了她寫的幾本文物繪本,打算和家長一起在現場邊讀故事邊看文物。看到這些繪本可以對孩子們有切實的幫助,她也欣喜不已。

(張曉翔和小“粉絲”合影)

張曉翔的作品《馬球公主》(《中華運動小健將》)榮獲了2023年度桂冠童書·知識讀物類獎項,她對此表示非常高興和自豪。她認爲將體育運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本書的一個巧妙之處。作爲其中之一的《馬球公主》,是她非常喜愛的一個“孩子”。醞釀之初她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古人們留下了許多線索,元代的畫作、唐代的陶俑,甚至墓中的壁畫都展現了古代馬球的魅力。她最終選擇了唐代公主的馬球故事,也是對古代女性的一種致敬。

除了繪本創作,張曉翔還參與了《博物之美——探秘中華文化》等書籍的編寫工作。她希望通過這些工作,將博物館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師生,並認真研究如何平衡“研”與“學”的關系,有效評估課程的質量,利用文博資源做好館校結合的工作。

在推廣閱讀方面,張曉翔強調,選擇與孩子建立關聯的書籍非常重要。她給讀者們推薦了一些值得一讀的文博類和傳統文化類的讀物。如《奇奇妙妙國寶故事屋》系列、《入學准備課堂——國學經典,日積月累》系列以及《果殼閱讀·生活習慣簡史》系列等。

《奇奇妙妙國寶故事屋》除了配套精致的視頻和有趣的手工材料包外,其核心的五本文物繪本傾注了文字作者和插畫藝術家大量的心血。擯棄了密集型知識輸入的表達方式,以上博館藏的大克鼎、商鞅方升、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秋水凫鹥圖等5件珍貴文物爲原型,基于曆史資料進行合理想象,生發出5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是一套激發孩子對文物産生興趣的啓蒙讀物,也爲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索埋下一粒種子。

《入學准備課堂——國學經典,日積月累》是一套國學主題的繪本,圍繞名人名言、成語諺語、古詩對聯等主題展開,這些“舊瓶裝新酒”的故事想象力十足,又有溫情的一面。書中的插畫還入圍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原創插畫展獲獎作品及入展名單”。

對于想要深入了解博物館和傳統文化的讀者,張曉翔建議他們可以從實地參觀博物館開始入門,並結合相關的書籍和資源進行深入學習。她認爲,博物館是一個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最好方式,而書籍則可以提供先導的知識鋪墊和深入的探究。她給出了幾個小Tips:第一,從熟悉的、感興趣的方向入手。第二,利用豐富的場館資源。免費的導覽手冊、講解器或導覽多媒體、公益課程都是可選擇的方向;第三,學會討論。這是親子觀展最大的優勢,這裏的討論可以是發散性的、開放性的,肯定孩子的好奇心;第四,動手動腦。帶上一本速寫本,將有趣的見聞或畫或寫下來,是不錯的選擇。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張曉翔認爲,從宏觀來講,傳統文化和博物館教育對孩子們的成長具有獨特價值,是一個幫助我們識來路、知歸途、深入了解自身的好地方。在微觀的層面,會給孩子們帶來兩股力量,一股是感性的力量,即學會欣賞、明白什麽才是“美”。另一股是理性的力量,即學會思考、探究什麽才是“真”。博物館是個“以物說史”的地方,實物有種不言自明的真實性。這些都是博物館獨一無二的價值所在。閱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上述的價值,她希望家長們能夠成爲孩子們優秀的伴讀者,通過高質量的討論與引導,幫助孩子們從閱讀中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

0 阅读:2

總財

簡介:每天第一手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