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有兩個好消息:用航天員的大腦,研究腦機接口

我是空天同學 2024-04-10 06:28:54

“太空神劇”又更新了,中國空間站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實驗,唐勝傑頭上戴了一個奇怪的裝置,就像是太空“燙頭”,他在進行腦電測試。

空間站腦電測試現場

畫面中,這邊唐勝傑一臉嚴肅托著下巴做實驗,另一邊湯洪波和江新林卻在吃飯,邊吃還邊看電視,屬于是你們吃你們的,我忙我的。

神舟十七已經在太空待了五個多月,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回地球了,除了腦電測試,最後這些天他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新型有機生命循環保障系統的研究。這又是啥?咱一會兒說。

腦電測試,唐勝傑努力做題

一、中國空間站腦電測試

先說空間站的腦電測試,有人說這是不是跟馬斯克的腦機接口一樣呢?

其實不搞那些炒作啊,咱們空間站腦電測試的目的主要有三個:

一是看太空的環境對人體大腦産生什麽樣的影響;二是看大腦會如何自己去適應太空失重環境,比如神經細胞的分布會不會變化,三是我們要以此爲實驗依據,去研究和驗證一些提升大腦能力的技術,比如說提升智力,減少疲憊。

最近炒作得很火爆的腦機接口、腦機交互,也包含在其中,只是我們實驗目標的一部分而已。

這聽起來有點像《三體》小說裏面,提升人類大腦性能,讓全人類變得更聰明的那個計劃,最後發明了思想鋼印技術。

大腦是人類最神秘的器官

因爲太空環境跟地面很不一樣,我們經常把種子和微生物放到太空,甚至去接受艙外的輻射,來看它們會發生什麽樣的變異。

我們的航天員雖然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空間站有防輻射裝甲、地面有醫療健康團隊指導,但是每次在太空待半年,時時刻刻都在遭受太空環境的威脅,還是免不了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各種太空病,航天員的大腦也不例外,也可能受到損傷。

人的大腦有120億到140億個神經元細胞,每個神經元細胞通過突觸連接在一起,形成非常複雜的信號網絡,從而構成我們人的意識和智慧。

但是在太空中,失重有可能會讓這些神經細胞重新分布、輻射也可能給大腦造成損傷,大腦如何自我修複,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所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就一直在進行腦電方面的研究,從神舟十一號任務開始,就讓航天員參與在軌實驗,采集航天員大腦變化的數據。

怎麽采集呢?先語音引導,讓航天員進入一個內心平靜的狀態,采集這個狀態的數據作爲對照組;

然後就會讓航天員做題,各種腦力題目,讓航天員大腦充分運轉起來,你看湯洪波跟江新林吃飯吃的開心呢,唐勝傑還在認真做題目,絲毫不受影響。

(你們吃,我要做腦電實驗)

收集這時候的腦電波數據,就可以判斷航天員的腦力負荷狀態,給地面調查研究。像是研究腦機接口,也可能要用到這些數據。

今年1月29日,清華大學團隊公布了腦機接口臨床試驗成功的消息,一位35歲的高位截癱患者就用腦機接口,實現了自主喝水之類的功能,說明咱們國家在腦機方面的研究進展也挺不錯的。

其實這裏有了一個細節,爲什麽是吃飯的時候做這個腦電測試呢,他們仨不是一起吃飯的嗎?

其實是因爲航天員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工作安排,這個腦電測試雖然很重要,但也只能占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所以吃飯也得錯開時間安排。航天員真的很忙,每天的每一分鍾都提前計劃好了,換成咱們普通人真的受不了。

(中國空間站生命生態實驗櫃)

因爲中國空間站設置了25個科學實驗櫃,三個航天員要同時忙活這麽多實驗,涉及到材料技術、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等幾十個學科,對我們國家的整體技術水平提升幫助很大。

不管是芯片、渦扇發動機、空天飛機、新型電池,還是量子計算機,可能都會用到空間站上面實驗的技術。這也是爲啥很多國家擠破頭想加入我國空間站,還有以後的月球基地。

(三人一起做實驗)

所以別再說我國搞空間站跟老百姓沒什麽關系了,不發展高科技,生産力得不到提高,創造不了新的價值,大家生活水平就沒法提高。

二、新型生命保障系統

當然了,神舟十七的三位航天員,除了忙碌的工作,也會有日常的休息時間,這段時間他們有個很有意思的休閑活動,那就是:

種!菜!

(長勢喜人)

空間站裏面的菜長勢非常好,綠油油的,而且完全綠色無汙染,湯洪波他們經常在吃飯的時候,摘下一片葉子就往嘴裏炫。這種待遇回地球了可就沒有了,神舟十八的航天員可能要說:給我留點兒,可別都吃完了啊。

其實種菜除了用來吃,還有很多好處:

一是可以吸收航天員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變成氧氣,一定程度上淨化空氣;二是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淨化水分,補充純淨的水;三是可以緩解航天員的心情,畢竟種菜是我們骨子裏的基因嘛。

(種菜,真的很重要)

從科研角度講,中國空間站種的這些菜,其實是未來太空艙生命循環系統的一個雛形。我國航天官方文章裏介紹了,我國科研人員已經展開了以植物爲核心部件的太空生命保障系統的研究。

通過種植各類植物,可以建立起自給自足的物資循環體系,大大減少長期載人航天飛行時的後勤物資保障難度。

等到核聚變技術突破,能源不再是問題的話,我們未來甚至有望實現科幻小說裏那樣的封閉式生態循環系統,到時候就可以造大型星際飛船了,其中核心的生命保障系統的雛形,已經在中國空間站裏面出現了。別小看現在只是簡單種個菜,古話說得好,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我國空間站就是這樣,很多設計都是有深遠意義的,真的是高瞻遠矚。

以後不光是我國月球基地上很可能會更大規模地種菜,超大型空間站、火星基地也肯定會種菜。去太空種菜,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承和發揚,從地球上延續到了地外空間。

我們探索太空,不像某些西方價值觀那樣是爲了資源掠奪和殖民,而是爲了傳播和諧發展的思想,種下文明的希望。

(月球基地種菜藝術圖,實際上不會種在表面,而是在地底下)

神舟十八號預計4月底發射,神舟十七號可能會在5月初返回。我們空間站已經常態化運行,以至于很多朋友是不是都忘了有3個中國人還在天上啊?

中國空間站的設計壽命是15年,核心艙是2021年4月發射的,所以到現在也就過了三年,那“天宮”這個太空連續劇,還可以再播出十二年。十二年之後,我們可能就有新的空間站了,說不定月球基地都建好了。我也會一直關注咱們載人航天的動態,有啥有意思的公開消息,我盡量都跟大家彙報和解說一下。

咚咚咚!湯洪波 騎單車!

最後也預祝神舟十七乘組一切順利,期待他們凱旋。

0 阅读:78

我是空天同學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