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龍且一死,項羽就去拉攏韓信?卑微的霸王在尋找最後的機會

讀書悟道君 2024-03-14 11:08:40

秦末戰爭中,項羽破釜沉舟,以3萬敵30萬秦軍,創造了巨鹿之戰;楚漢戰爭中,項羽又以3萬破56萬劉邦聯軍,創造了彭城之戰。

但到了垓下,項羽仍以10萬楚軍對陣劉邦、韓信30萬漢軍,爲何就敗了呢?

其實對于戰果,項羽在龍且死後就已經預料到了,那麽是龍且對楚軍有決定性作用嗎?也可以這麽說。

在《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記載,“彼項王骨鲠之臣亞父、鍾離眜、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陳平在提及項羽的骨鲠之臣時,龍且也是赫然在列。

那麽龍且的重要性表現在哪裏?

英布被策反時,項羽派龍且前去狙擊,數月後,淮南地區平定,英布投奔劉邦。

韓信攻打齊國時,項羽還是派出了龍且。

但話又說回來,平叛英布時還有項聲;抗擊韓信時,據《漢書》記載,龍且只是副將。

所以說,龍且固然重要,但也沒有特別重要,但爲何《史記》說:“楚已亡龍且,項王恐”?

龍且死,項羽恐,那麽項羽真正恐懼什麽呢?

韓信攻齊時,項羽派出二十萬大軍前去救援,史料記載爲“號稱”,實際數量未知,總之結果是全軍覆滅,龍且被殺,俘虜了副將周蘭,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騎將十人。

二十萬大軍就這樣打完了,兩員大將,一死一俘,所以《史記》所言,“楚已亡龍且”,這只是一種記敘,並不代表龍且有多麽重要,同出兵的項佗、周蘭可能是逃脫了,因爲史料記載周蘭先後兩次被灌嬰所俘。

可見,“項王恐”,他真正恐懼的是二十萬大軍沒了,之後的戰爭將更加艱難。

楚漢戰爭進行到公元前204年末,戰程過半,已到了勝負的分水嶺,對于這一點,項羽清楚,劉邦、韓信也明白。

但戰場形勢在不斷的告訴項羽,他正在走下坡路,而劉邦則相反。

在前204年之前,項羽至少是不被動的。

彭城之戰,劉邦集結了56萬聯軍,結果被項羽擊潰;

京索之戰後,楚漢相持于荥陽;

雙主各自攻擊對方糧道,最後項羽技高一籌,攻占了荥陽,之後成臯又成爲雙方爭奪的焦點,項羽得而複失,劉邦失而複得,在廣武山再次形成對峙之勢。

楚漢兩軍的對峙局面,至少說明一時半會兒,誰也拿不下誰,這時就需一個破局的人,這個人就是韓信。

楚漢戰爭,得韓信者,得天下。

其實對于韓信的重要性,項羽此前沒預料到,但在龍且死後,卻突然意識到了,這是爲何呢?

從時間推算,龍且死于漢四年十一月,大約在公元前204年12月10日至前203年1月8日期間,在此期間,韓信破齊了,之後自立爲齊王。

至此,形勢就變了。

北面的魏、趙、代悉數歸漢,燕也降漢,東面的齊也被漢軍所控。再加上劉邦在成臯荥陽前線,漢軍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項羽已經形成了戰略包圍。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源于一個人就是韓信。

早在漢二年九月,韓信就提出了開辟北方戰場的計劃。當時韓信剛攻占魏國,一份計劃書和俘虜魏王魏豹一同被送至荥陽的劉邦大營中。

據《漢書》記載,韓信俘魏豹後,“使人請漢王,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荥陽”。

劉邦與張良等人商量後,批准這一計劃,同時還給韓信指派了一位重要的人物,此人就是張耳。

漢三年九月,韓信與張耳統數萬漢軍攻代國,占領了雁門,控制了代郡;之後攻擊趙國,背水一戰,大破趙軍,斬成安君陳余,俘虜了趙王歇,拿下趙國;再之後聽取李左車的建議,不費吹灰之力勸降了燕國;最後將矛頭對准了齊國。

韓信在曆下(今濟南)擊潰了齊軍主力,齊都臨淄已無法守衛,齊王田廣退守高密,齊相田橫退守博陽(今泰安),守相田光退守城陽(今莒縣),將軍田既退守即墨(今平度),各據一郡,分兵守衛,同時,向項羽發出了求援信號。

而項羽此時與劉邦對峙于荥陽廣武澗一帶,得到消息後,便派出了大將龍且。能被史料記載下來的人,都是有兩下子的,龍且是楚國名將,上面也說了,他也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擊破英布就是明證。

但他還沒有意識到,或許項羽此時也沒有意識到,他們真正的敵人,與其說是劉邦,不如說是韓信。

韓信用兵貴在一個“奇”,實際就是謀略,所以他不會硬戰。龍且對此也十分了解,他說:“吾平生知韓信爲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

意思是,他了解韓信,容易對付,但更重要的是,他貪圖功勞,最後也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但對于項羽來說,他真正醒悟的時刻才來臨。

龍且死了,二十萬大軍沒了,這邊劉邦拖住他,而韓信的北方戰場計劃則完全實現。

彭城大敗後,反楚聯盟瓦解,反漢聯盟形成,魏國、趙國、代國、燕國、齊國等其他諸侯國都倒向了項羽,由此形成從南到北對漢國的包圍。

漢軍在荥陽-成臯一帶阻擊了楚軍的進攻,楚漢戰爭此時也陷入相持,但從項羽的進攻來看,如果沒有韓信的北方戰場,最後占上風的可能還是他。

韓信開辟北方戰場並順利實現後,項羽的實力不僅在此過程中受到嚴重削弱,而且逐步陷入韓信的包圍圈,更爲重要的是,徹底扭轉了劉邦的被動局面。

此時,項羽大驚,他沒想到自己真正的敵人是韓信,勝與負,最終的結果此前由韓信的北方戰場決定了,此後如果韓信能自立爲王,則三分天下局面形成,那我項羽也不會輸,頂多算個平手。

所以,龍且死後,項羽派出了說客武涉去遊說韓信造反。

曆史也沒有那麽不公平,機會給韓信了,他沒抓住,他曾經認爲了解項羽,說人家匹夫之勇,武涉去遊說他時,他又自認爲了解劉邦,實際他對劉邦的了解遠不如項羽。

更爲重要的是,曆史證明,韓信的確適合做一名大帥,在軍事上有著獨特的優勢,但若論政治,陽謀陰謀,他和項羽都玩不過劉邦。

韓信不從,項羽也只好作罷,並爲自己最後的戰爭做打算。

垓下之圍,一個圍字用得精妙,項羽早在此之前就已陷入了漢軍的包圍圈,但除了軍事上的包圍,還有心理上的圍困。

四面楚歌,看上去是一個計謀,打得是心理戰,但追隨項羽多年的親兵,在巨鹿之戰沒有退縮,彭城之戰也沒有後退,爲何在垓下就怕了呢?

他們也深深的知道,此時的形勢變化了,楚軍的時代已經束了,項羽再能征善戰也不可能沖破漢軍的重重包圍,一切都遠去了,也到了最後懷念的時刻。

西楚霸王爲自己、爲韓信都爭取了一把,但事在人爲,也在人不爲,項羽盡力了,但韓信卻成爲千古遺恨。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