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連續三個月上漲,但這不是個好消息

羅sir職話 2024-05-15 17:52:16

4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0.3%,連續三個月上漲,但通縮陰影可能是個結構性問題。

根據統計局上周六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4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3%,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個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呈現上漲趨勢。

其中,城市上漲0.3%,農村上漲0.4%;食品價格下降2.7%,非食品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持平,服務價格上漲0.8%。

今年1-4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0.1%。

從統計局提供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圖表來看,2023年9月CPI降到0點之後,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一路呈現下降趨勢,到2024年1月跌至-0.8%的低點,直到2月份才扭轉局面,轉回正數區間。

到今天,CPI連續三個月上漲,但零點幾的微弱漲幅,背後可能凸顯的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通縮風險,乃至它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除了CPI之外,同日公布的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則繼續呈現下降趨勢。4月份,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5%,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月分別收窄0.3、0.5個百分點。

這些價格指數顯示國內需求正在恢複,複蘇前景是客觀存在的,但最大的問題依然還是消費價格偏低。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消費價格偏低,背後根本原因就是需求出現了問題;需求之所以出現問題,原因還是在于房地産的下行。

我國家庭資産結構中房地産占了很大一部分,如今隨著地産價格的不斷下探,各地紛紛全面取消地産限購,由此也引發了一波二手房抛售潮。

以杭州爲例,在宣布全面取消限購之後,第二天二手房挂牌量就暴增91%。

房地産抛售越多,房價跌的也就越快,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市場邏輯。而房價一旦下跌,背後蒸發的就是數以萬億的家庭財富。

家庭財富隨著房價下跌而下跌,消費和需求自然變得低迷,這是通縮的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

另外,考慮到我國M2的發行速度來看,CPI的微弱漲幅也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優勢,當然,房價下跌還不僅僅導致民間財富縮水,更重要的是過去地方賴以爲生的賣地收入也開始下降。

這就由此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當地方的財政壓力開始凸顯的時候,這可能導致他們不得不將這些額外成本轉嫁給居民家庭以維持地方財政的收支平衡。

這也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另一個趨勢:即我國基建開始漲價,這是地方增收之下不得已卻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尤其是疊加當下越來越高的地方債務。

根據估算,我國地方所積累的債務總額已經高達13萬億美元,一些負債累累的地方已經開始推遲或停止一些基建項目,以開源節流。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2023年,歐美國家普遍面臨通脹膨脹壓力的同時,我國卻陷入通貨緊縮危機。

一方面通脹,一方面通縮,這種矛盾差無疑是加大了我國的出口優勢,這也引發了歐美集體的關稅聲討。

在過去,我們可能還不那麽畏懼歐美的貿易關稅;但在眼下這樣一個節點之下,隨著我國內需不足,産能不斷增長,這個時候迫切需要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和産能消化。

如果此時歐美貿易關稅加碼,那麽對我國貿易出口乃至産能和就業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最終,靠人靠出口,都不如靠自己,所以刺激消費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過去幾個月時間裏,我國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以拉動私人消費,不過在面對整體低迷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市場,人們仍然在大件商品采購方面頗爲謹慎。

就在上周五,人民銀行剛剛發布了今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報告指出,一季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准有效”,爲經濟回升向好“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央行今年年初將存款准備金率下調了0.5個百分點。

存款准備金率下調,目的是爲了刺激人們消費,而不是把現金存在銀行;但數據顯示,國人已經在銀行裏存了有記錄以來最多的現金,總額高達140多萬億元,這比我國一年的GDP總量還要高。

在銀行利率不斷下調之下,存款卻依然沒有減少,這也說明刺激消費本身,難度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大。

爲什麽刺激消費難?歸根結底,可能還是和收入相關。

十年前討論的月入上萬,在今天來說,可能更爲困難了,至少對普通人來說是這樣。差不多十年前,網約車司機在打車平台百億補貼戰之下,輕輕松松即可月入上萬,那是普通人離致富最近的一次。

但十年後的今天,網約車司機再想月入上萬,則意味著需要付出長達十幾個小時,幾乎全月無休才可能達成。

一方面是人們的收入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是受到房地産下行的影響,地方財政壓力大,也有可能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公用事業部門漲價,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最近流傳某地征集自來水漲價,全部代表都同意漲價的事件也引發人們關注,這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畢竟有天然氣珠玉在前,後面自來水、電費可能都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是公用事業部門開始漲價,另一方面又疊加居民收入偏低,這也導致我們在刺激消費這件事上,能夠做的事情,實在是有限。

通縮,本質上就意味著消費不足,消費不足就會導致産能過剩,在CPI上漲僅微弱的零點幾個百分點之下,我們看到更細分的市場食品價格的下跌。

這一系列結構性通縮風險,給我們帶來了周期性的很多麻煩;例如房地産價格下跌導致我國居民財富縮水,而收入結構性的停滯,遇到不確定性的年代,就會正向強化人們消費降級的觀念。

連帶著,地方收入因爲房地産下滑而減少,可能又會導致一些公用事業部門的價格上漲,反過來又會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

這一系列因素環環相扣之下,三個月的CPI上漲看似是好消息,但背後凸顯的結構性問題,卻依然很嚴峻。

失去的地方收入如何彌補?基建投資開始減速之下,民間投資不足如何拉動經濟增長?人們的收入依然偏低,疊加社會保障體系薄弱,刺激消費從何處著力?

這些林林種種,短中期的乃至長期的人口老齡化,都會成爲拖累我國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不利因素,而要徹底解決這一系列結構性問題,恐怕還不能簡單的修修補補,必須要大刀闊斧進行深水革新,方能破局。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0 阅读:160

羅sir職話

簡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