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太監建了一座寺廟,美到窒息:“我去了那裏,覺得北京人白當了”

新Sky 2024-05-14 00:21:01

1933年,24歲的德國女攝影家赫達·莫裏遜來到中國。

在北平(北京舊稱),她被一座偏遠寺廟裏的壁畫深深震撼。“西山最有意思的寺廟是法海寺,這是一座不大而頗具景致的的寺廟,它以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畫而受人關注,壁畫在大殿的牆上,永遠位于陰暗處,處于非常好的保存狀態。”

赫達·莫裏遜拍攝4年後,另一位英國女記者安吉拉·萊瑟姆來到中國,參觀完法海寺後震驚地寫下了這樣的文字:“這幅深藏不露、迄今默默無聞的壁畫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繪畫作品之一......我敢說自己從未見過其他任何繪畫能具有那麽崇高和迷人的風格。”這篇名爲《發現法海寺》的文章刊登在了1937年《倫敦新聞》畫報上,她的高度評價和實地拍攝的照片,也引發了海外學者對法海寺的高度關注。

安吉拉·萊瑟姆拍攝當年莫裏遜與萊瑟姆拍攝的殿內羅漢佛像,均在曾經動蕩的年代裏被摧毀,今日再無緣得見,然而幸存下來的壁畫 :媲美敦煌,無一廢筆。

法海寺壁畫(局部)在法海寺西南山坡上,立著一座墓碑。碑文由六朝元老,明初重臣胡濙所寫,而墓碑的主人,卻是一名太監。李童,字彥貞,號樸菴。一生伺候了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景帝朱祁钰五位帝王,而法海寺正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完成。

位于法海寺旁的李童墓碑明朝宦官當權,李童作爲禦用監太監,受幾任帝王重用。他多次隨朱棣北征,深入到蒙古作戰。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于榆木川,李童便是護送其遺體秘密回京的親隨之一。此後他又隨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並隨駕出喜峰口,征討蒙古兀良哈惕部立功;明英宗更是賜其玉帶蟒龍,可謂極盡榮耀。胡濙在其碑文上寫:“公重念列聖寵錫,洪恩無由補報,遂將所賜段絹銀鈔並罄傾己橐,易買木植顔料磚瓦,於都城之西翠微山創建梵刹一所。”說他感念皇恩,無以爲報,于是將得到的賞賜和積蓄全部拿出來,集資修建一座寺廟,即後來的法海寺。

翠微山中的法海寺赫達·莫裏遜拍攝但我們結合當時背景,其實不難發現李童的私心。“宮刑施之,絕人生理,老無所養,死無與殡,無罪之鬼,無人除墓草而奠懷染......”對于沒有後嗣,死後也不能歸葬祖墳的太監來說,寺廟就成爲了他們信仰和歸宿所在,他們不惜花重金建廟修寺:“假藉佛宮垂不朽”。清人龔景瀚就提到:“環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闊壯麗奇偉,不可勝計。詢之,皆閹人之葬地也。”而法海寺無疑也是李童爲自己身後尋求的歸宿所在,但那時的他絕無法想到,自己的這一個決定,竟創造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史上的奇迹。

北京碧雲寺太監于經和魏忠賢都曾花重金擴建此寺但二人均獲罪未能葬于此地

北京智化寺原爲太監王振的家廟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曆時近5年,法海寺終于修建完成,英宗朱祁鎮親自賜名,寓意佛法廣大,宛如大海。法海寺建成後第十年,65歲的李童因病去世,死後如願藏到了法海寺旁,他也是明朝太監中少有的得以善終的一位。

殿內“李童像”(左起第一尊)如今也已被摧毀不在此後朝代更叠,曆史變遷,曾經輝煌的法海寺逐漸被遺忘。民國期間,荒廢的法海寺一度成爲士兵和乞丐的落腳點;日軍占領北平時,法海寺周邊松柏大量被砍;隨後藥師殿和天王殿又相繼倒塌;殿內的雕像也遭到摧毀:“金絲楠木雕的佛像,還有羅漢造像,全砸光了。”幸運的是,大雄寶殿的壁畫逃過了曆史上的重重劫難,曆經近600年,爲今天的我們帶來一場無雙的視覺盛宴。

法海寺大雄寶殿前有兩棵巨大古白皮松據說已有800到1000年曆史在漫長的曆史中它們便是法海寺的無言守護者赫達•莫裏遜拍攝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六面牆上,完整保留了十鋪壁畫,那是現存中國明代壁畫的最高水平:“線條流暢,色彩濃麗,天衣飄動,漫筆生輝,諸如梵天肅穆,天王威武,金剛剛毅,天女妩媚,鬼子母慈祥,兒童天真,都真切生動……”

法海寺壁畫(局部)推開大雄寶殿的大門,一個佛國世界就此在我們面前展開。進入大殿,映入眼簾的首先便是三幅祥雲圖,它們原是大殿內三世佛塑像的背景裝飾。氣勢宏偉,層層祥雲,缭繞滾動翻騰,扣人心弦。

東西山牆兩壁,繪有佛衆赴會圖二幅。長22米(東西山牆各11米),描繪的是佛祖講經說法、佛衆菩薩赴會參禅的畫面,每壁繪有一飛天、四菩薩,五方佛(東西壁合成十方佛),六觀音,合計32位佛衆諸神。當初18羅漢的塑像,也正是置于佛衆赴會圖之前。佛衆赴會圖(東)👇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

佛衆赴會圖(西)👇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

大殿後牆壁兩側爲長14米的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描繪以帝釋梵天爲首的二十諸天禮佛護法的行進隊伍。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東)👇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

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西)👇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

此外,還有極爲精妙絕倫的三大士圖,位于大殿扇面牆後面。水月觀音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不管從整體還是局部,法海寺壁畫的恢弘和細膩都超乎想象。工筆重彩畫大家潘傑茲先生曾說:“予平生所見古壁畫甚多,嘗言細密當推法海第一”。舒乙先生認爲“法海寺壁畫就是中國的西斯廷”:“看過法海寺的壁畫之後, 第一個感覺是北京人白當了 ! 那裏有頂精致、 頂豪華、 頂完整的明代大幅壁畫。最美麗的存在原來就在這兒 !”

法海寺壁畫(局部)以壁畫中最受推崇的《水月觀音》爲例。水月觀音的薄紗披肩:“細如蛛絲,薄如蟬翼”。而且整件披紗由無數精致的六棱花組成,用白雲母勾勒,每一個花瓣又由40多根金線組成,其細微與精妙再難以複刻。

水月觀音(局部)“水月觀音”中所有的輪廓線均采用“瀝粉堆金”的畫法勾勒,每一條輪廓線都獨具浮雕般的立體效果,整個畫面璎珞缤紛、光華燦爛。

水月觀音(局部)每個細節,都令人歎爲觀止。

水月觀音中韋馱像

水月觀音中善財童子

水月觀音中金毛吼

水月觀音中白鹦鹉法海寺的壁畫可謂集明代工筆重彩繪畫技藝之大成。77個人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壁畫將鐵線描、釘頭鼠尾描、遊絲描和行雲流水描結合起來,筆法豐富多變,用筆一氣呵成,竟無半點描摹補塗的痕迹。

帝釋梵天圖(東)局部

帝釋梵天圖(西)局部不同于明、清壁畫受到同時期水墨畫的熏染,法海寺壁畫繼承並發展了唐、宋以來,重彩的畫法,大量使用純天然礦物質和植物顔色。工匠畫師們將藍寶石、綠松石、瑪瑙、紅珊瑚、白雲母等原礦篩選、研磨,做出的顔料,曆經百年,始終鮮豔奪目。甚至大殿內一些遭到被雨水侵蝕的地方,現在去看,顔色依舊絢爛。此外,法海寺壁畫采用“疊暈烘染”的上色技巧,就是將顔料層層疊染,有些部位一種顔色,由淺到深疊暈烘染達到七層之多,極費時間精力,但出來的效果卻層次分明,美得驚人。

赴會圖(東)局部

普賢菩薩(局部)皇家畫師們還將貼金、混金、描金、撥金等難度極高的瀝粉堆金技法都用在了創作中,不僅爲平面的畫面增加了立體效果,流動的金色更讓整個壁畫顯現出一般繪制材料難以逾越的色彩意蘊。"用手電筒打過去,金碧輝煌,真是不得了。”

帝釋梵天圖(東)局部

帝釋梵天圖(東)局部法海寺的壁畫,是每一個飾品,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都值得細細品鑒。僅在菩提樹天的服飾中就出現了鳳舞、龍翔、牡丹、菊花、雲團等近十種不同的紋樣形式。

帝釋梵天圖(西)菩提樹天

帝釋梵天圖(西)菩提樹天(衣紋局部)

帝釋梵天圖(西)菩提樹天(衣紋局部)通過放大鏡,可以看到壁畫上的動物,毛發根根分明,甚至狐狸耳朵上的毛細血管,也被精致地刻畫了出來。(一個小彩蛋: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壁畫中瑞獸的每只眼睛都宛如一只靈動的小鳥。)

帝釋梵天圖(西)局部

帝釋梵天圖(西)局部普賢座下六牙白象,只用淡墨一勾,從筆勢的頓挫轉折中,巧妙地表現了象體的蜷伏著的沉重厚碩的質感。

普賢菩薩(局部)赴會圖中的幾處花草,極不起眼,但當你放大去看,實在不輸給任何一個偉大的花鳥畫家,甚至你仿佛能夠感受到它好像透過了積年的塵埃和陰暗的光線,散放著清香。

赴會圖(西)荷花

赴會圖(東)牡丹法海寺曆時4年8個月完工。當時參與寺廟建築、壁畫繪制的畫師工匠共有169人,其中宮廷畫士官宛福清、王恕,畫士張平、王義、顧行等15人的名字被镌刻在了寺門前的《楞嚴經幢》上,更多的畫師工匠的名字已經淹沒在曆史中,再無人知曉。唯有這滿牆精彩,向後人傳遞著那些偉大畫家的不朽。

文殊菩薩(局部)

文殊菩薩訓獅人(局部)

普賢菩薩(局部)今天如果去法海寺,細心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大殿北壁上有釘子的痕迹。那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落腳在那裏的人,爲了拉繩晾衣服所釘。而那七顆釘子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聽聞這個消息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葉淺予立刻文物局彙報情況,並提出了保護意見;沒過兩天,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擔心壁畫再出閃失,再次上報文化部;不久,文化部部長茅盾發出公函,要求一定要保護好壁畫。就這樣法海寺壁畫在被大面積破壞之前,得到了細心的保護。

壁畫上釘釘子的痕迹而在法海寺的故事裏,還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吳效魯。在那動蕩的10年裏,他是唯一的守廟人,憑借一己之力護住了大雄寶殿的壁畫,護住了這份藝術史上的無雙瑰寶。我們不知道當時的具體情境究竟是怎樣的,但卻可以想象得到,面對氣勢洶洶、拿著打砸工具的人,這位老人是何等睿智、勇敢、堅定。可以說,如果沒有他,這些舉世無雙的壁畫如今可能就蕩然無存。20世紀70年代,74歲的吳效魯去世,他沒有選擇回到家鄉祖墳,而是留下遺願:“活著我要看著法海寺壁畫,死了你們把我埋在法海寺旁。”據說在法海寺的東北角山坡上,有一個簡單的墳茔,沒有墓碑,走過去甚至不知道墓主人是誰,而那便是吳效魯的墓穴,死後他亦默默守著心愛的壁畫。

帝釋梵天圖(東)局部

帝釋梵天圖(東)局部雖然圖片不及實物百分之一的美。但我看著這些圖片,卻總忍不住紅了眼眶,發自心底的想要去感謝那些曆史上留名或者默默無聞的人。

感謝他們,成就了這份不朽!

0 阅读:43

新Sky

簡介:喜歡請關注【新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