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征方臘前,梁山有6人“借故”不去,他們有2個共同點

古城青衣 2024-05-10 17:48:21

施耐庵在《水浒傳》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

他們行俠仗義。

以公平爲己任,試圖蕩平天下汙濁。

因此,無數國人可以從字裏行間讀出熱血,感受俠義的滋味。

但是有人卻說,施耐庵還是沒能走出時代的桎梏。

在後半部分,安排了好漢們被招安的場景。

其實,他們沒有體會到施耐庵的匠心獨運,他之所以安排後半部分,就是在說明存在于曆朝曆代的一個陽謀。

即使到了現代社會。

這個陽謀仍舊沒有停止,叫“以寇制寇”。

公孫勝的選擇

只有少數的幸運者,可以躲開這場浩劫。

從最終的結局可以知道,一半以上的好漢在,征方臘的途中去世。

只有六個人,幸運地躲開了這場浩劫。

其中最爲聰明的人,莫過于武藝高強的公孫勝。

公孫勝拜師道家,也能掐會算。

在未上梁山之前,他的師傅曾送給他四個字:

“遇汴則止”。

起初,他不明白師傅的告誡。

行走江湖,靠的是意氣相投,靠的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年輕人在未經過社會的打擊前。

總以爲憑借個人的努力,可以取得一番成就。

至于所謂的谶緯預言,一般會抛諸腦後。

隨著閱曆漸長,他們內心會産生越來越多的疑惑,而現實也給不了恰如其分的回答。

谶緯預言,便隨之浮上水面。

師父說過的四個字。

由一粒種子成長爲了參天大樹,最終他選擇了逃離。

他不止一次想要逃離梁山。

那是內心隱隱升騰起的不安在督促他,第一次借口離開,是因爲母親的病痛。

在以忠孝治國的古代社會,反對孝就等于泯滅人性。

因此,這個借口無懈可擊。

可惜後來,他再次被請回了梁山。

這次借著征方臘離開,他清楚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想法。

自己本就是山野間閑人一個,無意于功名利祿。

與宋江等人的選擇不同,宋江等人自然不好挽留。

這個選擇盡顯他的智慧,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能察危險于未發之時。

技能傍身的好漢

神醫安道全,也是幸運的。

他有些傍身的技藝,無論到什麽地方,都可以憑借醫術過上富裕的生活。

可惜生活在塵世,沒有誰能事事順心如意。

用今天的話來說,他的戀人劈腿了小鮮肉。

是可忍孰不可忍,安道全豈能忍受如此背叛?

他決定出手。

自己太過于年邁,根本不是年輕人的對手,浪裏白條張順便幫助他動手。

這個舉動,本來是讓安道全的感恩之舉。

可惜他爲了完成工作任務,又進行了另外一項操作。

在案發現場的牆上,寫下一行足以讓安道全致命的話:

“殺人者安道全也!”

簡單的一句話,直接讓其陷入了萬劫不複的境地。

不得已之下他和盧俊義一樣,被逼上了梁山。

在征方臘之前,不知是偶然還是必然。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小說中沒有交代。

宋徽宗突然召他,到汴梁診治疾病,安道全的命運,又走上另外一條路途。

自此,他走上了太醫之路,走上了和梁山衆人完全不一樣的路子。

也正是因爲這個選擇,衆多梁山兄弟被疫病奪去了性命。

命運使然,也是朝廷那幫人故意安排爲之。

他們的死,會讓那群人額手稱慶。

還有兩個人被蔡京看上,直接調入府中。

一個是擅長篆刻的金大堅,江湖人稱玉臂匠;

一個是擅長書法的蕭讓。

且不說蔡京爲官如何,在書法盛興的宋朝,其技藝絕對算是上乘。

爲了解救宋江,他與金大堅共同僞造蔡京的書信,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若不是在結尾處蓋錯了印章,絕對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蔡京也是一個惜才的人。

這樣的人不爲自己所用,實在是可惜得很。

兩個人因此躲過了這場浩劫,成功地變身爲官府的幕僚。

還有一人,擅長爲動物治病,爲有名的獸醫。

名爲皇甫端。

宋朝重文輕武。

武將地位,必須置于文官之下,再加上幽雲十六州被北方少數民族所占。

根本,沒有合適的地方牧馬。

自然也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皇甫端的出現,如同暗夜裏的一道亮光。

他們爲皇甫端,安排了一個適合其能力的崗位。

皇甫端進入了禦馬監,爲國家禦馬診療。

鐵叫子樂和則是音樂專家。

宋徽宗爲藝術皇帝,非常喜歡這類人物,自然不用到前線去抛頭顱,灑熱血。

最好的選擇

以上幾個人的事例,充分說明一個道理。

在巨大的危難面前,自身必須有能力,才能在危機時刻激流勇退。

這就好比兩個人交易。

你自身必須擁有對方所需要的事物,打鐵還需自身硬。

若是自身沒有傍身的技能。

對方無法從你這裏獲利,自然就無法獲得相應的好處。

當然,還有一個淩駕于這個交易之上的規則。

著名的曆史學家吳思,提出一個著名的定律:

血酬定律。

陳勝吳廣的舉動,可以成爲鮮活的案例。潤之先生曾盛贊他們:

“盜跖莊硚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钺。”

他以三皇五帝案例對比陳勝。

用來說明一個道理:三千年著史,無外乎功名利祿。

如果宋江他們也能像公孫勝那樣,勘破名利迷場。

或許在關鍵的時刻,他們能挽回個人的性命。

小說沒有安排這個結局,也正是芸芸衆生的必然選擇。

日光之下,再無新事。

他們只能在同一個文化背景中,一次又一次,跌入對方事先設置好陷阱。

他們不是沒有想到過躲避。

只是那種身在名利場,享受衆星捧月的感覺,太過美好。

他們斷斷,不會放棄這樣的“精神享受”。

武松在戰爭的中途,突然間頓悟。

離開了隊伍,選擇在一座山間寺廟中終老余生。

這是最好的選擇。

他看透自己的命運,一將功成萬骨枯。

他們是屬于萬骨中的一根骨頭,不是那個坐在寶座上接受賜予的人。

1 阅读: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