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堪的豫中會戰!60萬湯恩伯部隊爲什麽摧枯拉朽還被百姓繳械

文叔逗號 2024-04-14 11:13:11

前言在抗戰時期的中原地區,老百姓當中有所謂的「水旱蝗湯」的說法,其他的都好理解,而這個「湯」就是指的就是湯恩伯的部隊。

在抗戰和內戰時期「中原王」湯恩伯,他的部隊駐紮在河南,在1944年的時候,日本發動「一號作戰」,湯恩伯的部隊多數都是不戰自潰,槍支彈藥甚至都被老百姓給繳械,有的說法是說失去了5萬支的槍。

湯恩伯本來是的13軍的軍長,後來接13軍軍長的是石覺,他的部屬出了一本《石覺將軍逝世周年紀念集》裏面有一篇文章提到,有關于湯恩伯部隊軍紀很差,老百姓深惡痛絕。

那湯恩伯自己怎麽說的的呢?有關于他的一本書是《湯恩伯先生紀念集》這也是湯恩伯過世以後,他的部屬或他的好朋友替他出的,這本書裏面收錄了一些,湯恩伯生前的文章還有演講集,那裏面有三篇文章提到了「豫中會戰」的檢討,其中有一篇他提到。

部隊駐紮地方,對于地方民間情形毫無所知,結果是吃了地方民衆的大虧,這都是自己造成的。他說,你們平常都不注意,等到我們稍微失利,馬上就受到敵僞奸匪來攻擊,連地方政府、仕紳還有民衆,都會來攻擊我們。各部隊的炊具,還有幹糧袋,差不多都丟了一半,槍支也丟了不少。

這段陳述就是湯恩伯爲自己開脫,今天我們就著重來聊一聊豫中會戰,看看這支與水旱蝗蟲並稱的部隊,在戰鬥中的表現。

湯恩伯

「中原王」難堪的河南會戰! 花園口決堤保鄭州 結果鄭州只抵抗一小時

1944年4月17號,日軍正式發動了「一號作戰」也叫豫中會戰或河南戰役,豫中會戰日軍的主攻方向主要是這三個大地點。

第一個是鄭州,國民政府在1938年的時候以水代兵,實施黃河決堤,兩個決口,一個就是鄭州花園口,另外一個就是中牟的趙口。

第二個地點就是許昌,在河南平原的中央。

第三個是洛陽,也是千年古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蔣鼎文,他的司令部就在洛陽。

1944年4月18號,日軍第37師團的主力,有3000人率先渡過黃河,帶了大概20多門的炮,「一號作戰」的第2天就把中牟縣的縣城給占領了,開始分路南下,聽起來會不會太快?3000人渡河,火力看起來就是20門炮左右,而且是有難度的渡河作戰。

在中牟抵抗的,是暫編第27師三個團,國軍這邊的抵抗人數大概是三四千人,可是他們的表現被日軍說,是值得欽佩,因爲他們的武器,也就1~2門的迫擊炮,5挺的機關槍,這個部隊隸屬于暫編第15軍,還有西北軍遊擊部隊複雜的成分。

後來這支部隊,曾經突然間投日,被改編成汪精衛的和平建國軍,接著又殲滅了日僞軍 大概600多人,渡過黃河來投靠,被派在黃河邊駐守。

所以聽起來它的成分其實非常的複雜, 5挺機槍而已,連火線都沒有辦法配置的,總數也只有大概就是一個團的人數而已,日軍竟然還說他們作戰很英勇?

暫編第15軍,他們新編第29師,師長是黃埔6期的呂公良,他是浙江開化人,他下面還有一個團叫第86團,那時也奉命到前線去阻擋,被日軍認爲是沒什麽了不起的部隊,結果卻意外打的很威猛。

日軍還特別在他們的戰史裏面記載,師長呂公良,還親自到前線去指揮,連師長都站在第一線指揮,如此編制缺員的部隊,難怪會一下就被沖垮。

4月18日到了晚間8點,隸屬日軍第37師團的一支先遣部隊,只有300人組成,他們用急行軍的方式,在19日的黎明抵達了鄭州的車站,用繩索直接攀登了城牆,向守軍發動突襲,很快的就把北門給占領,讓守軍是國軍第85軍第110師一部,還有第78軍的3個團,僅抵抗了一個小時就潰退,所以連接平漢和隴海,這2條重要鐵路的鄭州,就在4月20日下午就丟了。

1938年的時候,掘開花園口是爲了保衛鄭州,阻擋日軍的進攻。結果,到了1944年,鄭州只有抵抗了一個小時而已。

接下來日軍就一路南下,在4月29日包圍許昌,5月1日,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之下,戰車沖撞城門,許昌失陷。前面提到的,被日軍稱贊抵抗英勇的,新29師師長呂公良,在許昌殉國。

呂公良

呂公良的這支部隊算是雜牌部隊,在中牟抵抗日軍失敗以後,就退到了許昌,他們在許昌防守的時候,連日軍都說,許昌的守軍被包圍以後,抵抗更加的堅強,不但沒有退卻的樣子,在西門甚至還與日軍展開了肉搏戰,最後的統計是,守軍陣亡了2400人 被俘了858人。

許昌被認爲是河南平原的心髒,也是當時的重要樞紐之一,日軍占領許昌以後,從郾城向右迂回,要朝西北前進,一方面要捕捉湯恩伯的潰退的主力,另外也要開始准備要圍攻洛陽,蔣介石他也緊張起來。

5月1日,電令湯恩伯要集中主力,把第12軍、第13軍、第29軍、第85軍等等,全部都結合起來,要與日軍決戰。

這一次集結了這麽多部隊,最後有決戰嗎?沒有。因爲一個月丟了30多座大大小小的縣城,或者大的城市,所以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落實,失陷的速度太快。

有一本書叫做《飛將軍蔣鼎文》這本書裏面提到一個非常罕見的例子:

那時日軍打下的許昌,坦克經過臨汝,國軍守城的把餐廳裏面的桌椅還有門板,都拿去堆成城門,結果一下就被日軍的坦克給打穿,日軍坦克通過了以後,也不打守軍,直接穿城而過,去打洛陽。

拿桌椅門板來擋坦克,確實是有點自欺欺人,所以一直到5月上旬,大部分的國軍跟日軍一接觸就潰退,諷刺的是這反而讓日軍沒有達到他們原定,消滅國軍有生力量的目標;因爲跑太快,根本沒有辦法捕捉圍殲。

也因爲這樣,地盤丟得多,但湯恩伯的部隊反而都沒有受到很嚴重的打擊,還逐漸朝洛陽一帶靠攏。

而逐漸收攏的部隊,在數量上非常龐大,那能夠保住洛陽嗎?

1944年的5月10日,日本華北方面軍,下達大規模的攻擊命令,准備圍殲第1戰區部隊,另外也要攻擊洛陽,山西的日軍也渡河南下,要一起圍殲第一戰區長官蔣鼎文他的部隊,同時也要掃蕩退到河南西部山區湯恩伯的軍隊。

洛陽在開封以西,經過了多年的興建,有不錯的防禦工事,城外的戰車壕,據說那時候寬5米深5米,還有密布的火力點,另外它的外壕,兩側的壕壁還裝了地雷,而且是通電線的,如果你一觸碰,就會爆炸,城內也有密布的碉堡,不過那時守軍,卻只有14000人。

日軍對于這樣的陣地,實行的方法是,先用炮兵還有戰車炮來射擊,有的日軍甚至于是不顧生死,就直接跳進戰壕內。

日軍的洛陽攻擊戰,雖然也有遇到激烈的抵抗,不過日軍從5月23日開始下達總攻,24日開始攻擊,25日就拿下。

日軍的統計,自己只有80個人戰死 281人受傷,國軍方面陣亡了 4386人,被俘6000多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有數萬袋的糧食,變成日本的戰利品。

剛剛提到一個數字,80對4386,跟對日抗戰中1比10的交換比,數字還更誇張,而且我們是守方。

更心酸的是,當時的河南其實有大饑荒的,遍地都是災民,老百姓沒有得吃,結果數萬袋的糧秣,就這樣的變成日軍的戰利品了,要知道那是餓死了多少老百姓才攢下的糧食。

所以河南會戰結束以後,湯恩伯備受檢討,很多人都批評他,大肆擴軍卻不練兵,導致空前的慘敗,我們也可以從這裏可以看得出來,有了軍隊,要備戰,結果卻不好好的訓練,裝備又差,只要一開打,沒有訓練好的士兵雖然人數多,可是基本上都沒有戰力,只是讓對手創造漂亮的戰績。

敗軍退走征用牛車運眷屬 湯恩伯:我們的軍譽怎麽會不壞?

日軍的一號作戰是在4月17日打響,鄭州是在4月20日陷落,接著是許昌,連洛陽收了也不到10天,4月25日陷落,一個月丟了30多座,中間還有大大小小的其他城市。

不過湯恩伯的部隊還保存了很多,因爲基本上就沒打過硬仗,光在逃跑。之前說日軍也都沒有捕捉到,所以他們到底去了哪裏?

他們都跑到了2個小地方,分別是葉縣與盧氏縣,一個是湯恩伯的軍事重心,另外一個是湯恩伯部隊後來轉移經過的地方。

我們來介紹一下葉縣與盧氏縣這兩個地方,我們第一個先說的是葉縣。

湯恩伯是第一戰區副長官,他的司令部所在地,現在是屬于平頂山市,這裏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發祥地,據說湯恩伯那時候是想要學漢光武帝,在這個地方積極擴軍,據說人數最多的時候高達60萬之多。

爲了養兵,沒有那麽多錢,就只好搞走私或做生意,湯恩伯養那麽多的部隊,只能就地取材,所以就給河南的老百姓莫大的痛苦。

我們在地圖上看,其實葉縣離伏牛山區很近,因爲湯恩伯把這裏作爲大本營,也是他的軍需補給重地,他的嫡系是31集團軍,有4個軍,特別是第13軍以葉縣爲主。

爲了要保護他的大本營,湯恩伯那時候還搞過一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國防工程挖了一條長達千裏的深溝,東起鄭州 西至洛陽,再向南一路到了周口這一帶,就是要保衛他的葉縣。

那時湯恩伯的頂頭上司蔣鼎文,他對這項工程是持反對意見。公開講:“我看有人想要學隋炀帝,在河南開挖邗溝,這項國防工程,在現代戰爭裏面,是完全沒有必要。”

結果湯恩伯依然我行我素,日軍發動1號作戰,在上面鋪個鋼板,日軍的坦克就這樣的輕而易舉地通過。

當時的河南已經夠苦難了,又不體恤這些民工 民力,做這種面子工程一樣的防禦系統,沒有實際作戰效果。

第二小地方是盧氏縣,是在河南西北的一個小縣城,現在是屬于三門峽市,在地理上,也是屬于豫西的伏牛山區。

在抗戰的時候,因爲修建洛陽到臨潼的洛潼公路,又修建了飛機場,有美軍軍機起降,被日軍稱爲河南作戰的的重要地點。

在河南會戰的時候蔣鼎文、湯恩伯,還有河南省省主席劉茂恩,都先後到了這個地方,非常的熱鬧。

據說當時從豫中撤退過來的部隊,牛車是接著一輛又一輛,盧氏這個地方被認爲是河南抗日的一個軍事要沖,勢必是會被特別針對。所以那時日軍組織「盧氏挺進隊」在進攻洛陽的時候也攻進了盧氏。

在5月20日,日軍攻入了盧氏,燒掉了四條大街,還有摧毀了城外的飛機場、倉庫等等。

據當年的百姓回憶,那時百姓都躲到山上,可以看得到日軍進城,後來他們回去以後,看到了盧氏縣的一片焦土。城南一所學校因爲當時有200多名的女學生,還有眷屬來不及逃走,被日軍給追上來,結果不問可知。

在湯恩伯的檢討會議上面,他說這次大家作戰,都把騾子、馬匹都往後方移動,另外再從河南各地,征用很多的牛車。

他說,這些牛車難道都是運送公物?他說他不信,即使絕大部分都是運輸眷屬,除了第13軍對于眷屬有比較好的安置,基本上都在後方,其他的各部隊,基本上都是在運送自己人。

這樣做老百姓看在眼裏肯定很寒心,你征用了我的牛車結果是運送你自己的東西逃跑。老百姓怎麽會不恨我們?我們的軍譽怎麽會不壞?

河南會戰結束,重慶軍委會收到300多封千篇一律,幾乎是一樣的檢舉函:說13軍撤退的時候,人手牽一頭牛。

不過名義上身爲湯恩伯領導的第一戰區主官的蔣鼎文,爲什麽沒有出來制止呢?蔣鼎文最近幾年有出版過一本《飛將軍蔣鼎文》。

蔣鼎文過去是國軍裏面所謂的「五虎上將」之一,抗戰時被指派擔任第一戰區的長官,在湯恩伯的頭上。

我們在很多的文獻,其實可以發現到,蔣鼎文跟湯恩伯非常的不合,湯恩伯完全不理他。

在《飛將軍蔣鼎文》這本書裏面,甚至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講,他和湯恩伯道不同不相爲謀。

雖然湯恩伯的部隊軍紀差可以找出很多客觀原因,但部隊有聚會,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軍紀如何,本身就與將領的治軍水平有著很大關系。湯恩伯內心依然存留了當年的軍閥思維,養兵自重,招的兵看起來多,能用的卻很少,欺負老百姓沖鋒在前,面對日軍丟盔卸甲。而大批士兵也給地方財政帶來了災難。

3 阅读:658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