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僅次于東京大轟炸的漢口大轟炸當年爲何全國保密

文叔逗號 2024-05-16 00:03:03

東京大轟炸的前奏 漢口大轟炸

在抗戰末期,日軍發動了一號作戰,爲了阻止日軍的進一步推進,美軍開始試驗地毯式轟炸,由陳納德所領導的美軍多次對武漢的日軍設施進行轟炸。

在二戰的亞洲戰場上,地毯式轟炸是一種新的戰術。在此之前,東京大轟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襲,而漢口大轟炸則是東京大轟炸的前奏。因此,在東京大轟炸之前,漢口大轟炸的死傷規模是世界上最嚴重的。

美國作爲當時的科技強國,研發了新型的航空燃燒彈,即M69。這種燃燒彈內含數十個長管形狀的子彈,可以集束投擲到目標上。考慮到亞洲建築多爲木結構,一旦受到燃燒彈的命中,大火將不易被控制。

1944年12月18日,美軍出動了92架B-29轟炸機、33架B-24轟炸機以及149架護航戰鬥機,總共投下了500噸的燃燒彈。這次轟炸行動導致大火延燒了三天,使得日本的戰鬥機隊遭受了嚴重損失,同時造成漢口市區一半的建築被毀損。據估計,此次轟炸事件導致市民傷亡超過4萬人。

12月21日,美軍的B-29再次對漢口進行了轟炸,落彈數量高達1000多噸。整個漢口的棚戶區,也就是貧民區,都成了大火的焦點,火勢蔓延了大約10華裏,相當于5公裏的距離。簡單來說,漢口大空襲標志著美軍首次使用燃燒彈對付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並且采用了地毯式轟炸的戰術,這一戰術後來也被應用在日本本土。

被炸後的東京

盡管這個大轟炸的時代一般人都有所耳聞,但相對來說,關于這個細節的了解卻較少。事實上,漢口大空襲造成了約4萬人死傷,比長沙大火更爲慘重的焦土事件,卻鮮爲人知。

由于死傷人數之多,重慶國民政府並不願多談論此事,在當時更是封鎖了消息,這是無奈之舉。

在蔣介石的日記中,他提到了這次轟炸,指出美軍沒有征得他的同意,也沒有提前通知他。他在日記裏面寫下了「雪恥」兩個字,可能是因爲當時的情況不便詳述。畢竟在那個時候,重慶國民政府幾乎完全依賴于美國的支持。

另外,執行轟炸任務的陳納德在自傳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在長江流域,日軍的空軍主力已經被徹底摧毀,漢口的倉庫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這標志著日軍在這一地區的末日即將來臨。隨後,美軍將這種戰術成功地應用到東京、大阪、神戶等日本主要城市的轟炸行動中。而重慶大轟炸、漢口大轟炸與日本的大轟炸之間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這些轟炸行動背後的意義並不孤立。

中國人民的另一場災難 重慶大轟炸

日軍對重慶的轟炸持續了長達六年又十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內,從最初的試探型轟炸,逐漸升級爲100號作戰、101號作戰、102號作戰,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零星轟炸。在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包括1939年的五三大轟炸、五四大轟炸,以及1940年的八一九大轟炸。另外,還有1941年的六五隧道慘案。對于那些經曆過大轟炸的人來說,他們除了記憶深刻的空中飛機轟鳴聲外,還會想起那些放警報的紅燈籠。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爆炸所引發的恐慌和震撼。

1941年初,日軍向中國集結力量,發動了102號作戰的大規模轟炸。其特點在于飛機批次衆多、時間持續較長,采取了對重慶連續轟炸的方式,使用所謂的疲勞戰術。日軍將轟炸重點集中在市民住宅、機關、學校和商店等人口稠密地區。在當時,爲了躲避空襲警報,重慶市民經常需要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都處于警報狀態之下。尤其是在二戰期間,間接死于轟炸的人數最多的事件之一是1941年6月5日發生的重慶大隧道窒息慘案。

在那一天,從傍晚到午夜之間,對重慶實施了長達五個多小時的連續轟炸。這段時間內,所有人都不得不躲避在安全的地方,無法外出。在重慶著名的「十八梯」地區,一條長約四公裏的大隧道成爲了避難所。然而,由于部分通風設施尚未完成,甚至被轟炸毀壞,導致洞內通風不暢。在通風不足的情況下,洞內的市民因呼吸困難而向洞口擠壓,最終導致了許多非受迫性死亡的發生。據估計,死亡人數高達數千人。

此事件發生後,重慶市長吳國桢、重慶衛戍總司令兼防空總司令劉峙以及專任防空副司令胡柏翰等人都受到了處分。

實際上,根據當時重慶衛戍司令劉峙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回憶》中所述,這一事件中的死亡人數超過了1200人。那天,他與何應欽和白崇禧一同前往郊外視察國防工事。由于當時十八梯隧道尚未完工,主要是因爲人們無知且不聽制止,許多人仍然湧向這個未完工的大隧道,試圖躲避空襲警報。結果造成了超過1200人的傷亡。

在經曆了長達六年多的轟炸後,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約爲16376人,受傷人數約爲14000人。重慶的半個城市遭到毀滅,這場轟炸的威力可見一斑。而對于日軍對重慶的轟炸,最造成死傷的事件可追溯至1939年的五三大轟炸和五四大轟炸。

1939年5月,日本軍機對重慶進行了無差別的轟炸,持續了兩天時間,導致超過9000人死傷。市區內的10多條主要街道都被燒毀,樹枝、甚至電線杆上都可見殘肢斷臂。由于重慶是一座山城,缺乏用水,大火難以撲滅,據說這一次花費了三至五天時間才將火勢全部撲滅。

日軍大規模使用燃燒彈,特別是一種名爲鋁鎂合金燃燒彈,其中鎂含量達到92%到96%,並裝填了汽油和石蠟混合物,這使得其威力極大。由于當時中國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後,使得其在面對日軍轟炸時顯得更加無力。

同情中國的美國記者白修德非常有名,他是一位左派記者。在經曆了重慶的五三和五四大轟炸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國暴風雨》中有著深刻的記錄。他描述了重慶第一次遭受大規模轟炸的夜晚,那時正好是四川發生月蝕。中國有著「天狗吞月」的傳說,那個夜晚,挽救月亮的銅鑼聲與爆炸的火爆聲以及受難者的哀號混成一片,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真實地展現了工業暴力機器與傳統農業文明之間的沖突。

重慶的大轟炸後,蔣介石夫婦連續前往探視,試圖安撫民心。重慶國民政府展現出了罕見的行政效率,在短短幾天內動用所有可用的公私車輛和船只,將老弱婦孺全部疏散到市區之外。

在短短三天內,至少有25萬人被疏散,相當于重慶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措施一直持續,每年重慶霧季結束後就開始廣泛宣傳,以鼓勵人們盡快撤離市區。此外,重慶還規定所有建築必須留有防火通道,不能有連續超過10間的房屋,如有必須拆除。

在五三和五四大轟炸之後,盡管發生了六五隧道慘案和其他大規模轟炸如八一九大轟炸,但由于這些緊急疏散和規範措施,重慶直接的死傷人數得以有效降低。這也表明了在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後,即使面臨焦土戰的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産也能得到有效保護。當然,重慶當時雖然有人居住,但並沒有那麽擁擠,而且日本飛機也不僅僅針對重慶,還會轟炸其他地方,如成都等。

從重慶到東京之路 日本「無差別轟X」的最終結果

當時流傳著一副對聯,表達了當時的情景。它寫道:“朝朝聞機(雞)起舞,夜夜枕戈待彈(旦)。”,暗示著人們白天聽到警報就准備逃避,夜晚則帶著武器准備迎戰。關于橫批是否暗示“想起雞蛋”,這個解讀或許有點牽強,主要還是談論著戰爭的陰影。

躲避空襲警報,特別是在重慶這樣的火爐,尤其在夏天,高濕度讓人難以忍受。在防空洞或隧道裏待上三四天,想象一下,尤其是對于身材較胖的人,會感到異常難受。這種生活條件下,空氣汙濁、悶熱無比,需要堅韌的意志去忍受。

在空襲後,重慶的大街小巷斷了電,家家戶戶只能點起太平燈,也就是油燈,來照明。重慶的人們會在不同地方點起燈籠,以警示日本飛機的接近。此外,規定建築物必須留有防火通道,不得連續超過10間房屋,如有則要拆除。

雖然通過文字和描述,很難感受到當時的情景,特別是由于中國的空軍力量薄弱,畫面更顯匮乏。但是最近幾年拍攝的紀錄片《苦幹 中國不可戰勝的秘密》爲我們展示了真實的情況。這部紀錄片記錄了1940年8月19日至20日間日軍對重慶進行的無差別轟炸,飛機投下了大批汽油凝固彈,摧毀了許多精華地帶。

提到這部片子,我們也要提到美籍華人李靈愛。他出資邀請記者雷伊史考特前往中國拍攝紀錄片,爲中國國軍的宣傳做出了巨大貢獻。

日軍采取無差別轟炸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昂貴的軍事行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資源,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但他們肯定是有其要達到的目的,這引發了我們的好奇:日軍的目的是什麽?

日本軍隊當時主要是想摧毀國民政府,以動搖中國人民的抗日決心。在五三、五四大轟炸之後,日本大本營的海軍報導部發表談話,宣稱重慶的民心已經動搖到了極點,甚至蔣介石都准備放棄重慶,遷往四川的成都。他們打算繼續加強轟炸,聲稱即使遷往成都,成都與重慶的直線距離只有兩百公裏,對于日本的海軍航空隊來說並沒有太大差別。

這種言論聽起來傲慢自大,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戰。如果這樣的報道在現代出現,很可能會被批評爲認知戰術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當時有類似的傳言,也不是毫無根據的。美國記者白修德在《中國的暴風雨》一書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說法,稱蔣介石有計劃遷移重慶。從曆史上看,重慶大轟炸的影響不僅僅是死傷人數,還體現在長期躲避防空洞導致的兒童死亡率上升等方面。

重慶大轟炸後的街道

重建空軍抵禦日寇

在八一九大轟炸之後,社會各界呼籲捐款購買500架飛機以實現空中制空。當時中國國軍的空軍非常薄弱,海軍基本上是虛設的,但盡管如此,似乎也應該有對付日軍的應對措施。雖然不談空軍,但地面防空炮的數量卻很少,甚至白修德的書中提到,許多高射炮甚至沒有膛線,因此射程非常有限。

在1938年武漢大轟炸之後,中國空軍基本上已經不複存在,使得中國面臨著一切只能任人宰割的局面。即使僅存的戰機,其性能也太差,升空迎擊幾乎等同于無用。甚至在一度像成都這樣的地方,空軍士校裏也只有一些性能較差的初級教練機,也不得不遵循警報規定。因此,附近的居民只要看到飛機朝西方起飛,就知道要開始躲避警報了;而當他們看到飛機返回時,就知道警報也即將解除。

至今,空中優勢仍然是大國較量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初期的抗戰階段,中國僅僅得到蘇聯的援助,但隨後蘇聯自身被德軍入侵而分心。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才開始得到美國援助。根據美國的要求,從1943年12月開始,中國動用了50萬民工在四川建設和擴建了九座機場,其中五個供驅逐機使用,另外四個則有著長達2600米的跑道,用于轟炸機。在缺乏機械化設備的情況下,所有工作都依靠扁擔、鋤頭和十字鎬等人力工具,這一切猶如螞蟻般的原始建設,類似于兩千年前興建萬裏長城的情景。

盡管這些民工也是轟炸行動的受害者,但重慶國民政府毫不猶豫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用六個月時間建成了這些機場。這種原始的防禦工程的存在有些令人心酸,但我們理解到,對抗工業文明,最終還是要依靠工業文明。

到了1944年6月16日,從四川出發的美軍B29超級堡壘順利起飛,轟炸了日本本土,這是日本本土第二次被美軍轟炸。這次轟炸的特殊之處在于有美國記者的目擊報導,後來成爲重慶媒體報刊的頭版新聞。這也解釋了爲什麽現在的四川人和重慶人在這次轟炸之後會感到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爲美軍在此之後爲了加速打擊日本本土,開始了對中國內地的轟炸,其中就包括1944年12月18日的漢口大轟炸。

這是在東京大轟炸之前,世界上最慘烈的一次單一性轟炸。八一九大轟炸對重慶市建築物造成了巨大損傷,因爲當時日軍使用了新型的汽油凝固彈。然而,更爲嚴重的是美軍研發的E-46集束炸彈,其中裝載了39枚M69凝固汽油彈,造成了漢口四萬人的死傷,中國人的傷亡甚至超過了日本人。這個事件揭示了戰爭在本土發生的悲劇,防禦是必要的,但戰場往往已經成爲焦土,而在反攻時又需要再次面對焦土。也正因爲如此,戰爭的最高指導原則常常是盡量在境外進行。

武漢大轟炸之後,美軍將燒夷彈也投向了東京上空。尤其是1945年3月10日的轟炸,由廣島、塞班島和天甯島出發的超過300架B-29轟炸機裝載著最新型的燒夷彈,對東京進行了大規模轟炸,一次造成十萬人死傷,超過一百萬人流離失所,創下了二戰期間單一空襲傷亡最嚴重的紀錄。

接下來是兩顆原子彈的投放讓日本人自食惡果。

6 阅读:1692
评论列表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