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見三象,遍地添新墳”,指哪3象?昨日春分,天氣怎樣

青絲評文化 2024-03-27 06:59:44

春分,作爲春季的第四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相比其他節氣,它的含義較爲直觀易懂。農曆書中記載:“鬥指卯爲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兩極除外),又當春之半,故名爲春分。”簡而言之,春分標志著晝夜等長,同時也象征著春季的中分點,意味著春季已過半。

春分節氣的意義還遠不止于此。二十四節氣緊密關聯著農耕文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的轉換、雨水的多少、氣溫的變化以及霜雪的持續時間。因此,春分在古代還具有預測年景的功能。民間有老人常說:“春分見三象,遍地添新墳”,昨日春分,這句諺語是否有其道理?二十四節氣的這一特定點,春分,因而成了古人了解和預測夏季氣溫變化的重要途徑。

一、怕無雨

春分節氣象征著春季的中點,此時氣溫迅速回暖,大多數地區的日均氣溫升至10℃以上,伴隨著雨量和降雨頻次的增加。根據傳統觀念,春分無雨會被認爲不吉利,預示著必須等到清明時節才有可能迎來新一輪降雨。春分期間正逢麥苗的拔節期,此時麥苗對水分的需求較高,缺雨將直接影響到麥子的收成。古老的農諺“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和“春分有雨是豐年”,強調了春分日降雨對春季農作物,尤其是麥子和春播作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春分日有雨,則意味著整個春季都將擁有充足的降水,這不僅有助于麥子的豐收,也促進春播作物的良好生長,對農民來說無疑是極好的消息。

二、怕有雪

春分節氣不僅標志著“數九寒天”的結束和氣溫的逐漸回暖,而且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若在春分時節還出現降雪,將對農作物産量産生負面影響。農諺“春分雪花飄,農民要吃黑”象征著春分時的降雪會導致麥收減少,迫使農民轉而食用如高粱等黑色粗糧。在春分期間,麥苗進入拔節期,降雪導致的氣溫驟降至冰點以下會影響麥子、豌豆、蠶豆、油菜籽的成熟和收成。此外,對于正處于開花結果階段的果樹來說,降雪會導致大量落花落果,嚴重減少産量。因此,春分時節的降雪對農作物和農民來說是極爲不利的。

三、怕熱

春分節氣時氣溫通常變暖,但如果炎熱則被古人視爲大患,如農諺“春分熱烘烘,清明谷芽爛”所暗示的,過熱天氣可能會引發倒春寒,對麥子産量和春季播種産生不利影響。倒春寒會使得尚未出土的種子腐爛,降低出苗率和速度。盡管在過去,技術和生産力的限制使得倒春寒造成嚴重損失,但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如磷酸二氫鉀的噴施,已經能夠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從而減輕了倒春寒的影響。科技進步和收入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倒春寒對農業的不利影響。

結語:

關于春分,民間俗語還有很多,如“春分不見分,糧食貴如金”、“春分春分,該分則分,不分遭瘟”和“春分春不分,米面貴如金”等,雖然說法不一,但它們傳達了一個共同的信息,那就是是春分節氣應當符合自然時令的變化,如適時的降雨和氣溫回升。如果春分時節天氣異常,可能會導致糧食減産、價格上漲,甚至引發倒春寒和其他自然災害,進而影響米面價格。因此,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糧食減産必然帶來饑荒,故而說“春分見三象,遍地添新墳”也毫不誇張。這些諺語強調了春分對農業周期的重要性以及與之相關的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産量和價格的影響,在古代是指導農業生産的重要依據。

0 阅读:0

青絲評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