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熱嗎?看看古人農諺都有哪些說法,提前做好防備!

青絲評文化 2024-04-22 03:35:13

在2022年夏季,北半球經曆了極端的高溫熱浪天氣,足見氣候變暖的影響依然顯著。盡管過去三年出現了降溫效應顯著的拉尼娜現象,但它並未能根本改變全球氣溫的整體上升趨勢。事實上,隨著溫室氣體濃度的不斷上升,地球的熱量不斷累積,導致2015至2022年成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八年。這一數據來自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報告,進一步強調了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和嚴峻性。

而影響最爲普遍的是厄爾尼諾現象,在其形成的早期(夏季)對熱帶及南半球天氣氣候系統的影響最爲顯著;在發展的高峰期(冬季),影響雖仍維持在熱帶,但擴展至高緯度,並明顯影響北半球的冬季氣候。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共同構成了ENSO循環,其中厄爾尼諾現象涉及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的溫度升高。這種暖水現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通常在夏、秋季節發生,而ENSO的整個周期通常爲2至7年,平均周期爲4年。在2023年3月,多國宣布“三重”拉尼娜現象結束之後,一些氣象機構便預測稱,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將在夏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預示著全球氣候可能將面臨新的變化。

專家表示,2023年是厄爾尼諾發展年,其影響可能非常深遠,預計“2024年有超過60%的概率將是曆史上最熱的一年,或者說平均氣溫可能突破曆史記錄”。在此基礎上,世界氣象組織的預估顯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逐漸增強:從2023年7月至9月,轉變爲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將增加到80%;從6月到8月,這一概率預計將增加到約70%;而從5月至7月期間,轉變的可能性初步爲60%。這種從ENSO中性狀態轉變爲厄爾尼諾狀態的遞增趨勢,揭示了全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變化。那麽,除了科學的預測外,民間傳統文化中的農諺又有哪些說法呢?

一、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熱

這句俗語大意是說若本地冬季異常寒冷,次年夏日便需加強防暑措施,因爲夏天的氣溫可能會異常炎熱。反之,暖和的冬季通常預示著次年的夏天可能會更加涼爽。這種由冬天的冷暖來預判夏天溫度的方法,是根據我國古代哲學觀中的平衡法則。按照這一觀點,世間萬物總是處于互相平衡的狀態,一個季節的極端氣候往往預示著另一個季節的對應變化。古人據此認爲如果冬天過于寒冷,通常意味著夏天將異常炎熱。

二、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夏天的高溫少雨,尤其在小暑和大暑節氣期間,常導致土壤開裂,天氣晴朗,這種情況很容易引發伏旱,進而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産量。這種夏季的炎熱和幹旱,通常與小寒和大寒節氣的降雪情況有關。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如果在小寒和大寒節氣都沒有下雪,這預示著到了來年的小暑和大暑節氣時雨水會非常少。因此,小寒和大寒不下雪則常被古人視爲一個不好的兆頭。

三、三月三太陽笑,六月六火燒頭

六月六是農曆中非常熱的三伏天時期,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如果之前的三月三,即上巳節的那天是大晴天,那六月六將會出現“火燒天”的酷熱天氣,表明氣溫非常高像是被架在太陽上烤一樣。上巳節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前往水邊進行沐浴和曲水流觞,以祈求除去災禍和不吉之兆,所以這天的氣候通常宜人。

四、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飕飕

我們熟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由頭伏、中伏和末伏組成,頭伏和末伏固定爲10天,而中伏根據年份不同可能爲10天或20天。入伏的時間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確定,末伏則開始于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例如,2024年的三伏天從7月15日至8月23日,分別爲頭伏、中伏和末伏。民間常根據“公伏熱死牛,母伏涼飕飕”的說法判斷三伏天的溫度,公伏暗示極熱,母伏則相對涼爽。今年的入伏日期爲農曆六月初十,屬于母伏,按照古人的說法似乎不會特別熱。

總結來說,農諺體現了我們老祖宗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智慧,它們在很大程度上總結了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産之間的關系,爲我們的祖輩提供了指導其日常生産與生活的寶貴知識。例如農諺“春雨貴如油”,便生動的揭示了春季降水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還反映了古人對天氣變化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理解。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的顯著變化,原有的氣候模式也發生了改變,這使得一些傳統的農諺在今天可能不再那麽精確或可靠。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要求我們必須采用更科學的方法來預測和應對天氣變化。因此,盡管農諺中蘊含的智慧依然有其參考價值,我們仍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定期關注氣象預報,來幫助我們更加精准地理解和預測天氣。

0 阅读:3
评论列表

青絲評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