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見鍾情的戀人原型是我們的父母?

天亮了 2024-05-13 16:02:32

最近在讀武志紅老師的《爲何愛會傷人》,看到“一見鍾情或是致命誘惑”這一章節我犯了難。

武志紅老師說:“一見鍾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見鍾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說不可靠,是因爲我們容易執著于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我們拿著這個模子到處去套,套中了一名異性,就一見鍾情了。但對方和你的想象經常大不一樣,你以爲他是你的戀人原型,但這不過是你潛意識中對父母的執著而已。

我反複思考這句話:難不成我們的戀愛對象,都是跟我們的父母多多少少有點關系?

之所以說可靠,是因爲我們很難擺脫過去,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深深紮下了根,這一點很難擺脫。

關于如何能得到一段相對好的愛情?

武志紅老師說:比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戀人”,也要去找一個“好的戀人”。

這一點我還是蠻認同的,在愛情的道路上,我們往往執著于去尋找「正確先生」or「正確小姐」,但是有沒有反省過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的戀人呢?你在尋找正確對象的同時,對方也很可能在尋找你?

在戀愛中,如果你找到了一個“好的客體”,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體”,那麽雙方就會進一步成長,真正從孩子變成成人,從對父母原型的執著化爲對情侶的愛。

我讀大學的時候,應該是有一見鍾情過吧。

那個學長很帥,個子很高,每次碰到他都會心砰砰的跳,他經常去圖書館,這也是我經常泡圖書館的原因,哪怕只是稍微的看看他,覺得都是好的。但我對他也只是遠觀,並沒有近距離接觸過,一句話都沒有。

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對他的感情,其實更像是對一個美好事物的欣賞,覺得他很帥,又那麽愛學習,完全是我的理想型。但我爲什麽不敢接觸呢?我怕會沒有什麽好的結果。我面對他的時候太過自卑了,以至于我連跟他說話都不敢。

這個只能稱之爲一段小小的暗戀。

還有一個是我的直系學長,我剛讀大一,他讀大四,我們因爲一點班務上的事情有所往來。我跟他現在還有微信聯系,屬于那種點贊之交,偶爾會問問對方過得好不好。怎麽說呢,他應該是屬于大學時我比較喜歡的理想型吧,同樣是很帥,個子高高的,還是我們學校的國防生。

但爲什麽沒有開始,因爲我當時聽說他已經有女朋友了,再說了,一個大一的女生怎麽可能追大四的。

我在愛情上還是稍微有點膽怯的,尤其是現實中的愛情,當我遇到心儀的對象我會先衡量自己是否能跟對方配得上。如果對方很優秀,我可能就不敢追了,歸根結底還是不太自信吧。

其實挺後悔的,因爲我個人的原因在大學沒有談幾段戀愛,實在是可惜。

再來就是我的初戀男友,也是我老公,我們倆是屬于網戀奔現。可是你要說他跟我父母有點像嗎?我怎麽看都不太像。我也很疑惑自己爲什麽會喜歡上他?因爲他脾氣很好嗎?又或者對我很溫柔,然後有點名校光環。

感情很多時候其實是說不明白的,特別玄乎。

我還是相信,兩個人能走到一起一定是某種特別的緣分。因爲我們當時認識的時候,我還在烏魯木齊讀大學,他當時已經在廈門工作了,我們雖是老鄉可是從不曾相識。只因爲我要考廈大的研究生,然後就機緣巧合在微博上認識了他,我們都沒有男女朋友,才有時間在網絡上聊天,一來二去還就真的喜歡上了彼此。

再後來談戀愛當然還是要奔現的,但是很奇怪,第一次見他,就覺得非常熟悉,像一位認識了許久許久的老朋友。

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理論”,在我和他的愛情上是完全說不通的,他和我父親也不是很像,而我跟他媽媽也不像,我們倆也不是很相同,可是就像愛了,然後兩個人在一起了,還結婚了這麽多年。

我在想,我們試圖把現實中的愛情都放在心理學上去追本溯源,可是愛情有個體的多樣性,怎麽可能一切都能完全說得通呢?

來電的感覺,是絕對的誘惑。

這句話沒錯,我在談戀愛初期有過那種來電的感覺,他在我眼前我根本就移不開眼睛,我再也看不到其他人,眼睛裏只是他。但這也只是在戀愛的初期,等到後來雙方都已經變得很熟悉了,戀了很久之後,就再也沒這種感覺了。

未必每個人談戀愛都是以父母爲原型的。

我不是很喜歡我的爸爸,因爲在我的印象中他脾氣是有點暴躁的,雖然也疼我,可是他也學不會好好說話,太凶了。小時候他也比較忙,對我的關注也就更少了。我性格比較驕縱,一度以爲自己不會被人愛。直到遇到我老公,其實之所以喜歡上他,是因爲他對我挺好的,我發脾氣無理取鬧他都是在我身邊那種,他不會對我發火。

所以你看,我所選擇的對象恰恰是跟我的父親相反的。

武志紅老師說,我們每一次重要的生命感覺,幾乎都在童年第一次建立。這些感覺才是我們心靈的內容,而理性的認識是附屬品。

可我對童年的感覺是非常模糊的,我只記得當時的我太過貧窮了,很想要讓自己擺脫貧困。我本以爲自己會找一個大款,然後讓自己過得稍微輕松一點兒,可是後來,我並沒有,我老公家庭條件和我差不多,他也是得完全靠自己,也正因爲我們倆都得靠自己吧,在這方面,價值觀還是蠻相同的。

一切的情緒都是迷人的,快樂迷人,而憂郁和痛苦也一樣有感染力。于是,童年習慣了快樂的人,以後不斷重複快樂;童年習慣了憂郁的人,以後不斷重複憂郁;童年習慣了痛苦的人,以後不斷重複痛苦。

但,如果沒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難不成在長大後不會幸福快樂嗎?

我不覺得是這樣。我的童年快樂嗎?還算可以吧,雖然家庭條件相對比較差,但我媽媽給了我很多愛,還是有人寵和驕縱的。童年除了物質上其他都可以,但我仍然不願意回到童年時期,因爲童年太窮了。

我更喜歡屬于我的當下。

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一個人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也沒有那麽絕對。我們不應該太過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你原生家庭不幸福,那麽往後都不會擁有幸福嗎?也未必,關鍵是看你自己以什麽樣的心態過這一生,有無正確認識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太過于迷戀理論了,而是要看自己的感覺。

我們可以適當分析自己,探求自己,但要懷揣有疑問的精神。

一切都沒那麽絕對,在愛情的道路上,我們在尋愛,談愛,同時也是在認識自我。

一見鍾情的戀人原型是我們的父母?

對于這個觀點,你認同嗎?

END.

參考:武志紅《我和愛會傷人》

0 阅读:16

天亮了

簡介:當紅情感作家,做一個通透的女子,不自輕,不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