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武創作《戰華北》,聶榮臻作序:毛主席的指揮藝術令人折服

興衰五千年 2024-04-14 16:23:10

前言

作爲華北軍區的司令員,聶榮臻對解放戰爭時期華北的各項軍事行動了如指掌。即使到了晚年,聶榮臻元帥都能清楚地說出所經曆戰役的基本情況。

因此,在回憶錄《戰華北》創作完成後,楊成武上將便決定將其送到聶榮臻元帥那裏,請他對其中的數據材料進行指正,並爲該書作序……

聶榮臻:毛主席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

1983年6月,楊成武上將當選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兼任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

任職期間,楊成武上將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撰寫了一本回憶錄,取名爲《戰華北》,並請他的老上級聶榮臻元帥作序。

1986年1月,收到楊成武上將的作序請求時,聶榮臻元帥非常高興,于1月13日在序言的開頭,寫道:

“《戰華北》,是楊成武同志的第三本回憶錄了。我是贊成老同志們寫革命回憶錄的。只要實事求是,材料真實可靠,寫作態度嚴肅認真,注意總結曆史經驗教訓,就會有利于對後人進行傳統教育。”

從序言的開頭可以看出,聶榮臻元帥對老部下撰寫回憶錄是鼓勵的,但也提出了要求,要求他們不能杜撰,不能不尊重事實。

緊接著,聶榮臻元帥在序言中又說:

“《戰華北》是楊成武同志對親身經曆的華北解放戰爭的回憶……一九四八年下半年,華北的主力部隊整編爲三個兵團,楊成武同志任第三兵團司令員。華北解放戰爭的全過程,自始至終,他都參加了,而且在前線擔任指揮,情況熟悉,他的回憶錄對讀者會是很親切的。”

這段話,從側面交代了《戰華北》這本書,是楊成武上將親身經曆的曆史,在內容上是可靠的。

而在接下的內容中,聶榮臻元帥介紹了華北解放戰爭的發展概況,說明了解放戰爭是極不平凡、極其緊張和激烈的,也說明了華北部隊在解放戰爭期間取得的輝煌勝利,是華北軍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令人敬佩。他說:

“正是由于毛澤東軍事思想和廣大軍民的高度積極性相結合,才産生了無敵的力量,大大縮短了戰爭的進程。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華北部隊共殲滅和改編敵軍一百零一萬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每當我想起這些,便對華北軍民産生一種由衷的敬意!”

接下來,聶榮臻元帥又在序言中澄清了在平津戰役之前,有人認爲華北戰場上沒有打多少大仗,是因爲他們不了解這個時期的實際情況。

對此,聶榮臻元帥說:“一九四八年下半年,華北部隊組成了三個兵團,只要需要是可以打一些大仗的。但是,當時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已經對全國的解放戰爭醞釀了一盤好棋。華北部隊在整個棋局上有自己的重要位置。”

對于華北軍區在全國解放戰爭這盤大棋上的作用,當時的軍區司令員,如今的聶榮臻元帥說:“今天想起來,毛澤東同志作爲一位天才的軍事家,他的指揮藝術不能不令人折服。而我們作爲整個棋盤上的棋子,完全應當服從全局。”

而在提到華北軍區在當時的重要任務時,聶榮臻元帥說:

“這時華北部隊的任務,是全力配合東北決戰,隔斷華北的敵人,不使其出援東北。再說自解放石家莊以後,華北的敵人主要集結在平津張一線,只有太原大同兩點有閻錫山的兵力防守。因此,除令徐向前同志領導的第一兵團攻打太原外,確定第二兵團楔入熱西、冀東,緊緊拖住關內的敵人不放;第三兵團則西出傅系部隊的老窩綏遠。由于西出綏遠的任務重要而又艱巨,毛澤東同志把我和楊成武同志叫到西柏坡當面作了指示。”

在寫這段話的時候,聶榮臻元帥的腦海中出現了他和楊成武一起趕到西柏坡,向毛主席接受任務的難忘歲月。那是1948年8月……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並,組成華北軍區。

5月20日,華北軍區正式成立,聶榮臻被任命爲司令員,薄一波任爲政委,徐向前爲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爲第二副司令員,蕭克爲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爲參謀長,羅瑞卿爲政治部主任,王世英爲副參謀長,蔡樹藩爲政治部副主任。

華北軍區成立後,所屬野戰部隊編爲2個兵團,即:由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的第一兵團,轄第8、第13、第14縱隊,徐向前兼任司令員和政委;由晉察冀野戰軍組成的第二兵團,轄第2、第3、第4、第6縱隊,楊得志爲司令員,羅瑞卿爲第一政委,楊成武爲第二政委。

此外,華北軍區還直轄第1、第7縱隊和炮兵第1、第2旅及華北軍政大學、冀中軍區、北嶽軍區、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冀南軍區、太嶽軍區。

整個華北軍區擁有部隊42萬余人,民兵110萬余人。

華北軍區的成立,是以毛主席爲首的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決策,是爲了適應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需要,而作出的。

此時,東北的形勢到了十分重要的關口。爲了解決東北的問題,毛主席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自長春南下錦州,封閉東北大門,在東北境內把敵人消滅。

毛主席判斷,在東北野戰軍攻擊錦州的時候,蔣介石很可能會要求華北的傅作義,命令國民黨軍出關增援。這樣一來,對東北野戰軍解決東北的過買的那個軍十分不利。

因此,毛主席把戰略決戰的突破口選在東北,把華北放在戰略配合的地位,也就是說,讓華北軍區要全力控制關內國民黨部隊,不使敵軍出關,以支援東北奪取遼沈戰役的勝利。

那時候,爲了配合東北野戰軍的行動,毛主席要求華北軍區要組織一些重要戰役。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聶榮臻先後組織了熱西、冀東戰役和保北戰役,其目的就是要拖住傅作義的主力部隊,並利用這一機會,吃掉傅作義的一部分有生力量。

7月,中共中央收到林彪在東北發來的電報。在這封電報裏,林彪要求中央派華北的部隊打大同,分散傅作義的主力,以便配合他調派東北野戰軍的主力南下錦州作戰。

8月2日,聶榮臻找到楊成武,對他說:“毛主席找我們去一起談,任務是准備配合東北作戰。東北部隊要攻打錦州,先准備打錦西、沈陽增援的敵人。毛主席考慮要華北軍區部隊配合東北作戰,把華北的敵人拖住,不讓他們出關,否則東北作戰會受影響。你指揮的部隊組成第三兵團。具體情況我們到西柏坡去談。”

聽了聶榮臻的話,楊成武感覺到一定有大的任務。當天晚上,楊成武努力讓自己入睡,將精神養足,好接受毛主席的指示。

8月3日,聶榮臻和楊成武一起,騎馬來到了西柏坡。在西柏坡,聶榮臻和楊成武首先見到了周恩來。

隨後,聶榮臻和楊成武又見到了中共中央的五大書記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和任弼時。

在向聶榮臻和楊成武下達了進軍綏遠的任務後,毛主席說:“晉察冀野戰軍6個縱隊,現在改組爲華北軍區二、三兩個兵團。以第三縱隊、第四縱隊和二縱隊的一個旅,組成第二兵團,以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的兩個旅、第六縱隊組成第三兵團,並統一指揮晉綏的第八縱隊、內蒙的兩個騎兵師以及晉西地區的地方部隊,由楊成武任司令員,李天煥任副政治委員。”

緊接著,毛主席就華北軍區3個兵團的作戰任務,做出了明確指示:“第三兵團准備進軍綏遠,開辟新的戰場,配合東北野戰軍的作戰行動。綏遠爲傅作義所必救,你們把傅作義部的主力拖住在平綏線,調動他們向歸綏轉移,使華北的敵人不出關、少出關。與此同時,第二兵團則出擊冀東,以一部在承德、北平線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另以一部在北平至張家口地區行動,配合你們三兵團在綏遠的作戰行動。徐向前、周士第的一兵團仍在山西作戰,對付閻錫山。這樣,就可以保證東北野戰軍作戰的勝利。”

聽了毛主席的話,聶榮臻覺得毛主席真是高屋建瓴,深謀遠慮,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

關于這次接受任務的情景,楊成武也非常難忘,關于毛主席要他對進軍綏遠的困難應有足夠估計這件事情,在他的回憶錄《戰華北》中寫道:“毛主席說:‘你搞不到糧食,就站不住腳……你們到綏遠要站住腳,就得准備餓三天肚子,吃兩天草啊。’”

出師綏遠的任務便定下來後,聶榮臻和楊成武于當天晚上,便商量了第三兵團政委的人選。

對于第三兵團的政委,楊成武建議由晉綏軍區政委李井泉擔任,聶榮臻也覺得李井泉是一個合適的人選,便一起向中央提出了建議。

聽了聶榮臻和楊成武的建議,毛主席表示同意。這時,毛主席到達西柏坡還不到兩個月。

就這樣,華北軍區的野戰部隊便調整爲3個兵團,其中:

第一兵團轄第8、第13縱隊和由太嶽軍區部隊編成的第15縱隊,仍由徐向前兼任司令員和政委;

第二兵團轄第3、第4、第8縱隊,仍由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委;

第三兵團轄第1、第2、第6縱隊,楊成武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委;

此外,華北軍區還增建了晉中軍區,羅貴波擔任司令員兼政委,而將第7和第14縱隊劃歸軍區直接指揮。

擔任了第三兵團的司令員後,楊成武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任職之後,楊成武遵照中央和軍區的指示,努力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爲即將到來的任務,夜以繼日地做著准備。

爲了解決楊成武到綏遠的問題,毛主席特意作出指示,撥給第三兵團10萬銀元,讓他們購買糧食。對此,楊成武和第三兵團的廣大指戰員都十分感激。

幾天後,第三兵團的團以上幹部聚集在狼牙山東麓的遠台村舉行出征綏遠的動員大會。在動員大會上,聶榮臻親自到場,並做了國內外形勢和三兵團進軍綏遠配合東北野戰軍作戰的動員報告:

“關于華北的發展趨勢,除太原外,目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就是北線,我們要在那裏想辦法。消滅北線之敵是東北與華北的共同任務,二兵團打到冀東去就是爲了配合東北。現在不是敵人向我根據地進攻的問題,而是我們要到敵人的線上作戰的問題。二兵團到冀東一打,傅作義立刻把兵調過去,我們在保北一打,他又馬上把兵調回來,狼狽不堪。有人稱傅作義爲‘調兵司令’。現在傅部老巢空虛,根據軍委指示,三兵團要排除一切困難,堅決抄掉他的老巢,給他以重大威脅。解放綏遠,使華北與東北連成一片,對解放全國有戰略意義。”

9月5日,在楊成武的率領下,第三兵團離開駐紮地,向綏遠進發。不久後,部隊便按預定計劃,攻占了隆盛莊、豐鎮、集甯、新堂等地,進逼至歸綏城附近。

果然,第三兵團的突然行動,給了傅作義一個大大的震驚。很快,傅作義便命令麾下的第三十五軍、暫編第四軍、新編騎兵第四師等10個師的兵力向西馳援。

在這種情況下,張家口的兵力變得十分空虛。此時,楊得志的第二兵團向向平張線出擊,張家口岌岌可危。

爲了保住張家口,傅作義趕緊將西援歸綏的第三十五軍調到張家口。在這樣的調來調去中,傅作義的部隊根本無法穩定陣腳,到處被打。

在兩個月的作戰中,楊成武率領第三兵團,殲滅了國民黨軍1萬多人,解放了綏遠廣大地區,達到了牽制傅作義部的目的。

此時,聶榮臻又命令其他部隊連續出擊,襲擾國民黨在華北的部隊,以小勝集大勝的方式,殲滅了不少國民黨軍隊。

10月1日,羅榮桓簽發了《准備奪取錦州,全殲東北敵人》的戰鬥動員令。10月15日,錦州解放,東北國民黨軍以陸上撤向關內的道路被完全封閉。

對此,毛主席感到非常高興,揚著手中的電報,大聲說:“錦州解放了!錦州解放了!要使機關的同志們都知道,解放錦州這是一個大勝利!”

在攻取錦州期間,傅作義的大部分兵力被華北解放軍牽制,僅僅從他統轄的60萬大軍中,抽調出了5個師的兵力,運往葫蘆島。而這點兒兵力,對于解錦州之圍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另一方面,對麾下部隊被華北的解放軍牽著走,傅作義感到非常憤怒,利用解放軍大部隊出擊的機會,和蔣介石一起制定了一個偷襲石家莊的計劃:派遣10萬軍隊偷襲石家莊,對內的代號爲“穿心戰術”,對外的代號則是“援晉兵團”。

不得不說的是,傅作義的搶點的確很准。此時,毛主席已經將所有的兵力派往前線,甚至連中央警衛團前往澤園打太原了,而西柏坡只留下了一個警衛連的兵力和一些地方武裝,所有的加起來,也就不足1千人。

然而,讓傅作義被想到的是,這份情報很快便來到了中共中央的桌子上。得知這份情報後,毛主席卻淡然地對楊尚昆說:“要給傅作義一點厲害看看。”

想到周恩來已經在部署疏散中央機關的事情了,楊尚昆有些著急地說:“我們現在可是身處險境,要怎樣給傅作義好看呀?”

見楊尚昆這樣說,毛主席笑著對他說:“這項重任就要交給你了!”

隨後,毛主席便組織了周恩來等人一起討論。

在討論的時候,毛主席笑著對周恩來說:“老蔣以爲我們把主力都拿去打太原和歸綏了,想趁這個時候偷襲我們後方,把首腦機關摧毀,最好是能把我們活捉。好家夥,想的可真厲害,這可惜他們這次又要遭殃咯!”

聽了毛主席的話,周恩來擔憂地說:“既然他們要來,那我們也要留人等著他們來,可我們的主力確實許多不在身邊。他們後天就要來了,不准備好,我們要吃虧。”

緊接著,毛主席環視了一周,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表情,毛主席淡淡地說:“假若敵人天亮就來,那我們的主力部隊也來不及,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到門口了。《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用‘空城計’瞞天過海,我看啊,咱們主力軍未到前,也來個‘空城計’。再發幾篇新聞稿,挫挫他們的士氣,或許也就不敢來了。”

毛主席的話說完後,周恩來知道傅作義要吃虧了,便笑著說:“主席,你可真成了活孔明了!”

很快,毛主席便起草了一則新聞稿,要楊尚昆交給新華社播發,並讓新華社將傅作義的計劃公布給全國人民。隨後,毛主席又爲新華社寫了幾篇評論,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並嘲諷傅作義說:“你們還有幾個月就完蛋了,還想偷襲石家莊,北平還想不想要了?”

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消息面前,謹小慎微的傅作義最終放棄了偷襲石家莊的計劃,白白放棄了一個大好機會。

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除去隨後撤走的少量兵力外,國民黨在東北的部隊大部被殲,東北全境解放。

隨後,傅作義先後放棄了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以加強張家口、北平、天津、塘沽的防衛,保證西撤或南逃的通路。

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

11月18日,毛主席要求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提前在21日或22日取捷徑以最快速度隱蔽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的國民黨軍隊。

此外,爲了迷惑和穩住傅作義集團,毛主席又命令華北的解放軍撤圍歸綏,緩攻太原。

很快,80萬東北野戰軍和13萬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的部隊,外加東北、華北軍區地方部隊,共約100萬人參加平津戰役。

11月29日,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東北和華北人民解放軍發起平津戰役。

12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任命聶榮臻爲平津衛戍司令,薄一波爲政委。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

當天,中共中央又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敵委員會,林彪爲書記,統一領導平、津、張、唐地區的作戰和接管等工作。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勝利結束,華北再無大的戰事。

對于華北解放軍和東北解放軍的相互配合,聶榮臻在爲《戰華北》作的序中,說:“華北部隊就在東西兩個方向上緊緊拖住了敵人,使關內敵人疲于奔命,無力增援東北。這對東北問題的解決起了重要的戰略配合作用。東北全境解放,東北野戰軍入關,兩個戰略區的部隊彙集一起,又自然造成壓倒的優勢,華北的問題也就迅速解決了。”

1986年1月13日,聶榮臻在《戰華北》序言的最後,寫道:

“歲月流逝,轉眼間,這段驚心動魄的曆史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偉大的曆史永遠是壯麗的,每當我回憶起這些,就感到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楊成武同志的《戰華北》,也將有助于許多老同志重溫這段光輝的曆史,從中得到啓迪。”

1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