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哪裏,美術就在哪裏——走進青年美術教師的創新課堂

中國網教育 2024-05-14 09:48:27

每個年齡段都有愛上美術課的學生。

那些水彩描繪的畫卷、顔料塗就的紋理、水墨暈染的意蘊,會印在記憶裏,伴隨人成長,從幼年到成年。

美術課上,學生們能練就一雙懂得觀察的眼睛,會在心裏埋下一顆持續生長的美的種子。美術課外,這顆種子能帶他們在生活中領會個性審美與共性情感的關系,用更深邃的思考與更具鑒賞水准的觀察來了解他們所身處的世界。

這一切都離不開那些“創造力爆棚”的美術教師們。在“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指導下,他們深耕專業技藝、留心自然變化、關注社會生活、體察人文思潮,他們用藝術的畫筆描摹,更用思想的畫筆塑造。

教室裏、山野間、社區旁……在與青年美術教師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徜徉藝術世界的欣喜與獲得感。對美術、藝術與美育,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悟。讓我們聽聽他們關于“美”的故事與心聲。

張文(左)把設計吉祥物的經曆當作教學素材分享給學生。受訪者供圖

用畫筆表達內心、描繪世界

“畫面最左側是一個拿著武器正在噴火的恐龍,旁邊稍矮一點的是它的同盟。右側是參與戰鬥的另一個陣營。”拿著一幅看似亂糟糟的畫作,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棲鳳小學美術教師汪月月聊得起勁,“這是一個一年級小朋友的作品,盡管很多內容都以線條表示,但他的構思連貫清晰。”

汪月月坦言,一開始她並不理解學生的作品想表達什麽,但她相信,“筆尖的線條就是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外化”。因此她耐心地仔細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孩子們的筆畫間是有神韻的。我也會讓他們走上講台,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鼓勵他們把心之所想自由大膽地表達出來。”汪月月說。

在青年美術教師的課堂上,美術不僅可以是學生表達內心的方式,還可以是學生認識世界的手段。“遠到‘有風的地方’大理沙溪,近到‘江南水鄉’南浔古鎮,再到山水詩歌環繞的楠溪江,我們在自然與傳統中找尋創作的靈感,用作品傳遞生命力。”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部教師張文帶領學生用腳步和經曆觸發生命體驗。

  “沉澱下來的民族記憶是美育的根。”張文在行動中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美育的一個重要邏輯是紮根,幫助學生找到土壤,讓他們在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

從身邊出發,美術的表達有了更多可能。“一段衛生紙、幾根水彩筆,折疊、剪裁、點染,孩子們通過這種方式體驗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紮染。”《花手帕》課堂上,汪月月讓美術成爲學生的一項技能。

在美術的園地中耕耘,他們以熱愛、專業和鑽研,一個人帶動一批人。“每個人都有自己藝術的高光時刻——那些分享時眼裏有光、內心澎湃的瞬間。”張文說,“我們找尋藝術在社會空間的多元化表達方式,讓藝術服務社會、走進生活,讓美術成爲技能和抓手。”

汪月月常常鼓勵學生用畫筆把心之所想自由大膽地表達出來。受訪者供圖

生活的曠野裏靈感無限

杭州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及花器設計者是張文的另一個身份。“平日裏,我會帶我的女兒到杭州的各個角落感受四季輪回、感知城市發展。因爲看過美好才能創造美好。”張文常常把那段在生活中尋找靈感、設計吉祥物的經曆當作教學素材分享給學生。

藝術創作的確離不開生活感知。張文和孩子一起欣賞西湖的四季,爬上拱宸橋感受兩岸的古色古香,沿運河行走感知城市的發展脈動。“秋日良渚稻田的金黃、博物館裏青瓷的細膩溫潤、水汽氤氲中西湖山水的墨色悠悠,這些都是創作的靈感源泉。”張文介紹,“我想讓遊客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這裏的氣質,記得住‘江南憶’。”

工業設計和動漫設計的學科背景讓張文對産品和形象有了更好的把握。但他更相信,“美是感受力”。“接小朋友放學的時候,我們找到了吉祥物最純粹的喜悅之姿。”張文的藝術設計始終與生活交融,“下課鈴聲響起,小朋友像放了閘的河水,奔湧而出。那種雀躍、歡快與純真,就像運動員們奪獎時帶給人的感受一樣。”這一切,他的學生感同身受。

獨特的環境與記憶是成長的底色,也是美術的基因。“家鄉的景色是最好的美術課素材。”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中心小學羅麟璇介紹,學校合並前,他在蕉嶺縣長潭鎮中心小學任教。一節《找顔色》的美術課,讓他和那裏的學生一起,記錄下曾經或許熟視無睹的斑斓多姿。

“仲夏,推開門,滿目金黃湧現,稻香混著花香鑽進鼻子。秋天,格桑花、水庫碼頭、盡染的楓樹林鋪滿目之所及。”羅麟璇告訴學生,這些他們習以爲常的鳥語花香,是很多人無法體驗的獨特。用畫筆記錄,本身就是美術創造。在一筆一畫的塗抹中,學生更珍視生活,也更熱愛家鄉。

“以美學的經緯編織,社會資産成爲美育資源。”張文認爲,藝術不應該被束之高閣。他鼓勵學生關心時代變化、留意身邊人體驗、服務社會需求,“要跳出藝術看藝術,在現實中找尋藝術創作的多樣可能性”。

張文帶領學生走進圖書館、文化館、鄉村文化禮堂,分享當地形象IP設計理念,也交流地域特色文化故事。“美育資源就在百姓身邊。具體場域中,學生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找到藝術語言的真正表達方式,藝術修養和創作也更加精致、有序。”張文說,“和學生一起創作、與不同行業的人交流,我感覺自己也在進行‘新陳代謝’。”

羅麟璇喜歡和學生在一起,因爲他認爲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成就感的來源。受訪者供圖

“美麗人生,我們引路”

“青年要有社會責任心,做時代大潮的推動者。”張文的目標是做學生的身後人,潛移默化地帶動、引導,點燃學生內心創造的火種。“藝術是表達的方式,美術創作中,那些或柔美或雄渾、或磅礴或隽永、或曼妙或沉重的情感得以表達,引人思索、觸動內心。”

羅麟璇說,看到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在美術課上創作的連環畫,自己會格外滿足。“每個人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美術的表達無論對錯,學生的性格如畫面一樣多元。”羅麟璇說,“在和他們每個人平等對話交流的同時,我會鼓勵他們,任何時候都可以發揮想象力,都要彼此欣賞。”

“美術的學習和影響是伴隨終生的,言語無法描述的地方,美術還在。”羅麟璇始終這麽認爲,這也是他總想多跟學生相處的原因,“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莫大成就感的來源。”透過美術,他想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美、培養審美能力。

鈕周通過剪紙一類的美術教學實踐,努力引導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受訪者供圖

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美術也成爲交流的突破口。二年級的小名不愛說話、不善交際,在汪月月的課堂上,他第一次找到“安全感”。

“看到他用粉色彩筆畫的桃花,我感受到微風習習、桃花飄落的美感。”汪月月向班級學生分享了小名的作品,那時,她只是聽說這個孩子“脾氣有些怪”。“後來才知道小名是孤獨症兒童。”汪月月說,“我不會排斥,也不會格外照顧,只是會平等地關愛關心著他。”

孤獨症兒童有自己的特長,汪月月常留意小名的狀態。“他會把在家裏畫的畫卷得整整齊齊帶來,批改作業時小名也更願意靠近我,有時還會輕輕摸摸我的衣角。”汪月月很欣慰,“這是他在表達信任,是美術連接了我們,拉近了彼此間距離。”

“藝術不是割裂,而是融合。”張文說,“藝術的表達或許個性,但藝術成長更需合作。跨界、聯動是更重要的能力,學生面對的不會只是純粹的藝術和學術問題,而是廣泛的社會問題,是基于普遍人文關懷的藝術和情感表達的問題。”

在張文看來,藝術創作從來都不能閉門造車,“藝術是橋梁,溝通古與今、人文與技術、大衆與時代”。青年美術教師也是如此,他們用畫筆、顔料、刻刀,架起與學生心靈、人格溝通的橋梁,成爲他們美麗人生路的向導。

來源:

0 阅读:0

中國網教育

簡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