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南京保衛戰爲何失敗?原來這才是背後的真相!

曆史小松 2024-04-05 08:44:19

南京會戰和莫斯科會戰,同樣都是關乎首都存亡和國家危亡的保衛戰,爲何南京會戰會以中國軍隊失敗,莫斯科會戰以蘇軍勝利而告終呢?

那麽,南京會戰和莫斯科會戰究竟有什麽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一下這兩場首都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日軍華中派遣軍,遵照日軍大本營命令,投入20萬軍隊,由海陸兩軍向南京攻擊前進。

此時,留守國府首都南京的中國軍隊,不到15萬,而且還沒有空軍和海軍的支援,有戰鬥力的德械師經淞滬一戰後,戰鬥力銳減。

日軍進攻南京城

最終,南京保衛戰曆時12天,中國軍隊傷亡5萬,日軍傷亡1.2萬,以南京城的陷落,標志著南京保衛戰的失敗。

同時,因爲唐生智的撤退命令不及時,以及中國軍隊撤退失序,還有渡船此前以被唐生智下令焚毀殆盡,導致中國軍隊大多數滯留在南京城內,最終被日軍俘虜、殘忍殺害,以及30余萬手無寸鐵的南京百姓也慘遭屠戮。

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從1941年10月開戰,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曆時3個月。

最終,蘇聯軍隊以傷亡100萬人的代價,粉碎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給德軍造成了50余萬的傷亡,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最終勝利。

首先,單從投入兵力來說,南京會戰的中國守軍和戍衛莫斯科的蘇聯軍隊就是不能相比較的。沒有成規模的軍隊進行防守,對于城市保衛戰是非常艱難的,這也是取得防守勝利的基礎。

除開兵力,然後就是武器裝備差距了,這也是國防軍事重工業的體現之處。

在南京保衛戰中的中國軍隊,除開部分德械師裝備精良(步槍爲中正式,機槍爲捷克式等),大多數中國軍隊裝備的都是老槍,甚至好幾名士兵一同支配一把槍,連迫擊炮也是少的可憐,外圍防線工事匆匆修建,根本沒有形成三線陣地。

反觀防守莫斯科的蘇聯軍隊,斯大林當時詢問紅軍元帥朱可夫是否有能力守住莫斯科。

朱可夫的回答非常幹脆:我們一定能夠守住莫斯科。不過,希望你還能給我們提供2個集團軍,以及兩百輛以上的坦克裝甲集群。

當時,駐防莫斯科的軍隊,配備著全國最好的武器裝備。步兵武器,包括有步槍、沖鋒槍、輕重機槍,坦克有T-34,還有大量的喀秋莎火箭炮,以及其他防空和特種武器裝備。

在武器裝備方面,駐防南京的中國軍隊相比較蘇聯軍隊,就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當然,當時的蘇聯畢竟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有著完備的工業體系,所以軍事重工業的發達也爲其軍備提供了先天條件。

這些暫且不論!

我們就來說說兩位國家領導,對于首都保衛戰的態度。當時,爲支持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是選擇留守莫斯科,並且在戰前還組織了聲勢浩大的紅場閱兵。

當所有蘇聯紅軍將士,看著領袖如此豪氣壯志,和他們一同在戰線,怎麽可能不爲之動容,進而在前線能和德軍殊死戰鬥。

反觀國府蔣介石,在收到日軍第16師團即將逼近南京的消息時,就趕忙乘坐飛機離開南京前往江西(領袖臨陣逃脫,必然影響軍心),而後去往陪都重慶,並一直待到抗戰結束,才重新回到南京。

還有作爲戍衛南京的總司令唐生智,真可謂是首鼠兩端,他根本比不上朱可夫元帥,沒有打算固守成仁,也沒有完善的防禦計劃乃至撤退行動,幾十萬大軍內部,各級指揮官爭權奪利,指揮體系混亂,又怎麽可能取得保衛戰勝利。

然後,再來說說蘇聯和中國軍隊,在戰前的准備。其實,蘇聯和中國軍隊的准備都是比較匆忙,蘇軍沒有想到德軍的閃電戰如此快,西線200萬大軍是一觸即潰,國軍也沒有想到日軍能夠輕松跨越長江天塹。

但是,蘇聯軍隊知道亡羊補牢啊。依靠蘇軍強大的指揮和組織能力,很快組織了60萬人參與莫斯科城外的三道防禦工事修建。

這些參與修建工事的人,大多都是婦女和兒童。即便如此,在短短是10多天時間裏,他們靠著工具,修建起700公裏的反坦克戰壕和3700余個火力點,讓莫斯科城防得到鞏固。

再來看看國軍方面的戰前准備。當時,國府根本沒有做什麽工事修建動員,只是覺得南京必定是陷落,所以早就准備好了撤退路線,和草草的固守防禦圖,根本沒有什麽參考價值。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莫斯科和南京的地形。雖然說南京的地形確實不咋樣,但是和地處平原的莫斯科相比較,南京無疑是有著地形優勢的(相比較于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的南京地形,因爲空中攻擊而逐漸失去優勢)。

當時,南京城的南北直線距離爲150公裏,中部地區東西直線寬50-70公裏。南京城周邊都是平原、低山丘陵地帶,老山、牛首山、鍾山等等,而且還有長江可以阻斷日本陸軍的一部分攻勢。

但是,一旦外圍大山和丘陵地區陷落,日軍完全可以在大山布置重炮轟擊南京城,南京便成爲了案板上的魚肉。

然後,在南京早先是有兩條軍事防線,一個是江陰防線,一個就是錫澄線,這兩個地方 都布置了輕重火力點,包括要塞大炮。

但是,日軍巧妙避開了國軍的這兩個軍事防線,直指南京城,因爲國軍缺少對空武器,導致南京的領空一直被日軍航空兵強力占據,進而也導致國軍部分工事慘重轟炸而失去火力輸出。

同時,南京又缺乏莫斯科的一大優點,那就是戰略縱深,南京臨海,所處地區偏長江中下遊平原,毫無戰略縱深可言。

當時,德軍從波蘭到莫斯科,因爲冬季攻勢受挫,加上後勤壓力極大,許多德軍將士直接凍死在了前線,而莫斯科也正是依靠從波蘭到莫斯科的這段戰略縱深,才能夠抵擋住德軍攻勢。

在南京保衛戰時,日軍毫無補給壓力。在淞滬會戰後,日軍打通了長江水道的一部分,日軍通過長江,對于作戰日軍進行辎重、人員補給,甚至還能提供火力支援

然後,直到1939年後,隨著侵華日軍逐漸將戰線深入,以及補給線的拉長,還有當時中國內陸十分差勁交通道路,也讓日軍逐漸停下了攻勢,轉而改爲“以戰養戰”,徐徐進攻,這就和當時的蘇德戰場十分相同。

當時,之所以蘇聯能夠打贏莫斯科保衛戰,還有斯摩棱斯克等一系列會戰(國軍前期的淞滬會戰,雖然拖住了日軍的進攻速度,但是失敗結局是不可否認的),已經給莫斯科的城防進行了加強,還拖垮了德軍的後勤,進而給蘇軍准備莫斯科會戰,爭取了十分寶貴的時間。

當然,軍隊的士氣也是十分重要。經過淞滬會戰一役,德械師將士全體士氣低落,其他地方軍戰力裝備低下,紀律和士氣也是不行,這樣就導致那時的中國軍隊,很容易發生潰敗。

反觀莫斯科會戰時的蘇聯軍隊,他們從上層領袖到下層平民百姓,都擰成一股繩,士氣激昂,擁有著強大信仰的國家和軍隊人民,也是侵略者難以抗衡的對象。

說實話,在當時中國工業落後的情況下,想要打贏南京保衛戰確實是不可能的。但是,重創日軍的戰略攻勢,依靠當時的人力和地形等條件,還是能夠有一定戰果的。

不過,本能夠減少軍民傷亡的前提下,卻因爲國府指揮官的剛愎自用,導致幾十萬軍民,在日軍攻陷南京城後被慘遭屠殺。

抛開國力、軍力等因素,南京保衛戰就是一場首鼠兩端的政治作秀,而莫斯科會戰則是一場用著堅定決心的存亡戰鬥!

高下立判,這就體現出兩種首都保衛戰的不同格局了!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