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了凡四訓》中簡短而又淺顯的道理其三

紫色羅蘭 2024-05-16 05:52:23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只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才能保證一個人能夠好好地活下去。勤儉節約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人民的優良作風。了凡先生在這裏只是要求他的兒子一定要有憂患意識,要懂得勤儉節約,否則的話是一定不會有好的命運的。

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就是說即使自身的學問很優秀,也要經常當作淺陋來想。所謂學無止境,這個世界上的知識是學不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如果以爲自己學問高就志得意滿或者是看不起別人的話,那麽自身的學問是永遠也不會得到進步的。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果想讓自己一直保持在進步之中,不因爲世界的發展而被抛棄的話,那麽就一定要不停地努力去學習,永遠把自己當成學問不夠、永遠保持著一種對自身學問不滿足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永遠緊跟著時代發展的腳步,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抛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努力使自己達到那樣的程度。看到不賢的人也要在內心中仔細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再有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每次在作了一首新詩之後,都會先念給那些年長的老婦人聽,然後認真地聽取她們的意見並修改直到她們能夠聽懂爲止。所以說,作爲一個人,無論什麽時候都不能把謙虛的品格丟掉,否則很難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這裏還是說要時刻都保持著一個謙遜的心態,不要仗著自己的命運比別人好就怎麽怎麽樣,不要因爲自己是榮耀富貴的就看不起別的貧窮的人,心態要平和,甘于平淡和落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做到這樣的程度才能在富貴顯達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人生方向,並且其實這跟不會滋生出傲慢無禮的情緒;也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積累到自己所需要的福德;也只有時刻都保持著這種謙虛謹慎的心理,才能保證自己的命運一直都是榮耀顯貴的,而不會招來禍端。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

有很多人不信這句話。其實這個道理跟暢銷書《吸引力法則》裏面講的道理一樣。

吸引力法則認爲,我們的思想、情緒和信念具有磁性能量,會吸引並創造出與之相應的人、事、物或情境。這意味著我們所關注的事物,無論積極還是消極,都會被我們自身強烈地吸引過來,形成一種“同頻共振”的效應。吸引力法則的精髓在于,你本身就是財富,你本身就是幸福。

吸引力法則的核心理念還在于“相信的力量”,即堅定的信念是吸引力法則的核心,你信什麽,就能得到什麽。此外,吸引力法則還強調了振動頻率的概念,相同頻率的東西會相互吸引並引起共鳴,好的想法會對人生帶來好的影響,壞的想法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

了凡先生說:人的志向,就像是樹根一樣。有了樹根,枝葉才會茂盛。

一棵樹想要枝繁葉茂,根部就必須發達,沒有根部,只是追求枝繁葉茂,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大樹的根部,就是人的志向,立定志向之後,一生追求,雖死不改。

譬如孔子,他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吾十五而志于學”,從此之後,一生從未改變過。一棵樹因爲有根,才能茁壯地成長;那麽人也只能是在擁有志向之後,才能獲得成功。

志,心之所向。

“志,心之所向”,也就是說志向是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既然是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那麽人才能爲它去奮鬥終生。人,可以沒有興趣,但是不可以沒有志向。一個人沒有興趣,那只能說這個人是一個無趣的人;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麽這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毫無意義的。

以上,明日繼續閱讀好書,與友們共勉[玫瑰]

​​

1 阅读:44

紫色羅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