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真的YYDS:細數《了凡四訓》裏面那些淺顯而深奧的道理其二

紫色羅蘭 2024-05-16 05:52:57
天難谌,命靡常

與《了凡四訓》中的“惟命不于常”,這兩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們的天命始終都是在發展和變化當中,因此是很難被相信的,究竟是怎樣的命運誰也無法准確地知道。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

意思就是說即便命運是榮耀顯貴的,也要常常當作落寞孤寂,失意潦倒的時候來想。

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

意思就是說即便處于順境中,也常當作身處逆境來想。

這句話其實是了凡先生教育他的兒子必須要保持著一種謙恭謹慎的人生態度,做什麽事情都要小心、謹慎,這樣才會保證人不會去犯什麽錯誤。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

意思就是說即便是現在有足夠的食物,也要經常當作貧窮饑餓的時候來想。這句話是了凡先生告訴自己的兒子必須要堅持勤儉節約和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

意思就是說即使身邊的人喜愛敬重你,還是要經常當作恐懼來想,謹言慎行。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

意思就是說即使是家室世代名望很大,也要經常當作卑微來想。每個人的家世都是天生的,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

人們不能因爲自己的家世好就看不起別人,那樣做的話就會逐漸被世人所抛棄。更何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麽樣子的,或許現在家世不好的人以後就好了,而現在家世好的人以後就不好了,這都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況且,無論是什麽樣的家世都是靠一個家族幾代人不停的努力才創造出來的,如果只倚仗家世而不去維護自己的家世,那麽這個家早晚都會被敗掉。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意思是一定要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每天都要改掉自己的不足。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便一天沉浸于自以爲是中;一天沒有錯誤可以改正,就一天都無法進步。

這種“自省”的言論,《論語》裏面有“吾日三省吾身”與曾國藩的“日省己身”的“慎獨”思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

每個人都會有錯誤和缺點,有了錯誤,就要主動認真反省自身缺點,從而不斷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反省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心智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一個人心靈不斷升華的過程。反省是心靈鏡鑒的拂拭,是精神的洗濯。

自省是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氣和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既是一個人修身養德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強人之生存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李白在《俠客行》中曾經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做什麽事情之後,不張揚,深藏不露才是最正確的選擇。能選擇功成身退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入則儒法,出則釋道

意思就是說,想要入世,就要學好儒家的學說和思想,想要出世就要懂得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佛教認爲,世間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也就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條件所導致的結果。善因必生善果,惡因必得惡果,善和惡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因爲行善或者是作惡而形成的結果。

儒家就是借用佛教的善有善報這種思想,從而勸人向善,安貧樂道,不要造反,要爲了未來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因此儒家思想才會成爲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所以這是統治階級有賴于這種思想,對百姓進行教化,才肯定和發揚這種思想。

所以因果報應這種思想,個人感覺是信則有,心誠則靈。照《了凡四訓》的理論來說,積德揚善終究是會有福報善報的。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對于客觀存在的事物片面地去認知,當然會導致一個人産生觀念上的錯誤。這就是“凡情未滌,正眼未開”所産生的結果。因此,想要真正地懂得善惡報應和因果報應,就一定要先洗滌思想,擦亮眼睛,懂得什麽是善,什麽是惡;怎樣做才是真善,怎樣做又是假善。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爲真;利己者私,私則爲假。又根心者真,襲迹者假。又無爲而爲者真,有爲而爲者假。

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做有益于別人的事情,就是行善;做只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作惡。如果是有利于別人的事,即使是打人、罵人都是行善;如果只有利于自己,那麽即使恭敬人、對人有禮貌也是惡行。

所以人們行善,有利于別人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就是出于私心,出于私心就是假的。發自內心的行善才是真的,只是爲了模仿別人來行善就是假的。做善事不是出于某些目的就是真的,出于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假的。

天命謂之性,率性之謂道

認爲率性而爲才是真正體現出對天道的敬畏,只有把外在天命轉化爲人內在的真實性情,才是真正的求道。

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孔子說狂者比較外向,不拘一格,狂放激進,有很高的志向,做事情也從不懈怠,很有進取心,但是在能力上卻滿足不了志向的需求;而狷者大多數內向,清高自守,獨善其身,潔身自好,安守本分,懂得知足,知道多少就行多少,道德原則極爲強烈。

相對于人雲亦雲的謹願之士,狂士和狷士的行爲更好一些,所以更受古代聖賢的推崇。

孟子說謹願之士是一群與俗世同流合汙、沒有原則、沒有操守的人。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也說“謹願之士”東倒西擂,東邊去取奉人,西邊去周全人,看人眉頭眼尾,周遮掩蔽,唯恐傷觸了人。表面僞善得體,王陽明說這類人內心早已損壞了,他們常常助纣爲虐,傷天害理。

就像貪官在貪汙的時候,如果旁邊有謹願之士的話就一定會贊成貪官的行爲,並且表示出支持的態度,與貪官同流合汙。這種情況如果長期持續下去的話,到時候貪汙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那整個社會就完了,這就是謹願之士的威力。

以上,明日繼續分享《了凡四訓》名言警句,與友們共勉[玫瑰]

​​

0 阅读:0

紫色羅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