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1700億,中芯國際暴跌78%!外媒:麒麟芯片並非其制造

芯有芯的小事 2024-04-19 18:51:04

近年來,我國半導體産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芯片自給率方面制定了宏偉的目標。其中,“2025年實現70%芯片自給率”計劃的提出,不僅彰顯了我國對于自主可控的堅定決心,也預示著未來半導體市場的競爭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然而,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中芯國際作爲國內領先的半導體制造企業,其業績的下滑卻引發了廣泛關注。

華爲爲何不惜斥巨資研發芯片

標題中的1700億和利潤暴跌78%這兩個數字帶給人們的沖擊力很大。自從2012年以來,華爲每年不惜耗費一千多億美元投入到芯片研發之中,就是爲了早日造出屬于中國的芯片。

有數據統計,截止到2022年華爲企業內部的研發人員就達到11.4萬人,超過華爲公司員工的半數。已經投入芯片等核心領域研發資金9600億美元。華爲爲什麽下血本進行芯片研發呢?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近幾年來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的變化。2017年,全球AI芯片規模達到62.7億美元。沒錯,此時的全球芯片規模不能說不高,甚至是在一個不起眼的水平。

但此時仍有有識之士對AI智能芯片未來發展做出樂觀預測,預計到2022年全球AI芯片規模會達到560億美元左右。但2022年全球AI芯片規模真正的市場規模是多少呢?答案是5600億美元左右。

當今世界上幾個重要的AI芯片研究和制造企業,英偉達,英特爾等紛紛預測,這個數據到2025年還會翻一番,我們拭目以待。但這些數據無一不說明了,當今世界芯片産業發展機遇和利潤是巨大的。

因此,無論是從未來人類智能化社會發展走向來看,還是從AI芯片制造是一大批高科技公司發展的真正方向來說,華爲制造芯片是勢在必行的。

除了這巨大的消費市場之外,華爲制造芯片的另一原因是“無芯可用”。衆所周知,特朗普當政時期,中美貿易戰打的是如火如荼。美國對中國揮舞經濟制裁大棒時,華爲中招了。

華爲麒麟芯片到底是由誰制造的呢

這個問題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側面信息來推測。首先,華爲一直非常重視自主研發和創新,麒麟芯片作爲其核心組件,其制造過程肯定也是經過嚴格把控的。其次,雖然中芯國際在芯片制造領域有著不俗的實力,但其在高端芯片制造方面與台積電等國際巨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即使華爲有意將麒麟芯片的制造轉移到國內,也不太可能完全依賴中芯國際。

除了華爲麒麟芯片的生産商問題外,我們還需要關注各大手機性能的對比。在當前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芯片性能成爲了手機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以華爲Mate 50和蘋果iPhone 14爲例,這兩款手機分別搭載了華爲麒麟9000和蘋果A16處理器。在性能測試中,麒麟9000處理器憑借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和高效的功耗控制,與A16處理器不相上下。而在拍照、續航等方面,兩款手機也各有千秋。

當然,除了華爲和蘋果外,其他手機品牌也在不斷提升自家處理器的性能。例如,高通骁龍系列處理器以其出色的性能和穩定性贏得了衆多手機廠商的青睐;聯發科天玑系列處理器則以其高性價比和優秀的功耗控制獲得了廣泛認可。這些處理器的競爭不僅推動了手機性能的提升,也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回到中芯國際的問題上,雖然其財報數據不佳引發了外界對其代工能力的質疑,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其在芯片制造領域的努力和進步。作爲國內芯片制造的領軍企業,中芯國際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未來,隨著國産芯片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中芯國際有望在國內芯片制造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總之,關于華爲麒麟芯片是否由中芯國際制造的問題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答案。不過,從現有信息來看,華爲不太可能完全依賴中芯國際來制造麒麟芯片。同時,各大手機品牌之間的處理器競爭也將繼續推動手機性能的提升和消費者體驗的優化。我們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國産芯片企業崛起,爲國內科技産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免責聲明:

1、本號不對發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確性、時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聲明或保證,並在此聲明不承擔信息可能産生的任何責任、任何後果。

2、 本號非商業、非營利性,轉載的內容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無意構成任何其他引導。本號不對轉載或發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確或錯誤,負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

3、本號部分資料、素材、文字、圖片等來源于互聯網,所有轉載都已經注明來源出處。如果您發現有侵犯您的知識産權以及個人合法權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0 阅读:0

芯有芯的小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