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斷供華爲之後,車規級芯片自研突然也這麽容易了?

芯有芯的小事 2024-05-16 22:00:34

在當今汽車産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車規級芯片作爲智能汽車的“心髒”,其國産化率卻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近日,行業專家指出,當前中國車規級芯片市場仍被外資企業主導,國産化率不足10%,MCU芯片國産化率更是不足5%。這一現狀不僅凸顯了國産芯片産業的挑戰,也預示著國産創新力量即將迎來的巨大機遇。

車企自研芯片,真有必要嗎?

2019年,特斯拉切換FSD 3.0時,智能駕駛芯片第一次變成關注重點。

隨後,英偉達開始在智駕芯片領域快速發力。2021年OrinX上車量産,單片算力256TOPS,是特斯拉FSD 3.0芯片的3.2倍。同年又發布了Thor,單片算力1000TOPS,差距拉大到14倍,但要明年才能量産。

對于爲何自研智駕芯片的問題,可能很容易就能給出諸如“掌握核心技術、供應安全、定制化、降低成本”等理由。但更早一步布局的特斯拉,想法其實還要更加簡單:當時算力真的不夠,而且方案非常不靈活。

在HW 2.0上,特斯拉選擇的英偉達Drive PX2芯片,已經是2016年能上車的最高算力智駕芯片,但也就只有24TOPS。

特斯拉也是在當年啓動了FSD芯片項目,其雙片144TOPS算力布局在2019年上車時,已經是極爲誇張的性能。

但隨著智駕功能叠代,依舊無法滿足FSD後續的升級需求,即使其爲了降低算力占用,重新給優化了最底層的C代碼,進行了編譯器重寫。

在最新的HW 4.0上,特斯拉又將單片算力提升5倍。其實,在英偉達智駕芯片發力後,近幾年其性能已經開始飛速提升。

華爲成功研發出了首款車規級芯片

車規級芯片,作爲汽車電子系統的核心部件,其研發難度和複雜度遠超普通消費電子芯片。它不僅要滿足汽車行業的嚴苛標准,還要應對各種複雜的使用環境。正是這樣的挑戰激發了華爲研發團隊的創新精神。他們迅速組建了一支精銳的團隊,開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研發之旅。

在研發過程中,華爲團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車規級芯片的高標准、嚴要求讓他們不得不反複推敲設計方案、優化性能參數。他們不僅要解決技術難題,還要面對市場、供應鏈和生態等多方面的挑戰。正是這樣的挑戰讓他們更加堅定了自主研發的決心。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經過數月的艱苦努力,華爲成功研發出了首款車規級芯片。這款芯片不僅性能卓越、安全可靠,而且完全符合車規級標准。它的成功研發標志著華爲在車規級芯片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爲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産業中的地位增添了新的光彩。

車企開始自研智能駕駛

國內的新勢力車企在自研芯片這個問題上,態度挺微妙的,跟傳統車企直接宣布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不太一樣。

就拿“蔚小理”這三家新勢力來說吧,雖然他們沒直接公開自研芯片的計劃,但各種迹象都表明,他們可能已經在悄悄籌備這個“備胎計劃”,准備時機一到就像特斯拉那樣單飛。

比如李斌就說過,蔚來將來肯定得建立全棧的自動駕駛能力,而芯片能力就是關鍵的一環。小鵬汽車的何小鵬也表示,2021年他們會加大研發投入,包括跟自動駕駛緊密相關的硬件。理想這邊雖然比較謹慎,說做好芯片的前提是算法得高度成熟,但今年4月份他們已經宣布要把自動駕駛功能做成新車標配了,這或許意味著他們的算法已經成熟了,離做芯片也不遠了。

除了這些企業,國內的芯片巨頭們也在發力。對外堅稱不造車的華爲,通過提供自動駕駛系統的方式進入到造車大潮中來,這種與其他手機廠商造車不同的方式,也引起大衆對華爲自動駕駛技術的關注。

總的來說,智能駕駛芯片這個領域的競爭特別激烈。雖然國外企業起點高,但國內企業有本地化和低成本的優勢。現在看起來,那些有實力的車企都在往自研的方向走。至于將來是國內企業贏還是國外企業贏,是芯片企業領跑還是車企逆襲,都不好說。

免責聲明:

1、本號不對發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確性、時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聲明或保證,並在此聲明不承擔信息可能産生的任何責任、任何後果。

2、 本號非商業、非營利性,轉載的內容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無意構成任何其他引導。本號不對轉載或發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確或錯誤,負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

3、本號部分資料、素材、文字、圖片等來源于互聯網,所有轉載都已經注明來源出處。如果您發現有侵犯您的知識産權以及個人合法權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0 阅读:138

芯有芯的小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