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管救命稻草來了:3D堆疊CMOS,摩爾定律又續10年?

芯有芯的小事 2024-04-28 21:54:34

在過去的50年中,影響最深遠的技術成就可能是晶體管一如既往地穩步向更小邁進,使它們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降低了它們的功耗。然而,自從20多年前筆者在英特爾開始職業生涯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聽到警報——晶體管下降到無窮小的狀態即將結束。然而,年複一年,出色的新創新繼續推動半導體行業進一步發展。

晶體管的演變

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都有一套相同的基本部件:柵極疊層 (gate stack) 、溝道區 (channel region) 、源極 (source) 、漏極 (drain)源極和漏極經過化學摻雜,使它們要麽富含移動電子(n型),要麽缺乏它們(p型)。溝道區具有與源極和漏極相反的摻雜。

2011年之前的先進微處理器中的平面版本晶體管中,MOSFET的柵極疊層剛好在溝道區的上方,是用來將電場投射到溝道區域。向柵極施加足夠大的電壓 (相對于源極) ,就會在通道區域形成一層移動電荷載流子,這樣就能讓電流在源極和漏極之間流動。

爲了縮小平面晶體管設計的尺寸,一種「短溝道效應」成爲物理家們的焦點。因爲隨著制程技術不斷提升時,晶體管中柵極的寬度被擠壓的越來越小。要知道,當這個柵極低于20nm時,就會對電流失控,源極的電流會穿透柵極,直接到達漏極。這時,就會出現「漏電」現象,這會讓芯片能耗急劇上升。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全新的FinFET晶體管技術提出了。它將柵極包裹在三個側面的溝道周圍,以提供更好的靜電控制。

FinFET與上一代平面架構相同的性能水平下將功耗降低了約 50%。FinFET 的切換速度也更快,性能提升了 37%。

2011年,英特爾在其推出的22nm節點上引入了FinFET,並將其用在了第三代酷睿處理器的生産。從那時起,FinFET就成爲摩爾定律的主力。然而,我們在轉向FinFET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在平面器件中,晶體管的寬度由光刻定義,因此它是一個高度靈活的參數。但在 FinFET 中,晶體管寬度以離散增量(discrete increments)的形式出現,即每次添加一個鳍。這一特性通常被稱爲鳍量化(fin quantization)。

盡管 FinFET 很靈活,但鳍量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設計約束。圍繞它的設計規則,以及增加更多鳍片以提高性能的願望增加了邏輯單元的整體面積,並使將單個晶體管變成完整邏輯電路的互連堆棧複雜化。

它還增加了晶體管的電容,從而降低了它的開關速度。因此,雖然FinFET作爲行業主力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但仍需要一種新的、更精細的方法。正是這種方法引導物理學家們發明了即將推出的3D晶體管——RibbonFET。

在RibbonFET中,柵極環繞晶體管溝道區域以增強對電荷載流子的控制。新結構還可以實現更好的性能和更精細的優化。具體來講,柵極完全圍繞溝道,對溝道內的電荷載流子提供更嚴格的控制,這些溝道現在由納米級硅帶形成。

使用這些納米帶(納米片),就可以再次使用光刻技術根據需要改變晶體管的寬度。去除量化約束後,便可以爲應用程序生成適當大小的寬度。這樣就使我們能夠平衡功率、性能和成本。

更重要的是,通過堆疊和並行操作,設備可以驅動更多的電流,不增加面積的情況下也能提升性能。

因此,英特爾認爲RibbonFET是在合理功率下實現更高性能的最佳選擇。他們將在2024年Intel 20A工藝上引入RibbonFET結構。

英特爾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自對准 3D CMOS 制造始于硅晶片。在這個晶圓上,英特爾沉積了硅和硅鍺的重複層,這種結構稱爲超晶格。然後,英特爾使用光刻圖案切割部分超晶格並留下鳍狀結構。超晶格晶體爲後來發生的事情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結構。

接下來,英特爾將一塊“虛擬”多晶硅沉積在器件柵極將進入的超晶格部分的頂部,以保護它們免受該制程的下一步影響。該步驟稱爲垂直堆疊雙源/漏極工藝,在頂部納米帶(未來的 NMOS 器件)的兩端生長摻磷硅,同時在底部納米帶(未來的 PMOS 器件)上選擇性地生長摻硼硅鍺。在這個步驟之後,英特爾在源極和漏極周圍沉積電介質,以將它們彼此電隔離,然後將晶圓抛光至完美的平整度。

這個過程可能看起來很複雜,但它比替代技術更好——一種稱爲順序3D堆疊CMOS 的技術。采用這種方法,NMOS器件和PMOS器件構建在不同的晶圓上,將兩者粘合,然後將 PMOS 層轉移到NMOS晶圓上。相比之下,自對准3D工藝需要更少的制造步驟並更嚴格地控制制造成本,這是英特爾在研究中展示並在IEDM 2019上報告的技術。

免責聲明:

1、本號不對發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確性、時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聲明或保證,並在此聲明不承擔信息可能産生的任何責任、任何後果。

2、 本號非商業、非營利性,轉載的內容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無意構成任何其他引導。本號不對轉載或發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確或錯誤,負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

3、本號部分資料、素材、文字、圖片等來源于互聯網,所有轉載都已經注明來源出處。如果您發現有侵犯您的知識産權以及個人合法權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0 阅读:90

芯有芯的小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