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了6次臨時皇帝正式當皇帝9個月就崩了卻依然被譽爲明君

文叔逗號 2024-05-11 00:31:58

前言

今天我們要談論的是一位明朝皇帝,他在位時間雖然短暫,但在明史中卻享有很高的地位。盡管他在位時間短,但他實際上有著相當長的執政機會,這使得他的表現有了充分的時間。他的父親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成功奪權的藩王,而他卻與父親的性格完全相反。盡管他登基的過程中也經曆了一些曲折,但他在位後的行動與他的父親和祖父完全不同,這兩代皇帝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奪取皇位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明的皇帝實習生——明仁宗朱高熾。

明太祖加持:親封仁宗爲燕王世子

我們先來看一下明仁宗朱高熾。他的父親是著名的明成祖永樂皇帝,而永樂皇帝是通過自己發動武裝叛亂最終奪取了皇位。朱高熾的母親出自名門,是明朝開國將領徐達的女兒。娶了徐皇後之後,他們很快就有了幾個孩子,其中長子就是我們熟知的朱高熾。因此,朱高熾可以說是燕王的合法長子,身份完全無可置疑。

朱元璋一直希望他的王朝能夠沿襲嫡系傳承,皇統能夠順利傳承。然而,他的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爲了繼續堅持嫡系傳承,于是立了皇太孫建文帝。隨後,他還采取了一系列政治舉措,包括確定年長的四位藩王的傳承系統,其中也包括了燕王。這一舉動在當時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相當于向全國宣示了朱元璋皇統的傳承方式。因此,他封朱高熾爲燕王世子,這是一項重大的政治舉措。

據《明史》的記載,以及當時的一些筆記,明太祖朱元璋對朱高熾這個兒子相當欣賞。首先,我們來談談朱高熾的性格,與他的父親和祖父完全不同。這一點是毫不誇張的,因爲包括一些朝臣的記載都表明,他有幾個顯著的特點。首先,他沉默穩重,不愛言語,卻喜歡讀書,完全展現了一副太平天子的形象。

我們知道,朱家並不以文雅聞名,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爲朱元璋本人以外,他的父親燕王朱棣一生都像個戰士,經曆了無數戰爭。因此,這個孩子的性格也並不反常,他展現了第三代皇孫的太平之氣質。

根據《明史》的記載,朱高熾年輕時不僅喜歡讀書,還練習武藝表現不俗。他擅長射箭,據說在與其他藩王的世子比賽射箭時,每次都奪得冠軍。這一點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他也認爲這位老四的兒子表現得非常出色。

另外,據說他十二三歲就能與儒臣一起討論儒家經典,展現出出色的記憶力和對學問的熱愛。在該不說話的時候,他通常是沉默寡言的。因此,在兒童時期,這位皇子得到了良好的評價,而且我認爲這並非過于美化,因爲事實上他確實表現出了這些特點。

少年初露頭角 無奈先天不足成隱患

然而,朱高熾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據說十幾歲時就身體異常肥胖,並且患有哮喘。用現代的話說,他的身體狀況並不理想。此外,還有一些《明史》上的記載指出,他少年時期行爲不端,但沒有詳細的記錄說明是後天造成還是先天缺陷。再加上他的肥胖和痛風等健康問題,導致這位皇帝在身體和行爲方面都有些缺陷。

因此,許多人當時懷疑他是否能夠繼承父親的位置。他的身體缺陷和其他問題成爲他後來執政的一個隱患,尤其是在他的父親朱棣成爲了燕王之後,他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靖難之役可以說是將整個明朝曆史推進了一個全新階段。建文帝在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人的建議下實行了所謂的削藩政策,這一政策很快引發了藩王們的激烈反抗,甚至有藩王因此喪生。然而,駐守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卻是個例外。

早在洪武末年,他就開始參與北伐,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使得他與其他藩王截然不同。當時,燕王朱棣手下的直轄部隊大約有三萬到三萬五千人,雖然數量不多,但都是勇猛善戰的精銳。他所率領的部隊是守衛最前線、對抗蒙古的主力。因此,後來朱棣以“清君側”爲名,發動了我們所知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前後曆經兩年多,一開始建文帝占據絕對優勢。當時,他能動用的部隊達五六十萬,而第一階段的統帥是朱元璋時代的老臣耿炳文。然而,耿炳文的能力並不突出,因爲朱元璋晚年幾乎消滅了所有能打仗的老臣。

耿炳文率領軍隊向燕王所在地河北發動進攻,但很快在幾場戰役中被擊敗。建文帝意識到耿炳文無法與燕軍對抗後,調動了第二任統帥李景隆。李景隆雖然是皇親,他的父親李文忠也是開國名將,但李景隆的能力遠不如父輩,甚至不及耿炳文。

于是,燕王采取了大膽的戰略,率領主力三萬燕軍直接奔襲關外重鎮大甯。他選擇攻打大甯有兩個原因:一是大甯有豐富的軍儲,二是該地有許多軍官曾是燕王部下,他認爲可以得到內應。因此,燕王認爲如果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大甯,應該能夠順利攻下,解除北平的後顧之憂。

靖難死守北平立大功 得來不易太子位

當成祖率領主力奪取大甯時,北平的守軍問題成了最關鍵的。成祖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定,也影響了後來明朝的政局。他讓被認爲文弱的長子、已經非常胖到幾乎不能行走的明仁宗留在北平守城。

關于北平城內的守軍數量,有記載稱只有數千人,但也有說法是一萬多人。之所以會有這麽多,是因爲朱高熾下令將城內所有老弱婦孺,無論是否能作戰,全部集中起來。

在這場戰役中,明仁宗表現出色。除了指揮若定,他還有一舉動:當時建文帝爲了分化父子,甚至派人送了密诏給明仁宗,希望他背叛燕王。這個決定非常危險,但明仁宗毫不猶豫地將密诏原封不動地送給了父親,顯示了他的忠誠和堅定。

在李景隆的猛烈攻擊下,北平曾多次險象環生,但李景隆不僅無能,還嫉賢妒能。明仁宗甚至兩次命令他的部隊發動夜間奇襲,都造成了李景隆的重大損失。

最終,燕王成功奪取大甯,然後對李景隆發動了幾次攻擊,最終南京朝廷政府軍潰敗。朱高熾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得沉著冷靜,展現了忠誠和能力,讓他的父親對他刮目相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胖子也能打仗。

因此,他在燕王世子時代就表現出色,後來靖難之役以成祖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作爲收場。成祖到達南京後,朱高熾留在燕王的封地繼續留守。

他的父親奪取大明,一路打到南京時,身邊帶著兩個人,分別是他的二弟漢王朱高煦和三弟趙王朱高燧。先說說這兩個弟弟,他們與成祖是同一母親徐皇後所生,因此也是嫡出的。然而,這兩個弟弟與朱高熾截然不同。

據說他們善于征戰,從小就跟隨父親參加作戰,十二三歲就上馬隨父親打過蒙古人。因此,在對南京朝廷的戰鬥中,幾乎所有重要的戰役都有他們的參與。

因此,當成祖的部隊攻下南京後,有人開始擔心朱高熾的皇太子地位是否穩固。雖然當時有許多流言,甚至燕王朱棣在與南京朝廷作戰時口頭許諾過漢王朱高煦成大事之後就封他爲太子。但是,隨著天下大局迅速安定,成祖認爲國家穩定更爲重要。因此,在永樂二年四月,他決定將朱高熾招入南京應天府,並封其爲皇太子。至此,太子的位置才算是確定下來。

朱高熾在他父親當皇帝的兩年多時間裏,確實經曆了幾度危機。這些危機的源頭並非靖難之役,盡管靖難本身也非常危險。而朱高熾最危急的時刻則是他父親成爲皇帝後的這段時間。

這段時間裏,第一個危機在于他的二弟朱高煦,每天跟隨他父親,在他耳邊不斷地提及關于太子的事情,似乎已經得到了承諾。同時,朱高熾的三弟也不太看重他,覺得他在戰鬥中沒有什麽貢獻,而他們自己則經曆了生死考驗,與父親一同作戰。

特別是燕王本人,他是一位老兵,在還是燕王的時候,每天都在與蒙古人作戰。這讓他的兒子朱高煦感受到了身先士卒的精神,甚至在靖難之役中,多次親自保護他的父親,冒著生命危險。

由于燕王朱棣極其重視身先士卒的原則,他對朱高煦的喜愛有目共睹。因此,當王朝確立後,多次有群臣請立太子的請求。這引發了燕王朱棣的內心掙紮,因爲在明朝早期,四大長王的世子都是太祖親自指定的,這讓朱棣覺得如果不奪嫡,他將成爲無足輕重的皇帝。然而,他也要堅持自己是朱元璋的合法繼承人。

最終,唯一說服他的理由是朱元璋已經生了很多子嗣,其中包括了朱高煦的父親朱棣。由于仁宗已經有了合格的繼承者,因此朱高煦最終被正式封爲太子,盡管這個決定經曆了長達兩年四個月的猶豫和考慮。

還沒即位就在治國!成祖朝太子監國一半!

仁宗太子的地位可謂來之不易。其中,有幾個人功不可沒。首先是內閣首輔解缙。成祖心中始終糾結著一種矛盾心理:如果不立長子,會不會再次發生奪嫡的情況?但是,如果立了長子,又會不會被奪嫡?他自己就曾經奪過嫡位,因此非常擔心自己的兒子是否能夠堅守江山。他強調自己的皇位是合法的,是從父親那裏繼承下來的,因此不願輕易廢掉朱高熾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擔心朱高熾是否像建文帝一樣無法堅守天下。這種內心的矛盾在他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解缙的一句話“立嫡宜長”可以說是給了成祖的定心丸。第二個人是黃淮,他同樣是當時備受尊重的名臣。他提出“長嫡承統,萬事正法”,這句話點出了成祖的心思,即長子繼承皇位,萬事皆順。

從成祖奪嫡開始,明朝便陷入了正統之爭的泥潭。這種爭端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武宗去世後更加劇了問題。事實上,這次事件之後,整個明朝的皇位傳承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因此,可以說明朝的正統問題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也提醒我們,明朝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其他問題。

事實上,朱高熾能夠在位不到一年就被封爲仁宗,其最大的關鍵在于他雖然並未正式登基爲皇帝,但卻一直在行使皇帝的職責。據說他擔任了六次攝政,這在曆史上是罕見的。前後共監國11年,這在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種情況下的太子,我認爲在曆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曆史上也有類似情況,比如皇帝有其他事務,如巡視江南或征戰邊疆時,國政由幾位重臣協助太子暫時處理,有點像實習。有時皇帝根本沒有事務,只是在訓練太子,讓他處理這幾件事情,看看他的表現。

這種情況就是爲了培養太子,確保他熟悉國政,同時訓練他與文官集團的互動,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如果皇帝與文官集團互動良好,朝政就會平穩無事,反之則會出現漏洞百出的情況。

那麽,爲什麽朱高熾成爲太子後居然六次攝政,這確實非常奇特。而且,他不僅僅是聽從皇帝的指示處理事務,而是真正下诏監國。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首先,成祖是一位典型的老兵。自他即位後的22年來看,他更喜歡戰鬥而不是坐在金銮殿上處理政務。他最享受的事情是率領部隊在塞北的草原上與蒙古人搏鬥。因此,他將國政交給了皇太子朱高熾來處理。

其次,解缙、黃淮等人告訴明成祖,明朝從此要步入正法之路。正法意味著什麽呢?我們從朱元璋的故事開始講述。朱元璋的長子早逝,導致他的孫子建文繼位。然而,建文被明成祖推翻,這表明明朝的皇位傳承並不順利。

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因爲皇位傳承相當于古代封建王朝的憲法。大明王朝建立到現在已經有三四十年,竟然沒有一個正常的皇位傳承出現,這對明朝的正統性和皇帝在臣民中的威信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明成祖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認爲應該給那些在能力和聲望上還有所不足的兒子一個表現的機會。我們知道,每當他的父親北征對蒙古人發動攻擊的時候,他都讓他的兒子監國。

實際上,在整個永樂朝的後十四五年,基本上是朱高熾坐鎮皇城裏處理國政,而不是他的父親。因此,朱高熾並不是只在位九個多月就去世了,他早在二十多歲時就已經開始處理國政。

在他父親的刻意安排下,他在皇城裏處理國政,這實際上是很有趣的。當明成祖成功奪權後,他將朱高熾從北平召到南京,然後他的父親不久就自己又跑到了北平。明成祖後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北方,他人並不在南京,這等于是父子倆換位了。

六次監國

現在我們來看看他這六次監國的情況。首先,第一次監國是在永樂六年,這一年明成祖下诏遷都北京。從此之後,明朝就成爲一個雙首都帝國,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官僚體制。但是,我們知道遷都並不是那麽簡單的,所以明成祖親自率領一批人馬到北京後,第一次命令朱高熾監國。他還命令蹇義、金忠、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人來輔佐朱高熾。

這些人後來都在政治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人甚至一直活躍到宣宗和英宗早期。這可以說是貫穿永樂朝到仁宗、宣宗這三朝的重要文官集團的核心。這個情況也揭示了一件事,那就是明成祖希望皇太子與官僚集團保持良好的關系,要建立一個互動的典範。

這對明朝來說非常重要,因爲明朝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此。而明仁宗在此期間確立了一個典範,即皇帝如何與官僚集團進行良好的互動,使國家政治能夠順利進行。

根據《明史》的記載,朱高熾在第一次擔任監國時表現相當出色。當時,他的父親成祖正在北方興建新首都,除了在南方調配物資、調集各省的人力物力支持北平城的建設外,他還著手整頓江南地區的稅賦。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稅賦是帝國的命脈,但同時也是一項棘手的任務,因爲需要准確核算賬目,這必然會得罪一些人,並且工作非常繁瑣。

另外,永樂朝已經恢複了科舉制度,明仁宗也多次召見新科舉人。此外,他延續了他祖父朱元璋的翰林院庶吉士制度,使整個朝廷文官集團更加茁壯和完整。

因此,朱高熾在他第一次擔任監國時表現出色。他的父親成祖在北方時,常常向他咨詢事務,接收的報告顯示,他的兒子在國家治理方面表現出色,政治上也很穩健,這讓他的父親對他刮目相看。

第二次監國發生在永樂十一年,當時明成祖要進行深入漠北的北伐,這也是朱高熾第二次擔任監國。這次北伐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成祖帶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一同前往。這可謂是一種宣示,明確表示皇位繼承已經確定,除了朱高熾之外,他的孫子未來也將接位。

同時,成祖命令蹇義、黃淮、楊士奇、楊溥等人協助太子朱高熾擔任監國。然而,這次監國出現了一些插曲。永樂十三年,成祖回朝時,據說南京朝廷在接駕禮節上做得不夠好,甚至遲到了,這件事讓漢王朱高煦認爲奪嫡的機會又來了。他向父親告狀,暗示朱高熾可能心懷叵測,這導致了黃淮、楊士奇等人被下獄,這個舉動極爲嚴重,因爲他們可是內閣的大學士。

然而,朱高熾展現了出色的政治智慧。成祖傳召他,以嚴厲的口吻責備他,問及他是否知道大臣們犯了錯,還有人一直說他不適合做太子。朱高熾鎮定自若地回答道,他只是希望治理國家,對于大臣們的過失,他會按照國法處理,而且會盡到一個兒子應盡的職責。這種表現讓他的父親對他有了新的認識,私底下甚至說他已經有了一位君王的風度。我認爲,成祖這麽做也是在測試他,看他在面對重大危機時的應對方式。結果,朱高熾表現得非常出色,沒有畏懼,這給他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經過這次政治危機,到了永樂九年,朱高熾的長子朱宣宗也正式被立爲皇太孫。這可以說是給他一個定心丸。同一時間,第三次監國開始了。

大部分曆史學家一致認爲,經過第三次監國之後,成祖開始真正信任他的兒子,不再考慮換人。他不僅僅指定了朱高熾,還隔了一代就指定了他的孫子。這種做法其實也受到太祖的影響,因爲太祖爲了確立皇統,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將繼承權代代相傳。

可以看出,明成祖一生都被父子關系所困擾。他不斷地模仿他的父親,但又時常對他的做法産生質疑。然而,最終他總是回到他父親的軌迹上。他特別喜歡朱瞻基,甚至無論去哪裏都帶著他。有傳言稱朱瞻基在他爺爺身邊的時間比跟爸爸的時間還長,因爲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這一點確實很有趣,因爲根據記載,他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並不長,與爺爺相處的時間反而更久。

隨後,朱高熾陸續幾次擔任監國,總共監國了11年,而永樂朝僅有22年,這意味著近一半的時間都是由朱高熾擔任監國。這樣的現象確實非常特別。

在監國期間,仁宗展現了出色的領導才能,他謙遜而得體的態度贏得了父親的信任。此外,他的父親在此期間每次北方征戰都攜帶朱瞻基,並未表現出緊張,這讓成祖對這個孩子非常喜愛,從而確立了皇統的繼承。

這一事件對整個大明王朝的穩定至關重要,因爲之前幾代都有叛亂發生,而現在皇統得到了確認,整個國家的制度進入了正軌。因此,這六次監國,超過十年的時間,可以說奠定了明朝皇統繼承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明成祖也開始派遣鄭和下西洋。需要記住的是,坐鎮南京的是朱高熾,所以鄭和下西洋的主持工作實際上是由仁宗負責,而不是成祖。這六次監國,共超過十年的時間,爲明朝的皇統繼承確立了基礎。

執政能力被低估

同時,仁宗還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能,與內閣重臣如楊榮、楊溥、楊士奇以及金幼孜、蹇義、黃淮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些人形成了文官集團的核心,與仁宗保持著良好的默契,並獲得了他相當程度的尊重。

成祖時代開始出現了內閣這個詞,而在明成祖時期,逐漸形成了幾個重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幾位外,還有曆史上著名的“三楊”。

“三楊”可以說是明朝內閣宰府中的典範人物。在他們三人的輔佐下,明朝政體逐漸趨向穩定,並在仁宗朝期確立了內閣制度的典範。

據研究,自1421年起,幾乎每年都有監國事件。事實上,整個政務運作已經形成了以仁宗爲首、三楊爲輔的內閣穩定運作模式。

三楊每一位都是君子,這使得朝政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可以說三楊輔政的格局基本確立于仁宗監國時期。

因此,明清時期所謂的內閣制度實際上初步形成于成祖朝。這種情況是在成祖朝這樣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形成的。內閣首輔從原本低階品位的官員逐漸地增加了閣權,後來被視爲實質上的宰相,盡管不能完全等同于真正的宰相,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了宰官中非常重要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官僚體制的核心逐漸形成了以文官爲首的中央政府。

仁宗即位後,除了繼續整頓財政,他還見證了鄭和下西洋的一些成果。這導致許多東南亞國家紛紛向明朝進貢,使得明朝朝政蒸蒸日上。加之三楊輔政的穩固,文官集團的核心得以鞏固,君臣關系也基本和諧。此外,張皇後作爲一位賢能的女性,也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整個明朝朝廷大體上運行順暢,但不久之後,明仁宗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他在即位九個月後就去世,盡管這並不算突然,因爲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佳。尤其是在最後三四個月,他的健康急劇惡化。

對于他的死因,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大致可以分爲三種原因。首先,據明朝宮廷的記錄,可以推斷他可能患有痛風和糖尿病。由于他的肥胖,這兩種疾病在他中年後就開始顯現。痛風一旦發作,他幾天都無法處理朝政。其次,有傳言稱他在即位後沉湎聲色,過度縱欲,可能導致了疾病的惡化。據說,他的下肢水腫嚴重,以至于他無法行走,只能被人擡著坐在椅子上。

據說當時的侍讀,即新科進士李時勉上了一份奏折,勸仁宗皇帝必須要克制自己的情欲,不要再沉湎于女色之中。這件事據說讓仁宗非常生氣,他動了一次廷杖,據說打斷了李時勉三根肋骨,隨後將他撤職並送回家。然而,即便打斷了李時勉的肋骨,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仁宗仍未能釋懷,不斷抱怨李時勉竟然這樣指責他。

我個人覺得,李時勉這樣的勸告或許並不是冤枉仁宗。因爲從仁宗身體的狀況來看,他已經肥胖到不能行走,且患有痛風和哮喘等疾病,怎麽可能還有力氣去過度縱欲呢?因此,對于文官集團經常挑剔皇帝毛病的說法,我覺得也不太可信。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他的死與他的兒子朱瞻基有關。據說在仁宗病入膏肓之後,朱瞻基多次與他獨處,然後不久後仁宗便去世了。然而,這種說法可能並不可信,因爲首先沒有人能與朱瞻基爭奪皇位,其次,朱瞻基也無需爭奪,因爲他的父親已經奄奄一息了。因此,我認爲仁宗之死主要是因爲他的肥胖和多種慢性疾病所致,在他四十五六歲時,結束了短暫的九個月的統治。

12 阅读:7140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9:20

    因爲他給文人跪了

  • 2024-05-14 12:49

    寫的亂七八糟的,寫好都不檢查的嘛

  • 2024-05-11 22:33

    靖難能成功 真是朱允文人合合的太完美了

  • 2024-05-12 08:08

    朱高熾是最牛逼的,朱棣四年爭帝位,七下西洋,修永樂大典,七出塞外……都是耗費大量錢財,資源的。一般王朝早就拖垮了!!!

  • 2024-05-14 15:29

    清朝要感謝多爾衮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