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巴以和平方案——土地換和平

講曆史的理工男 2024-05-06 23:35:07
緣起

1967年以色列和阿拉伯三國聯軍之間爆發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由于戰爭從6月5日開始總共打了六天,因此也稱“六日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組成的聯軍慘敗。以色列從三個國家中占領了大量的領土:占領了埃及西奈半島及其控制的加沙地帶;從約旦手中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的控制權;成功攻陷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六日戰爭結束後不久,以色列議會投票決定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將戈蘭高地歸還敘利亞,以換取永久和平解決,並希望保證被歸還領土的非軍事化。這項決定當時沒有公開,也沒有傳達給任何阿拉伯國家。同年9月,出席阿拉伯國家聯盟喀土穆峰會的八個國家出台“三不”政策,即不承認、不和解、不談判,總之不與以色利産生任何關系。

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戰爭後占領的領土,同時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和安全。土地換和平是對聯合國安理會1967年第242號決議的法律解釋,該決議已被用作後來締造阿以和平的基礎。這包括兩部分:

以色列撤出阿拉伯三國被占領土——土地

各方終止自己的要求並結束交戰狀態——和平

土地換和平的成功應用-埃以關系正常化

1973年10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亦即“贖罪日戰爭”,這場戰爭進一步複雜化了實現聯合國安理會第242號決議所定目標的努力。雖然以色列再次取得了勝利,但是也讓這個國家意識到:一時的勝利無法保證自己在軍事上能夠持續壓制阿拉伯國家。爲今後埃及與以色列的和平進程留下了伏筆。

1977年1月,美國卡特總統上任。在中東問題上,他采納了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建議:以全面的多邊方式促進和平談判。而此時,以色列和埃及也在秘密制定雙邊會談的框架,時任以色列總理貝京並不反對歸還西奈半島,但是他堅決拒絕放棄對約旦河西岸的控制。

此時的埃及陷入了經濟困境,越來越多的埃及人認爲關心自身的利益應該高于關心阿拉伯世界的利益。爲了獲得來自發達國家的幫助,埃及總統薩達特在1977年11月表達了訪問耶路撒冷並發表演講的意願,十天後,薩達特抵達以色列開創性地進行爲期三天的訪問,啓動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首次和平進程。

1978年9月17日,經過12天的秘密談判後,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戴維營簽署了《戴維營協議》。1979年3月26日,在美國總統卡特的見證下,兩位領導人又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間長達30年的戰爭狀態。根據該條約的條款,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以互相承認的國際邊界代替以前的停火線和停戰協定;而埃及則承認以色列爲主權國家。以色列于簽約當年開始分階段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截止1982年3月,整個西奈半島回到了埃及的控制之下。

條約自1980年1月生效,2月雙方互派大使,3月開通了連接兩國的定期航班,同時埃及也開始向以色列供應原油,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埃及稱爲了第一個承認以色利的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通過歸還西奈半島換取了埃及對自己的承認,兩國之間一直保持著和平狀態,這是“土地換和平”政策的首次成功應用。

1994年,一項援引第242號決議的類似全面協議構成了以色列-約旦和平條約的基礎,雙方根據該條約重新部署到商定的國際邊界各自的一側,成爲“土地換和平”新的典範。

失敗的嘗試-奧斯陸和平進程

1992年工黨領袖拉賓上台擔任以色列首相,與堅決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利庫德集團不同,偏左的工黨支持“巴以“兩國方案,傾向于在西岸地區終止擴建定居點,並同意向巴勒斯坦國移交部分土地以換取和平。1993年,在挪威的斡旋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開始了秘密會談,開啓了奧斯陸和平進程。9月,雙方互相承認:以色列不再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視爲恐怖組織,進而承認其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同時巴解組織也承認以色列國。

在挪威外交部國務秘書的艾基蘭等人的推動下,雙方奧斯陸14回合的秘密談判,並最終達成了共識:1993年在美國華盛度簽署了《奧斯陸一號》協議,1995年在埃及簽署了《奧斯陸二號協議》。在兩次協議簽署之間,雙方還簽署了《有關加沙地帶和耶利哥地區協定》,俗稱《1994年開羅協定》。由于當時巴勒斯坦既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議會,因此協議規定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即巴勒斯坦政府,實際成立于1996年1月20日,阿拉法特任主席)暫時行駛部分職權,直至議會成立;以色列從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區撤軍,同時解散在這些地區的“民政管理局”(以色列在西岸的管理機構)。關于剩余問題的永久地位談判將不遲于1996年5月開始,並于1999年5月之前完成。

94開羅協定簽署後,以色列于1994年從傑裏科和加沙地帶的大部分地區撤軍。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巴勒斯坦極端組織對以色列發起了多次連續的襲擊事件,巴以雙方的沖突也進一步發展爲武裝對礦。雙方後續談判陷入僵局,至1998年以色列沒有後續撤軍行動。1998年5月雙方在美國簽署了《懷伊河備忘錄》,以色列承諾重啓撤軍,但只進行了第一階段的行動。

1999年5月,五年過渡期結束,雙方沒有達成全面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臨時權力機構成爲永久權力機構,並成爲巴解組織的主導力量。西岸仍然分爲A、B和C區。C區覆蓋約旦河西岸約60%的面積,完全處于以色列軍事和民事控制之下。(A區由巴勒斯坦人自治,B區爲以色列進行軍事占領,巴勒斯坦負責行政與民事事務,C區則爲以色列完全控制。)

2000年-2005年爆發了哈馬斯領導的反對以色列的“阿薩克起義”(又稱第二次大起義),由于哈馬斯對以色列的平民進行了自殺攻擊,使得奧斯陸協議在以色列獲得的公衆支持越來越小。在2001年2月提前舉行的大選中,右翼利庫德集團的沙龍上台執政,巴以雙方陷入激烈對抗。至此,奧斯陸進程已經徹底破産。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再次襲擊以色列,這讓以色列的政治中心更加右傾。目前在以色列議會的120個席位中,推動《奧斯陸協議》的工黨目前只占4個席位,已經無足輕重;阿拉伯政黨(沒錯,以色列有阿拉伯人居民,並且有自己的政黨參政)占據10個席位;中間派別占據了24個席位;正統猶太教占據了18個席位,剩余的64個席位被右傾政黨占據。要實現土地換和平,需要雙方做出艱難的妥協,同時也需要國際社會的全力支持和努力。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4-05-07 20:01

    互信被破壞了,和平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