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圓寂前,留下一首禅詩,短短24字,點醒無數人!

古城青衣 2024-03-14 21:47:03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

每當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當遊本昌老師的身影再次出現,我們似乎又看到了那個帶著破帽,背著破袈裟的濟公,穿梭在市井街巷。

他搖著扇,拿著葫蘆,悠悠晃晃地走進我們心裏。

你瞧瞧他,一身破舊的行頭。

腳上的鞋不知補了多少個洞,頭上的帽子,也是東一塊西一塊地打著補丁。

身上的袈裟,更是洗得發白,弄得破爛。

可就是這樣一個衣衫褴褛的老和尚,卻有著一顆濟世救人的慈悲之心。

他走在塵世間,看似癫狂,卻通透人性。

他嬉笑怒罵,點石成金,句句話都藏著人生的智慧。

那一把破扇,是他濟世救人的法寶。

有多少凶神惡煞,在他的破扇下偃旗息鼓;有多少惡貫滿盈之徒,在他的破扇指點下幡然醒悟。

那一個破酒葫蘆,盛的是他濟世無盡的悲憫。

有多少窮苦之人,因他的一口酒而重振信心;有多少迷途之人,因他的一口酒而豁然開朗。

濟公行于世間,救人之多,渡人之廣,已成傳奇。

可他從不居功,從不張揚,依舊是那個瘋瘋癫癫的老和尚。

早已超脫紅塵,活脫脫一尊活佛。

他出身顯赫。

本來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

父母雙雙離世。

如一道晴天霹雳,將他的生活砸得粉碎,讓他嘗盡了世間的冷暖和悲苦。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是不是只有出家修行,才能尋到心中的一片甯靜?

濟公也許是這樣想的吧,于是他就披上袈裟,法號道濟,在國清寺開始了和尚的生活。

但他的行爲,卻讓世人瞠目結舌,遠遠超出了世人對一個僧人的想象。

酗酒如命,食肉不忌,甚至公然藐視清規戒律。

時常受到其他僧人的排擠和嘲笑,成爲衆人眼中的“異類”。

甚至看他不順眼,背地裏說他壞話,想把他趕出寺去。

多虧了住持看透了濟公的真性情,理解他內心的澄澈,護著他,才讓他在寺裏住了下來。

好景不長,住持圓寂了。

失去了唯一的支持和理解,濟公也不得不離開了滋養他多年的國清寺。

從此,他開始了更加飄零的生涯。

在靈隱寺、淨慈寺等名刹之間流浪。

他的一言一行,看似荒誕不經,但字字句句都是禅機。

臨終前的一首《辭世頌》,直擊人心,警醒世人!

《辭世頌》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六十年,對常人而言,已是一生的大部分。

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濟公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在修行的路上披荊斬棘,終于參悟到了“東壁打倒西壁”的境界。

然而,當他回首這一生,才恍然大悟。

原來一切都沒有改變。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條水。

“狼藉”,這個詞,道出了濟公內心的苦澀。

在百姓心中,濟公是救苦救難的活佛,是無所不能的濟世神僧。

但在寺院裏,在那些僧侶眼中,濟公卻是個行爲怪異的瘋子,是個我行我素,不守戒律的異類。

他們無法理解濟公內心的純淨,無法參透他超脫紅塵的境界。

悠長的六十年裏,他每一天都在和這些偏見抗爭,每一天都在和自己的心魔戰鬥。

六十年,彈指一揮間。

當濟公再次回首這一生,他終于明白。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內心的覺悟;

真正的自在,不在于身在何處,而在于心無挂礙。

這,就是濟公的悲涼,濟公的無奈,也是濟公的豁達和超然。

人生苦短,轉瞬即逝。

我們都是匆匆過客。

來到這個世上,不就是爲了好好感受生命的美好,領略世間的風風雨雨嗎?

如果整日奔波于世俗的紛擾,被俗世的枷鎖束縛,沒能好好欣賞這世界的美景,沒能傾聽生命的律動。

那我們這一生,不就白活了嗎?

不要讓世俗的眼光束縛了我們,不要讓俗世的煩惱蒙蔽了雙眼。

讓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去擁抱生命中的歡樂,去接受生命中的悲傷。

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負光陰,不負自己。

2 阅读: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