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護肝的人已經進醫院了,肝髒明顯的求救信號,就一個字!

經絡技巧 2024-03-25 14:20:46

肝髒在遭遇困境時,常通過特殊方式傳遞信息于人體,有簡單而又不容忽視的一個字:黃!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裏,酒桌文化蔚然成風,不少人爲了工作、交際之需長期飲酒,浙江省的季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總以爲,酒後服用護肝片就能高枕無憂,卻不料這種做法反而讓他住進了醫院。與此同時,盲目的用護肝片,加上長期的過量飲酒,濕熱之邪內蘊于肝,肝氣因而郁結不暢,肝髒正常功能遂受損。肝髒一旦出現問題,會向我們傳遞求救信號。比如,季先生出現的皮膚黃、尿液黃,眼睛黃,就是典型的黃疸症狀。而轉氨酶和膽酶的異常升高,就是肝髒排毒功能受損的表現。

黃疸的發生與中醫五行理論中的木行失衡密切相關。肝髒受損,則主疏泄功能失常,膽汁生成與排泄受阻。膽汁本爲助脾胃消化水谷,因肝髒功能失司,不得正常排泄于體外,反逆于血脈,溢出肌膚。這種黃疸現象正是肝髒功能受損、五行失衡的明顯表現。

黃疸,有陽黃與陰黃之別,二者在症狀及表現上完全不同,肝病難治,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陽黃的症狀及表現

何謂陽黃:多因濕熱之邪內蘊,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所致。所産生的黃色,猶如新摘的橘子皮般,是濕熱之邪深蘊于體內,致使其疏泄受困。膽汁應如泉水湧流,本應順應肝膽氣機而行,現在卻爲濕熱所擾,疏泄失常,不得循其常道而行,反逆外溢,浸入肌膚所致。

陽黃的表現:除了皮膚、鞏膜黃染外,常伴有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濕熱內盛的表現,說明體內的熱邪很重。陽黃的舌苔黃膩,脈象則滑數有力,此爲濕熱內蘊的典型表現。在五行理論中,陽黃與火元素相應,性炎熱而向上,易耗傷人體津液。所以陽黃的人,肝火常隨之而上炎,以致頭暈目眩、耳鳴如潮、目赤腫痛。

陽黃調理方向:當以清熱利濕,輔以瀉火解毒、利膽退黃。

推薦食療方:茵陳栀子薏米粥

材料:栀子:10克(瀉火解毒,清心除煩),紅棗:6顆(補氣養血,調和藥性),茵陳:20克(利膽退黃,清熱利濕),薏米:50克(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粳米:100克(和胃健脾,補中益氣)。

做法:

1,茵陳、栀子嫌浸泡。將浸泡好的茵陳、栀子小火煎煮20分鍾,去掉藥渣。

2,將薏米、紅棗、粳米小火煮40分鍾。

3,將之前濾取的藥液倒入粥中,攪拌均勻,再煮5分鍾。早晚兩次食用即可。

注意:陽虛、血虛、氣虛的人不宜服用。

陰黃的症狀及表現

何謂陰黃:相較于陽黃,其黃色更顯晦暗,呈煙熏色。寒濕阻遏肝膽,血虧脾虛無法滋養,就會陰黃,膽汁疏泄就會失常而外溢于皮膚。

陰黃的表現:除肌膚、鞏膜呈現黃染之外,常伴有乏力、四肢冷、腹脹、便溏等症狀。這些表現都是寒濕內盛或脾虛血虧,體內的寒邪或虛證較重。陰黃的舌苔白膩或白滑,脈象沉遲或濡緩,這也是寒濕內盛或脾虛血虧的典型舌脈表現。在五行理論中,陰黃與土元素相應,土爲陰邪,其性重濁黏滯,易傷陽氣,多因脾虛濕困,運化無權,濕邪內蘊,膽汁疏泄失常所致。

陰黃調理方向:應該用健脾養血、溫陽散寒的方法,以扶正祛邪、利濕退黃爲主,旨在調理脾髒功能、祛除寒濕之邪。

推薦食療方:當歸生姜羊肉黃芪粥

材料:當歸:15克(調經止痛,養血活血)黃芪:20克(健脾益氣,升陽固表),,生姜:10克(溫陽散寒,和胃止嘔),羊肉:100克(溫補脾胃,益氣養血),粳米:100克(和胃健脾,補中益氣)。

做法:

1,先把當歸、黃芪浸泡30分鍾,羊肉焯去血水。

2,把生姜、當歸、羊肉、黃芪、粳米與先前浸泡的藥水一起在鍋中小火煮40分鍾。

3,加鹽調味,早晚兩次食用即可。

注意:高血壓、熱毒熾盛、陰虛火旺不宜服用。

所以,弄清自己屬于陰黃還是陽黃對調理才有積極的幫助。當然,經絡技巧木子小編一直建議大家多以經絡調理爲主,比如:睡前推揉肝經,可促進氣血暢通,可調和肝氣,舒緩眼部疲勞。多按摩中封穴、太沖穴,補益肝髒、滋養血液。

0 阅读:140

經絡技巧

簡介:穴位、經絡、技術、手法、功法